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松彬,楊兆華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廣東 佛山 528000)
近年來,面對能源的枯竭問題,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不斷得到人們的重視,而這些能源都需要通過并網逆變器來接入電網。目前使用最多的調制方法是正弦脈寬調制和空間矢量脈寬調制。現在逆變電路中較為普遍使用的調制技術是SPWM,而SVPWM可以被看作是PWM控制算法的優化,它實際上是SPWM在空間上的一種拓展形式。空間矢量脈寬調制(SVPWM)技術具有直流電壓利用率高,器件開關次數少、損耗低,算法簡單,易于實現數字控制的特點,因而得到廣泛應用[1]。
三相電壓型橋式逆變電路模型如圖1所示,它由6個功率開關管組成,同一橋臂上下2個開關是輪流導通和關斷的,如Q1和Q2互差180°,因此Q1和Q2不可能同時導通,三相電壓型逆變電路可以看作是3個半橋型的電路組合而成的。

圖1 三相并網逆變器模型圖
SPWM調制法是以三角波或鋸齒波作為載波,以正弦波作為調制波的一種脈寬調制方法,這里選用三角波作為載波,如圖2所示,當調制信號Ur大于載波信號Uc時,輸出的是高電平信號,反之則輸出低電平信號,從而作為逆變橋的開關信號[2]。

圖2 雙極性PWM控制方式波形
通過SPWM的輸出波形,可以很直觀地發現其導通的占空比是先增大后再減小,周期地發生變化,這樣,與占空比不會發生改變的單位脈沖相比,SPWM控制更加具有優越性[3]。這里采用的是雙極性SPWM調制方式,可以通過改變正弦波的幅值來達到改變占空比的寬度。
因此脈寬是隨著正弦波幅值變化而變化,正弦波的幅值越大,脈寬越大。SPWM輸出經過濾波后是正弦波。
仿真主要參數如下:直流側電壓為400 V,交流側電感為5 mH,交流側電壓峰值為311 V,頻率為50 Hz,給定電流在0.1 s時從40 A變成60 A。三相并網逆變器仿真模型如圖3所示。

圖3 三相并網逆變器仿真模型
對于并網型逆變器而言,其目的是使并網電壓與并網電流實現同步,并使并網電流的畸變率小于5%。三相并網逆變器的控制框圖1如圖4所示。
從圖4可知,首先將輸出電壓的相位用鎖相環檢測出實時相位后,再乘以sin后得到的是幅值為1的單位正弦波,然后再乘以給定并網電流峰值就可以得到電流環的給定信號Iref。電流互感器采集的網側電流信號與Iref的相比較后得到誤差值,然后將誤差值送入PI調節器,用于產生PWM脈沖的調制波信號,從而控制逆變橋的功率器件有規律地通斷,以實現直流電變為交流電的功能。

圖4 三相并網逆變器的控制框圖1
交流側三相電流波形和交流側三相電壓電流波形分別如圖5和圖6所示。從圖5和圖6可知,在0.1 s時,三相并網電流從40 A突變到60A,系統達到穩定后,電流幅值穩定在60A左右,這與設定值非常接近,此時系統依然處于正常狀態,說明電路的負反饋可靠性好。采用鎖相環,可以看到電流波形與電壓波形達到了同步,系統網側功率因數為1。同時輸出電流波形接近正弦,通過對并網電流進行4個周期進行采樣分析,然后對其采用傅里葉分析。

圖5 交流側三相電流波形

圖6 交流側三相電壓電流波形
交流側三相電流40 A FFT分析和交流側三相電流60 A FFT分析分別如圖7和圖8所示。從圖7和圖8可以得到,并網電流為40 A時的畸變率為4.3%,并網電流為60 A時的畸變率為0.65%,滿足IEC的電能質量要求。

圖7 交流側三相電流40AFFT分析

圖8 交流側三相電流60AFFT分析
空間矢量控制是近年來被廣大研究者廣泛使用的新型控制方式。為了減少開關損耗,在每次進行轉換的過程中都只能有一個開關狀態發生改變,這樣就能最大程度上減少開關帶來的損耗,同時這樣也能減少逆變器輸出電壓產生的諧波分量。SVPWM算法實現首先是要對所處扇區進行判斷,其次是確定相鄰空間電壓矢量的作用時間,最后是確定開關順序及電壓空間矢量的切換時間,這樣就可以實現盡量減少開關管的開關次數及開關損耗[4]。
三相電壓型橋式并網逆變器有6個功率開關管,如果將上橋臂器件導通定義為數字“1”,下橋臂定義為數字“0”,這樣就可以得到逆變器的8種工作狀態對應于8種電壓矢量,這8種電壓矢量也叫作基本電壓矢量,其中6個非零電壓矢量的幅值是2Udc/3,2個零電壓矢量的幅值是0,任意一個時刻只有3個開關管是工作在導通狀態的,而另外3個開關管處于關斷狀態,同時為了避免上下橋臂導通造成短路問題,同一個橋臂的上下2個開關管不能導通,所以上下橋臂的開關器件是互鎖的,6個非零的基本電壓矢量把逆變器的一個周期分割成6個區域,這6個區域分別對應一個扇區,通過合理控制2個相鄰基本電壓矢量及其與零矢量之間的切換,在每一個開關周期內去逼近旋轉參考矢量,使合成電壓矢量的運動軌跡逼近圓形[5]。電壓空間矢量圖如圖9所示。

圖9 電壓空間矢量圖
對于參考電壓所在扇區進行判斷時,要對電壓矢量進行坐標變換,經過坐標變換后就會得到Uα和Uβ,并定義為以下變量:

若U1>0,則A=1,否則A=0;
若U2>0,則B=1,否則B=0;
若U3>0,則C=1,否則C=0。
計算N值為:N=A+2×B+4×C,N值和扇區所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N值和扇區所對應關系
扇區中相鄰的電壓矢量的作用時間X、Y、Z滿足:

T1和T2與中間變量X、Y、Z的關系如表2所示。依據表2,相鄰2個基本電壓矢量作用的時間計算就會變得更加方便,增強了系統的效率。如果不使用中間變量,參考電壓落到6個扇區時,這樣T1、T2就會有6個公式來表示,即有6組公式來表示相鄰兩端的作用矢量,這樣就會變得復雜,完全沒必要每次都進行計算。通過引入中間變量X、Y、Z,計算出X、Y、Z之后,根據T1、T2與X、Y、Z的對應關系,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2個彼此相鄰的基本電壓矢量所作用時間。

表2 T1和T2與中間變量X、Y、Z的關系
當T1+T2>Ts,說明這時算出來的T1和T2的時間大于三角載波的周期,此時是出現過調制的現象,這時應取:

定義了3個時間變量taon、tbon、tcon,為了計算空間矢量比較器切換時間Tcom1、Tcom2、Tcom3,定義:

各扇區與矢量切換點如表3所示。

表3 各扇區與矢量切換點
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相位跟蹤鎖定方法主要是軟件鎖相技術(SPLL),SPLL是以坐標變換原理為前提,通過PI調節器實現對電網電壓的基波分量進行鎖相控制,從而輸出精確的電網電壓矢量的位置角[6]。三相軟件鎖相環原理如圖10所示。

圖10 三相軟件鎖相環原理圖
如果三相軟件鎖相環系統輸出的相角θ與電網電壓矢量位置角相同,這時三相電壓通過變換后為0,Ed的值為一恒定值。當Eq的值不為0時,其值和0比較后進行PI調節器得到偏差信號w,并加上標準角頻率2πf,然后將差值進行積分,這樣就能得到與電網電壓矢量同相角。為此,通過構建閉環系統實現對電網電壓矢量的精準鎖相的目的。
三相并網逆變器的控制框圖2如圖11所示。從圖11可知,首先將輸出電壓與輸出電流進行abc-αβ-dq變換后得到對應旋轉坐標下的直流變量,其中輸出電流經過坐標變換后的2個實時變量Id和Iq與給定的有功電流和無功電流Iqref(其中Iqref=0)作差后,將差值送入到PI調節器,然后經過反park變換后,然后將其作為SVPWM控制算法的輸入量,經過SVPWM算法的調制后,從而產生PWM脈沖的的調制波信號,這樣就能有規律地控制逆變橋的功率器件通斷,從而實現將直流電變為交流電。

圖11 三相并網逆變器的控制框圖2
交流側三相電流波形和交流側三相電壓電流波形分別如圖12和圖13所示。從圖12和圖13可知,在0.1 s時,三相并網電流從40 A突變到60 A,系統達到穩定后,電流幅值穩定在60 A左右,這與設定值非常接近,此時系統依然處于正常狀態,說明電路的負反饋可靠性好。三相并網逆變器采用三相軟件鎖相環的技術,可以看到電流波形與電壓波形達到了同步,系統網側功率因數為1。同時輸出電流波形接近正弦,通過對輸出電流4個周期進行采樣,然后對其采用傅里葉分析。

圖12 交流側三相電流波形

圖13 交流側三相電壓電流波形
交流側三相電流40 A FFT分析和交流側三相電流60 A FFT分析分別如圖14和圖15所示。從圖14和圖15得出,并網電流為40A時的畸變率僅為0.48%,并網電流為60 A時的畸變率僅為0.32%,完全滿足IEC的電能質量要求。

圖14 交流側三相電流40AFFT分析

圖15 交流側三相電流60 A FFT分析
本文詳細描述了SPWM的調制方式和SVPWM的調制方式,通過對并網逆變器采用電流閉環的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軟件中進行了系統建模與仿真調試,仿真結果表明:采用的SPWM調制技術輸出波形良好,控制實現起來比較簡單,在并網電流要求不是很高的場合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采用SVPWM控制得到的并網電流的諧波含量低于SPWM控制,這說明在并網電流要求較高的場合,SVPWM控制比SPWM控制更具有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