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菲菲
深圳市羅湖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檢科,深圳 518020
現階段較常見的傳染性疾病為丙型肝炎(簡稱丙肝),患者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患病,具體涉及2 種類型,免疫介導損害、HCV 損害,其中病毒復制能力、病毒基因型為病毒因素,宿主因素涉及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及先天性免疫等,傳播途徑以吸毒、針刺及輸血等方式為主[1],其中最常見的傳播途徑為輸血,患者多因血液制品、輸血傳播而患病。經流行病學顯示,此病在全球范圍中的感染率約為3%。近年來其患病率逐年升高,也呈年輕化發展,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近年來研究表明,丙肝與乙肝的病理機制具有相似性,以肝細胞壞死、淋巴細胞浸潤為主,患者患病后匯管區有纖維組織增生現象,若疾病持續進展,則肝硬化風險增加,甚至對其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脅[2-3]。因此,盡早檢測丙肝抗體,對明確疾病、改善患者預后有積極作用。鑒于此,本研究選取深圳市羅湖區轄區醫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0 例丙肝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丙肝抗體經不同酶聯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丙肝抗體的價值。
選取深圳市羅湖區轄區醫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20~65歲男性丙肝患者,根據檢測方式分為常規組(間接ELISA 法,40 例)和試驗組(雙抗原夾心ELISA法,40 例)。兩組基線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患者及親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⑴與“丙肝防治指南(2004年版)”診斷標準相符;⑵呈食欲減退、腹脹及易疲勞等癥狀表現;⑶病程>1年,年齡20~65歲;⑷教育水平在小學及以上;⑸有完整性資料。排除標準:⑴伴有其他傳染性疾病;⑵重要臟器功能衰竭;⑶正處懷孕或者哺乳期;⑷檢查禁忌證;⑸精神病史或者患有精神病;⑹中途退出研究。
入院后所有對象均在同一實驗室內檢驗血清標本,同一組檢驗人員、同一檢驗儀器完成所有對象的檢測流程。

表1 兩組丙肝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均行ELISA 法檢測。先采集空腹、晨間肘部靜脈血3 ml,3000 r∕min 離心10 min,完成離心后分離血清,等待檢測,具體檢測流程:室溫下平衡30 min,將板條從試劑中取出,各板陽性對照有2孔、陰性對照3孔,按照編號進行不同加樣量,編號從低到高編為1、2、3、4、5 號,1 號標本中取樣6 μl,2 號標本中取樣8 μl,3 號標本中取樣10 μl,4 號標本中取樣12 μl,5 號標本中取樣14 μl,各個孔內放置100 μl 稀釋液,陰陽對照10 μl 待測血清標本,將溫度調節為37 ℃,溫育處理1 h、洗板機進行洗板5 min,最后扣干即可,陽性標準為OD值≥臨界值,陰性標準為OD值<臨界值。
常規組(間接ELISA 法):間接ELISA 法試劑盒由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試驗組(雙抗原夾心ELISA 法):雙抗原夾心ELISA 法試劑盒由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檢測結果:記錄抗-HCV陽性、抗-HCV陰性的例數。
診斷效能:統計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4]。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陽性檢出率=真陽性例數∕總例數×100%。
Excel 整理,SPSS22.0 軟件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構成比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經檢測發現,抗-HCV 陽性標本有8 份,試驗組陽性檢出率為87.50%(7∕8);常規組陽性檢出率為25.00%(2∕8);抗-HCV 陰性標本有72 份,試驗組陰性檢出率為97.22%(70∕72);常規組陰性檢出率為83.33%(60∕72);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6.3492、7.9121,P=0.0117、0.0049)。見表2。

表2 兩組丙肝患者的檢測結果比較(份)
與常規組比較,試驗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更高(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丙肝患者的檢測方法的診斷效能比較(%)
研究發現,丙肝是臨床較常見病癥,機體因感染HCV病毒而患病[5-8]。HCV 屬單股正鏈RNA 病毒,丙肝患者感染初期癥狀不典型,極易被忽視;若疾病持續進展,部分群體具體表現為食欲減退、疲勞等。丙肝具有患病率高、病程長、預后差及難治愈等特征,若疾病持續進展,極易增加慢性肝炎、肝功能衰竭及肝癌等發病風險,甚至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威脅[9-15]。近年來研究表明,目前全球范圍內的公共衛生問題為HCV,輸血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16]。目前臨床對HCV 控制感染情況并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進行治療,缺乏針對性治療辦法。因此,控制HVC 感染需嚴格遵守“早期篩查、早期診治”原則,對疾病進展嚴格控制、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對減少疾病發生有積極意義[17-20]。
有文獻報道,雙抗原夾心ELISA 法用于丙肝抗體檢測中具有可行性[21]。分析發現:⑴其具有較高的特異度,是篩查抗-HCV 陽性的最常見方式;其充分利用重組抗原技術,提高檢測準確度,借助酶類標記抗原、替代酶類標記二抗,重點對免疫球蛋白(Ig)G、IgM等總抗體進行檢測,對相關抗體進行2 次特異性反應,明顯減少非特異性的IgG 干擾,為檢測準確度提供可靠保障,盡早明確患者疾病情況,改善患者預后,利于達到預期檢測效果,具有實踐價值[22-24];⑵實際檢測時,加樣量的多少對丙肝抗體的實驗室結果造成直接影響,若加樣量減少,最終結果呈陰性,導致臨床極易被漏診,帶來嚴重醫療安全隱患;且實際進行ELISA 檢測時,人為操作方式最易對最終結果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日常生活中,加強相關操作人員的培訓及技能考核很重要,及時矯正加樣槍,避免人為因素引起假陰性、假陽性結果,利用先進的儀器及穩定的試劑切實完成試驗操作流程,更要對手工操作的準確度高度重視,根據相關操作要求準確完成加樣,可獲得準確的檢驗結果[25-29]。
本研究顯示:⑴抗-HCV 陽性標本有8 份,試驗組陽性檢出率為87.50%,常規組為25.00%;抗-HCV 陰性標本有72份,試驗組陰性檢出率為97.22%,常規組為83.33%;這表明雙抗原夾心ELISA法可盡早檢出抗-HCV陽性,為后期疾病治療提供參考,對改善患者預后效果有積極作用[30];⑵與常規組比較,試驗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更高(均P<0.05),表明雙抗原夾心ELISA 法具有較高的特異度、靈敏度,可提高診斷效能、縮短疾病確診時間。
綜上所述,采用雙抗原夾心ELISA 法檢測丙肝抗體具有較高的靈敏度、特異度,可盡早明確疾病,對改善患者預后有積極作用,可為疾病治療提供重要的參考數據,值得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