明照
朋友聚會,無意間聊到一個話題:什么樣的人,會令你敬佩?一個朋友的回答簡短有力:在最低谷時不放棄,用力托舉夢想的人。
筵席散去,獨自回來的路上,路邊的玉簪叢,飄來陣陣清香,立秋后不久的涼風,如同投入熱水中的小小冰塊,忽而帶來一絲涼意,旋即消失不見,可誰都不能否認,不需許多時日,這涼風便會成為主角,而那玉簪花香,終會一日淡似一日。
草木盛時終有日,一朝凋零何人知?我又咀嚼起朋友的閑談,進而想:在人生低谷托舉著我的,會有什么力量呢?
巧的是,這時手機有條視頻推送: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講到一個參加清華大學自主招生的學生的故事,面試時,清華大學教授看到這名同學展示的教室照片中有獨立書房,就問了很多關于閱讀的問題,最后這名同學得到了高加分值。唐江澎說:“(對于)圍著高考一個單純的目標而驅動的學習方式,一旦這個目標不存在了,后續的持續動力就沒有了?!?/p>
視頻只有一分多鐘,嘉賓講的話也都是刪繁就簡的,不過視頻中的關鍵詞“閱讀”“動力”倒是和當下我想到的問題聯動起來,內心升騰起一個聲音:別忘了,托舉著你的力量,還有閱讀。
中學和大學時,我最喜歡讀名人傳記。讀傳記的過程是令人興奮的,因為對人物的生命脈絡已經有大致的了解,讀傳記便是發現細節和因果關系的過程。每每讀到細節之處,不由驚呼:“哦,原來他后來那樣做,是因為這個!”這樣的閱讀體驗,十分過癮,也讓人對人物的理解深刻許多。此外,傳記的魅力在于把一個人一生中的起落完整地呈獻給人看,讀罷,定會讓人產生這樣的感想:再優秀的人也難免遇到低谷,眼光放長遠,終究有機會觸底反彈,于是,關照到自己,也大可不必急于求成,遇到挫折便“跳腳”。
唐江澎校長提到一個觀點:“語文學習的首要目標是培養終身閱讀者?!边@讓我想到自己這幾年才有的深刻感受:語文學習中培養的背誦經典的意識,是閱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會讓人終身受益。
提到學語文,“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并背誦”對很多人來說并不輕松,但背誦的確是把文章精髓內化為自身營養的好方式。我曾聽一位長者講,兒童時期的背誦是極有用的,即便孩子背了不理解也沒關系,終有一天,這些背誦的東西會成為他們關鍵時刻的指引。之前并不能理解,直到有一次,我遇到煩心事,看著天氣好,就想出去散散心,誰承想走了不一會兒,響晴的天竟然下起太陽雨,我正想埋怨自己沒帶傘時,腦海里不知為何蹦出兩句古文“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而后竟然還能想到當時老師在講解時說,作者寫人們在不同天氣下相差巨大的態度,就是為了警醒世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有自己的定力。少時背誦的經典詩句,神奇地撫慰了被太陽雨淋成落湯雞的我,閱讀轉化成的動能,那一刻實實在在地支撐起了我的情緒。
這樣來看,為何要終身閱讀?我的答案是:為了終身獲得治愈自我和他人的力量,不斷的、多元的閱讀,會讓支撐人的精神屋頂的柱石越發牢靠。
(源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