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穩 田翔宇 姚淑娟
1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婦產科,滕州 277599;2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醫學影像中心,滕州 277599;3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濟南 250011
患者,女,54歲,自然絕經4年,因“大便排出困難10年,加重4年”于2021年3月2日收治于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患者自10年前出現大便排出困難,排出物呈糞球狀,質干硬難解,4年前癥狀加重,近2月未行大便,肛門堵塞感明顯,伴頭痛、焦慮,伴腹脹、腹痛,無異常陰道流血等其他不適。查體:腹部膨隆,腹壁緊張,左側壓痛明顯,無反跳痛,未捫及明顯包塊。婦科檢查:外陰陰道正常,子宮正常大小,子宮后方直腸窩可捫及直徑20 cm實性腫物,無觸痛,固定,壓迫直腸。肛診:直腸黏膜堆積肛內,直腸前壁外側觸及巨大包塊,質硬,活動度差,退指指套無血染。肛門鏡:直腸黏膜堆積肛內,痔區黏膜充血隆起明顯。盆腔強化磁共振成像:盆腔腫塊并囊變,間葉組織腫瘤可能(圖1)。糖類抗原(CA)125、CA199、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鱗癌抗原(SCC)、CA724、CA153、人附睪蛋白4(HE4)均在正常范圍內。2021年3月10日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盆腔少量淡黃色清亮液體,左側卵巢有一直徑約15 cm實性包塊,與周圍組織無黏連,表面呈結節狀,子宮略小于正常,右側卵巢萎縮,雙側輸卵管、子宮直腸陷凹及盆腹腔其他臟器外觀未見明顯異常。行全子宮加雙附件切除術,術中快速病理為左卵巢性索間質來源腫瘤可能性大,與患者家屬溝通,行大網膜加闌尾切除加腹膜活檢術。術后常規病理為卵巢類癌,混合型(梁索及島狀),周圍卵巢未見典型畸胎瘤表現,免疫組化:廣譜細胞角蛋白(CK-pan,+),簇分化抗原(CD)56(+),嗜鉻粒素A(CgA,+),CD99(+),波形蛋白(Vimentin,+),突觸素(Syn,+),闌尾、大網膜、腹膜等未見癌(圖2、圖3)。患者術后恢復佳,無手術并發癥,出院隨訪至今無任何不適癥狀。

圖1 原發性卵巢類癌患者的磁共振成像檢查結果(A為矢狀位,B為冠狀位)

圖2 原發性卵巢類癌患者術后光鏡下病理圖像,HE染色×400

圖3 原發性卵巢類癌的免疫組化結果。A為簇分化抗原(CD)56,B為CD99,C為廣譜細胞角蛋白(CK-pan),D為突觸素(Syn),HE染色 ×400
類癌是來自彌漫性神經內分泌細胞的一組罕見的異質性腫瘤,又稱嗜銀細胞瘤,好發于胃腸道系統,以闌尾最多見[1]。原發性卵巢類癌十分罕見,占卵巢惡性腫瘤的比例不足0.1%,由Stewart 等于1939年首次報道[2-3]。多發生于圍絕經期女性,復發率低,臨床進展緩慢,幾乎為單側病變,卵巢外播散不常見[4]。本例患者為圍絕經期女性,病程長達數十年,腫瘤局限于一側,未見其他器官轉移,病程進展緩慢,惡性程度較低。
卵巢類癌的組織學類型可以分為島狀、梁狀、甲狀腺腫、黏液類癌、混合型,以島狀和甲狀腺腫卵巢類癌最多見[5]。據文獻報道,約有57.4%的卵巢類癌同時伴有囊性畸胎瘤或皮樣囊腫[6]。類癌的某些內分泌物質,如5-羥色胺、組胺、多巴胺、激肽、內啡肽等,作用于身體的不同器官可引起皮膚潮紅、腹瀉、支氣管痙攣、毛細血管擴張、心臟損害等癥候群,臨床上稱為類癌綜合癥[7]。
約有1∕3的島狀類癌可發生類癌綜合征,年齡通常大于50歲,腫瘤長徑大于7 cm,絕大多數患者在腫瘤切除后癥狀消失[5,8]。極少數患者可能并發類癌性心臟病,即出現三尖瓣狹窄及返流[9]。
原發性卵巢類癌較為罕見,目前多為病例個案報道,婦科醫生對其認識相對較少,術前不易診斷,易引起誤診,主要依靠術后病理檢查明確診斷。臨床發現盆腔包塊,以及出現某些內分泌物質及其引起的皮膚潮紅、毛細血管擴張、支氣管痙攣、心臟損害等癥候群,應高度懷疑該病。實驗室檢查部分患者可有血或尿5-羥吲哚乙酸升高,少數患者可有CA125、CA199 或CEA 水平 升 高[9]。類癌 綜 合 征 時血5-羥色胺>3μg∕ml,5-羥吲哚乙酸尿中排出量>30 mg∕24h有助于診斷[10]。
因卵巢是胃腸道惡性腫瘤常見的轉移部位之一,診斷卵巢原發性類癌必須首先排除轉移性類癌,后者約85%有明確原發病灶,常有腹膜種植和腹腔轉移,復發率高,臨床進展快,幾乎為雙側卵巢病變[11]。確診以病理為依據,病理特點為腫瘤細胞胞漿內含有神經內分泌顆粒,免疫組化染色顯示CgA、Syn、CD56 等陽性[12-13]。有研究報道,CgA 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13]。少數病例可表現為頑固性便秘,有研究發現這種癥狀是由于瘤細胞分泌腸蠕動抑制多肽YY,從而抑制遠端腸道蠕動,腫瘤切除后患者便秘癥狀很快緩解[5]。該例患者術后病理CgA、Syn、CD56均為陽性,且無畸胎瘤成分存在,故原發性卵巢類癌診斷明確。患者術前合并頭痛、焦慮及便秘癥狀,術中見腫瘤長徑15 cm,術后病理為梁索及島狀混合型類癌,手術切除后隨訪該癥狀消失,高度懷疑為類癌綜合征的表現。
世界衛生組織(2014)指出幾乎所有的原發性卵巢類癌均為臨床Ⅰ期,預后很好。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早期患者可達到根治的目的。手術范圍文獻報道不一,包括患側附件切除、雙側附件切除、全子宮加雙附件切除、全子宮加雙附件加大網膜加闌尾切除等多種術式,可根據患者的年齡、生育要求等具體情況個體化選擇[14]。無生育要求的圍絕經期女性可行全子宮加雙附件切除術,有生育要求者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術后均應嚴密隨訪。存在卵巢外轉移的患者,可切除轉移病灶,術后輔助化療,但療效尚不確定[15-16]。對晚期不能切除病灶的患者,可選擇5-氟尿嘧啶和鏈脲霉素化療控制癥狀[17-18]。也有學者認為,原發性卵巢類癌為低度惡性腫瘤,放化療均不敏感,部分晚期患者以密切隨診為宜[19-20]。合并類癌綜合征的患者,多數臨床癥狀在腫瘤切除后緩解,術后血清5-羥色胺和5-羥吲哚乙酸可用于監測疾病進展[10]。
本文報道的原發性卵巢類癌病例,腫瘤雖較大,但臨床分期為Ⅰ期,術中探查及術中快速病理均未見明顯轉移及擴散證據,先行全子宮加雙附件切除術,與患者家屬溝通后加行大網膜及闌尾切除術,術后病理證實為卵巢類癌,無需輔助治療,隨訪至今無不適癥狀,將來仍需定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