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寧
從北京輾轉兩列高鐵來到河北省辛集市,坐著起步價5元的出租車,從辛集高鐵站一路向北,不到十五分鐘,就到達了目的地——一家在辛集市已經營業了33年的民營書店。
書店創始人名為張吉響,現年已75歲,是一位資深書蟲,也是辛集市文聯一名退休人員。1989年,張吉響憑借著兩千元資本,租賃了一爿小小櫥窗,創辦了科技書店,店鋪逼仄到甚至一張書桌都擺放不下。如今,當初那間小小櫥窗,已經成長為800平方米書店大樓,5萬余種圖書藏于其間,服務著全市乃至鄰縣的讀者。
過足一生讀書癮
河北省辛集市生產皮革、加工皮革、交易歷史悠久,明清時已非常興盛,號稱“河北一集”,即“河北第一集市”。
1984年,辛集市中創立了一座最大綜合農貿市場,即命名“河北一集”市場,今天的科技書店就位于此市場的門臉位置。店前是橫貫東西市區的中央主干道,對面是市區最早建成的金鹿公園,地理位置獨特,是寸土寸金的核心商圈。
開書店,是張吉響自小學五年級就萌生的夙愿。1963年,張吉響在正定師范學校念書,每天只要稍有閑暇時間,他就泡在學校的閱覽室。每逢假日周末,張吉響會獨自乘火車去石家莊的書店求書。很長時間里,張吉響陷入看書、攢錢、買書、再攢錢的往復循環中。甚至在沒有任何鈔票時,他寧可節衣縮食,傾囊而出,也要買回自己盼望的圖書。張吉響一生愛書,期盼有朝一日自己開書店,得以過足一生讀書癮。
直到1988年,國家出臺了圖書零售業放開的政策,給民營書店帶來了破土萌芽的生機。1989年,在愛人張玉琢的支持下,夢想終于照進現實。那個年代,書荒滿目,知識需求空前絕后,張吉響眼觀八方,多方選書,購進的書實用、通俗、緊跟時代,小小書屋很快就站穩了腳跟。2005年,書店現在所在的三層建筑,原屬市里最大的企業——辛集市皮毛廠的飛翔商場,一家專門經營鞋類的商場,因資不抵債,進行拍賣,張吉響義無反顧決定買下,拿出夫妻二人的全部積蓄,又在親朋的拼湊下,以不到百萬元價格獨資購置了這棟可遇不可求的800平大樓。自此,張吉響方覺得自己的書店終于不必漂泊,“安身立命”在這棟大樓里。
后來,總有人想出錢租賃這棟大樓,唾手可得的租金,遠遠勝過賣書的微小利潤,但是,張吉響卻毅然決然地辭了好心人勸說,始終如一,默默耕耘,堅守著服務讀者,服務基層的初心。
“賣讀者真正需要的圖書”
科技書店一樓圖書以教輔、文學、工具類書籍為主,學生的求學壓力大,教輔需求量也大,作為服務當地讀者的書店,教輔圖書無可回避地成為書店絕大多數的營業收入來源。
二樓則以實用類的科技圖書為主,如《新編金屬材料手冊》《電機工程手冊》《現代涂料配方設計》等等。坦白講,看到這些書,很難想象它的購買人群是什么樣子。就在此時,店里走進一位60多歲的老人,“有養羊的書嗎?”他問店員。店員給他指了方向,這位讀者便在書架間挑選他心儀的“養羊”類書籍。稍加詢問才知,這位讀者家住辛集市新城,離這里30多里地。今年,他計劃養幾只肉羊,因為沒有經驗,特意前來科技書店購買相關書籍。“這些書是我最好的老師。”他說,“科技書店的圖書全、信譽高,老板的服務也好。”“我買書不到別的地方,就到這個書店。”最終,這位讀者一氣挑選了《高效養羊》《肉羊育肥一本通》《肉羊60天育肥出欄技術》等五本書作為“老師”,開啟了他的養羊致富之路。

這樣的讀者不是個例,僅一下午的時間,還有讀者尋求養豬類、電工類書籍的圖書,這都是真真正正的購書需求。正因如此,科技書店的二樓依然保持著獨有的選書風格,照顧到每一位前來購書的讀者。科技書店也因此在辛集市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書目全、服務好”的印象,讀者有口皆碑。“要賣讀者真正需要的圖書。”這或許是科技書店堅守三十年不倒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過濾掉城市中獨立書店的種種美好,“服務讀者、扎根基層”或許才是書店最純樸的底色,而科技書店正是把這種純粹發揚得淋漓盡致,恰到好處。
全家人的支柱
張吉響是農民的兒子,他常說:“我是從鄉間最底層走出來的,我深深懂得讀書是農民改變命運的最大機遇。”張吉響家中六口人,為了養家,父親曾幾次想終止他的學業。但張吉響沒有放棄,讀書十分用功,最終考上師范院校,結識了同為老師的張玉琢,后調入市文聯工作,搬進了城,住進了高樓,開了書店,有了一番作為。
張玉琢是辛集鎮第四小學的退休教師,科技書店能落成、壯大、延續,張玉琢有著大半的功勞。“我這老伴脾氣直、性子倔犟,但是絕沒有壞心思,一生只知道鉆在書中。”張玉琢呵呵笑著說。而張吉響之所以能夠心無旁騖地做書蟲,恰是因為張玉琢的包容。她承擔著家里的大小事務,讓張吉響無后顧之憂。在某種程度上,張玉琢一生都在呵護著張吉響的書香夢。
開店是一件麻煩事,一年365天,天天開天天忙,夫婦二人總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毫無怨言,就連春節也不閉店。張玉琢除了要安排好一家生活外,還要在學校教書,也要在書店值班,負責收銀工作。她到現在還記得,每年正月十五,恰逢開學前夕,最是書店忙碌的日子,兩口子不得休息,從沒認真過過元宵節。再后來,張玉琢身體不好,辦理了提前退休手續,也一門心思撲在書店和家庭中。
在書店鼎盛時期,小小的辛集市曾有六十余家書店,科技書店作為其中一分子,每日營收能達萬數元錢。歷經三十余年沉沉浮浮,曾經興盛的書店大多因種種原因,敗走書業,而像科技書店持續經營的已是屈指可數。
因為常在書店忙碌,張吉響的女兒從小長在書店,也常常在學業之余幫著父母照看書店。女兒結婚后,做教師的女婿也開始幫著經營書店。隨著二老的年齡漸長,孩子也步入學齡,張吉響的女婿索性辭掉了學校的工作,全職經營書店,擔起了書店的重任。自那以后,張吉響一手打拼的書店成為全家人的支柱,全家人也都在以實際行動,維系著書香的夢想。
在女兒、女婿的經營下,科技書店也順應時代,在“孔夫子舊書網”開了網店,每日也有不少銷量。雖然風頭不似當年,科技書店的營收也遠不如前,平均每日進賬不足千元。好在張吉響以長遠的眼光,讓科技書店免于了房租成本,大大減輕了經營壓力。
張吉響、張玉琢勞碌多年,將書店放手給女兒后,他們才開始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張玉琢愛戲曲,張吉響特意為老伴騰出書店三樓的空間,搭建了“戲曲之角”,以報答老伴多年的幫助與理解。每逢周六,張玉琢便組織“戲友”們來到書店三樓,咿咿呀呀地唱上一曲。一樓選書的讀者能隱約聽到戲曲聲,每個人都在努力地生活,那是一種別樣的煙火。
對于書店的未來,張吉響和張玉琢十分豁達,倘若外孫女和外孫不再想接任書店的經營,二老也不強求:“兒孫自有兒孫福,書店也自有它的命數,隨它去便是。”
(源自《出版人》)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