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關于外來語的辭書和論著認為,“科學”是從日本輸入中國的外來語詞,著名歷史學家、武漢大學教授馮天瑜認為,“此說似是而非,需要加以辨析”。
“科學”是古代漢語中就有的詞,其內涵是“分科舉人之學”,指圍繞科舉考試的學問,其外延涉及與科舉取士相關的經學、策論乃至書法等。
馮天瑜說,以他所見,“科學”作為一個詞組,早在唐代就有。唐昭宗光化年間,詩人羅袞的《倉部柏郎中墓志銘》開篇寫道:“近代科學之家,有柏氏倉部府君諱宗回。”這里的“科學之家”意思是:致力科舉之學的家庭。
唐宋時期,科舉制被日本引進,“分科舉人之學”的概念漸傳日本。但在日本,英文Science較早的漢字譯名是“學問”,見于日人堀達之助1862年刊行的《英和對譯袖珍辭書》。同時代稍晚的高橋新吉等人編的《和譯英辭書》、荒井郁之助的《英和對譯辭書》等,都沿用此一譯名。日本還曾以“文學”譯Science。
直到1881年,日本井上哲次郎等人編纂的《哲學字匯》,才將Science譯為“理學、科學”,自此,日本學界把“科學”一詞固定下來,其字面意思為“分科之學”,內涵則是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實證知識體系。此后,冠以“科學”之名的文章及書籍在日本大量出現。可見日本“科學”一詞與漢文化密切相關。
?到20世紀初葉,隨著日本科學書刊大舉進入我國,國內一些宣傳科學救國的團體紛紛標舉“科學”。“科學”的含義漸明,并取代“格致”,成為20世紀初以來中國最具有權威的概念之一。
? 所以,“科學”實則是一個中國古典詞,唐宋時期傳入日本,19世紀末,日本用“科學”翻譯西方的Science一詞,到20世紀初,這一翻譯又被引進中國。“科學”一詞經歷了一個“出口轉內銷”的過程。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