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4歲的軒軒,從娘胎里出來就被各種疾病纏身,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卻又被診斷為孤獨癥。再苦再難,一家人沒有放棄……5000多個日夜的堅守,軒軒一天天長大,變得開朗起來,還考了鋼琴10級證書。軒軒爸爸把兒子的點點滴滴發到網上,很多網友說軒軒是“天才”!但父母卻不期待孩子成為“天才”,只希望軒軒“過普通人的生活”。
這是一場看不見終點的馬拉松
?學會叫爸爸用了3年,學會刷牙洗臉用了8年,學會獨立上廁所用了10年……因為孩子患有孤獨癥,生活中任何小事都要這個家庭付出大量時間和心力。5000多個日夜,一步步走來,爸爸干強形容這是一場看不見終點的馬拉松。
一家人最重要的是“搶時間”,因為對孤獨癥孩子來說,0~6歲是黃金干預期,這期間孩子的大腦快速發育,可塑性最高,對孩子一生至關重要。為此,干強一家人迅速成立起“家庭康復聯盟”,每個人都作出了能力范圍內的最大努力。作為普通的工薪階層,老家在農村,拿不出更多的錢送孩子去專業康復機構干預,干強咬著牙辭了工作,一邊努力學習孤獨癥干預知識,一邊用愛和理解最大限度陪伴孩子成長;奶奶努力學習康復技巧,妻子則一個人身兼兩份工,默默承擔著賺錢養家的責任。
現在,軒軒每天的日程排得非常細致:早上6點30分起床,自己做30分鐘康復訓練,吃完早飯去特殊教育學校上課,中午回來午休,下午2點~5點練鋼琴,吃完晚飯再去游泳1個小時,回家后晚上10點左右上床睡覺。每天周而復始,按計劃進行。
讓干強和妻子感到無比欣慰的是,軒軒的情況在肉眼可見的一天天改善。干強的苦心終于等來了軒軒的改變。去年有一天中午,一家人在睡午覺時,因為太累了,干強睡得迷迷糊糊的,突然之間聽到家里的大門響了,關門的聲音一下子把干強嚇醒了。衣服都來不及穿,干強趕緊沖出房間,在客廳正好看見軒軒在放鑰匙。這個時候,軒軒已經換好了拖鞋,原來他出門倒完垃圾又回來了。
“孩子終于開始自主線性思考了!”雖然前路很難,但這點點滴滴的進步,已經讓干強一家人感到足夠多的滿足和快樂。
10歲考過10級,但孩子“不是鋼琴天才”
彈鋼琴是軒軒每天最喜歡的事。軒軒5歲時,干強了解到音樂對孤獨癥康復有作用后,決定讓孩子接觸鋼琴。一位老師愿意試試看,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那個時候的軒軒,不僅無法說話不懂交流,腦癱還讓他的手一直握緊拳頭,手指頭打不開,根本無法彈琴。
一家人商量完,還是決定堅持下去。關鍵時刻,奶奶每天耐心地教軒軒打開手指,給孩子一個指頭一個指頭的按摩,每天一遍遍訓練,直到一根根把軒軒的手指舒展開來。
通過不斷努力,他慢慢安靜下來,從幾分鐘到幾個小時,到后來甚至能堅持在鋼琴前坐大半天。入門之后,軒軒的變化更讓人驚喜。手指有了靈性,原本呆滯的眼神也漸漸有了生氣,整個人都靈動起來了。
2018年,軒軒10歲,考過了鋼琴10級證書。在音樂的世界里,軒軒找到了自我。干強一家人也終于看到了更多希望,但他們并不希望孩子成為“鋼琴天才”。“對孩子來說,過正常普通人的生活已經要用盡全力,我們只希望他健康快樂成長。”干強說。
未來的路還很長,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長
軒軒今年14歲了,一家人努力走過了5000多個日夜,現在,干強給孩子做的“18歲前成長干預規劃”還剩4年時間。看到軒軒現在的樣子,干強覺得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
現在,干強開通了短視頻賬號,每天把軒軒的點滴發在網上,不僅為了記錄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希望呼吁更多人關注孤獨癥這個群體。
“我們從來不期待他今后能有多大成就,孤獨癥能夠改善到多大程度,就希望他健康生活就好了。”說這句話的時候,干強很坦然,完全沒有一般家長焦慮的神情。因為,對他們一家人來說,生活已經實屬不易,至于其他的,都是額外的饋贈了,不做過多期待,把握住當下就好。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