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漢大道現為湖南衡陽市蒸陽北路的其中一段,南起船山大道,北至蒸水南路旁的雁棲湖大橋,長約1000余米,寬約40米,因古漢集團名稱而得名。
在清宣統元年時期,古漢大道并沒有現在如此的“磅礴之勢”。據市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丁民介紹,在清宣統元年衡陽城區地圖上,當時,此路屬于明城墻望湖門外北面的演武坪部分,當時只是一條小路。而在1938年的衡陽城區地圖上,此路穿過演武坪,通至云霖廟(今西湖公園東門斜對面位置)。1947年的衡陽城區地圖上,依然有這條小路的標識,但沒有名稱。上世紀50年代,衡陽市人民政府對該路段多次進行修整,后由于中心城區向北拓展,2004年左右,該路段經過改造升級,與蒸陽北路相連。當時,此路的地名被拍賣,最終以古漢集團命名,稱為古漢大道。
?古漢大道所在的演武坪,在舊時稱之為演武場,又稱演武廳,《衡陽縣志》里記載稱,原稱為“閱武場”,始建于南宋。南宋劉青之,號子澄,臨江人,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8年)成為進士,筑“臨蒸精舍”教育諸生,又辟“閱武場”訓練軍士。此后歷為兵備司或州衛指揮所、或駐防總司署等軍事機構集兵練武場地。
?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明末農民起義軍大西將軍李定國率8萬軍隊攻占衡州,曾駐軍于此地。十一月,和碩敬謹莊親王尼堪率部眾10萬圍剿攻打李定國,李定國迎戰于城北香水庵、草橋、黃沙灣一帶,轉戰幾個回合,不分勝負,李定國佯敗退走,尼堪率兵追擊,到達演武坪之時,李定國回軍,伏兵從竹林、樹叢四面殺出,尼堪中箭,掉入泥塘,被斬于陣中,清兵大敗。吳三桂在衡陽稱帝時,也在此地練兵操演。
?自清末到民國期間,演武坪成為官府行刑之地,許多愛國志士和革命先輩都壯烈犧牲在此地。抗日戰爭,使衡陽遭遇重創,幾成廢墟。丁民講述,1944年8月6日凌晨3點,日寇突破190師568團5連演武坪陣地,連長和全連官兵全部陣亡。戰況復雜激烈,守軍傷亡甚大。568團5連陣地外壕上鋪設門板木材,出外搜索蔬菜用后沒有拆除。晚上,日寇利用這個通道,暗地匍匐接近,造成突破口。568團副團長李適率領殘部阻絕。與日寇相持47天之久,最后全體將士壯烈犧牲,衡陽守軍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而致全城淪陷。
?衡陽解放之后,古街附近曾辟為菜圃。上世紀70年代以來,市政府在此地陸續興建住宅,增添市政設施,大廈高樓拔地而起,商店學校鱗次櫛比。1992年12月31日,西湖公園在此地建成。
(龍小平薦自《衡陽日報》翟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