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菊榮
春季本來是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季節,可人們在春季常有疲乏無力、困倦欲睡的感覺,這就是人們習慣說的“春困”現象。那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為何會在大地復蘇的春天出現“懶洋洋”的春困現象呢?
“春困”是人的生理機能隨著自然界氣候變化而產生的一種生理現象。我們知道,冬季是一年之中氣溫最低的季節,當人們受到寒冷的刺激,皮膚毛細血管處于收縮封閉狀態,血流量相對減少。相反,流經大腦和心臟的血流量相對增加,使腦細胞獲得較充足的氧氣。這樣,在漫長的冬季里,大腦逐漸養成了在高氧供應情況下“工作”的習性。
當進入春天,隨著氣溫的不斷上升,人體皮膚毛細血管和毛孔也逐漸舒展擴張,血液循環加快,血液供應增多,而供應大腦的氧氣相應減少,導致機體一時無法適應。同時,春天萬物復蘇,鳥語花香,大腦“刺激”增多,晝長夜短,人體活動量增加,這一切使得腦的供氧量顯得不足。這些“環境”的改變使得大腦難以適應,從而導致人體感到困倦欲睡,產生全身疲乏無力的“春困”現象。正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春曉》云:“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由此可見,“春眠不覺曉”的春困現象是自然氣候因素作用于人體的結果,是人的生理機能的正常反應,而不是一種病。那么,如何才能減輕“春困”現象呢?
克服春困最有效的辦法是進行感覺刺激:
一是視覺刺激。經常轉移視線,看看新鮮事物,如窗外景色,或樹木花草,或使陰暗的房間明亮起來。
二是聽覺刺激。聽聽曲調變化較大的且富有韻味的音樂,也可以伴隨音樂的旋律唱唱歌、跳跳舞。
三是嗅覺刺激。可以聞一聞風油精、清涼油、花香,或灑一些花露水,點一支衛生香,以驅除困意,使精神振作起來。
四是味覺刺激。吃一些有酸、甜、苦、辣味的食物。平時可多吃點蔬菜、豆芽、豆制品、肉類等,以彌補人體因新陳代謝旺盛而消耗的能量。
五是皮膚感覺刺激。有意識地掐手、腳,或用冷水洗手腳,或用冷毛巾擦擦面部,并注意隨著氣溫的升高而逐漸減少衣服,以控制皮膚毛細血管的舒張。
六是肌肉感覺刺激。可以經常活動身體,以提高心臟的收縮功能,改善人體的血液循環,使大腦得到更多的血液供應。在室內時要注意勤開門窗,保持空氣流通。此外,要克服消極懶惰的毛病,養成起居有常的良好生活習慣,做到早睡早起。
(余娟摘自《團結報》)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