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在西江岸邊的古城肇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以綺麗的風光、古老的文化、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特產吸引著中外游客。
悠游秀美風光
肇慶北面是巍峨的北嶺,逶迤起伏,氣勢磅礴。星巖、鼎湖山風景區坐落在它的腳下。北嶺像一位巨人,用魁偉的身軀,擋住嚴冬的風霜,送來夏日的清涼,一年四季守護著這座園林式的城市。
星巖有湖面七千多畝,奇峰、石室、山巖、水洞錯落其間。在艷陽高照的日子里,登上天柱峰,放眼銀湖,波光浩渺;四周奇峰兀立,山石嶙峋,千姿百態;數十里湖堤柳色青青,繁花似錦,浮云掠過,如煙似霧。瀏覽山巖、石室,看那琳瑯滿目的摩崖石刻,又像是漫步于歷史長廊,仿佛目睹古代文人墨客的音容笑貌,耳聞他們的低吟淺唱。
行舟水洞,洞壁的鐘乳石有的如飛禽走獸,活靈活現;有的似奇花異樹,栩栩如生。聽著那些動人的傳說,仿佛進入蒙眬的夢境。難怪四百年前人們已經稱贊星巖的風光可與“蘭亭、西湖、鳳臺、燕磯比雄于中原”。而鼎湖山與星巖迥然不同,別具清幽。從山腳到山巔,郁郁蔥蔥,綠濤如海。鼎湖山是我國南亞熱帶的天然植物園,這里保存著比較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亞熱帶常綠季雨林,有的地方還保存著長達四百年之久的天然林和古老的植物,對植物學、農學、林學和醫藥學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沿盤山公路而上,細細欣賞鼎湖十景:湖山鼎峙、峽水朝宗、憩庵環翠、小歇群峰、龜池印月、曲徑云封、龍潭飛瀑、鳳嶺疏鐘、菩提花雨、塔殿香風,讓人心曠神怡。1200年前,唐朝開元年間,名僧智常就是在這里創建白云寺,經歷代重修、重建,至今仍保留著原來的風貌。附近還有三昧潭、羅漢橋、涅槃臺、龍潭等遺跡。涅槃臺的巨石山尚留著珍貴的唐代摩崖石刻和古老的千年梅。
來到鳳來山南麓,莊嚴典雅的慶云寺坐落在翠峰中間,從寺中的千人鍋、大銅鐘,可以想見昔日眾僧們在香煙裊裊的大殿上參禪誦經的盛況,隱隱聽見回蕩在深山古寺的悠揚鐘聲。古寺旁種植的白茶花,至今仍年年怒放。走出慶云寺,踏著布滿落葉、日影斑駁的曲徑而下,信步來到榮睿碑亭,抑不住心中感情的波濤,對這位舍身求法的日本高僧肅然起敬。相傳榮睿于唐代天寶年間伴隨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傳經,后輾轉經過端州,在鼎湖山病故。
南望古城,奔騰的西江浩蕩東去。登堤遠眺,千帆競發,汽笛長鳴,蔚為壯觀。屹立在西江邊的閱江樓、崇禧塔氣勢非凡。
閱江樓建于明朝崇禎十四年,由原來的嵩臺書院改建而成。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葉挺遵照周恩來同志的指示,于1925年冬在肇慶建立獨立團,團部就設在閱江樓。如今樓內陳列的實物和展出的圖片,訴說著這支北伐戰爭“鐵軍”的光榮戰斗歷程。崇禧塔建于明朝萬歷十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這座古建筑構造奇特,外觀壯美,江流倒影,搖曳生姿。它多姿多彩的建筑藝術,默默講述著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沿江遠望,水天迷茫處便是肇慶的古代要津羚羊峽。著名的“望夫歸”石就矗立在那里。
距離古城一千米的西郊,有一座古老的名剎梅庵,也是游覽勝地。梅庵創建于宋代至道二年,是紀念六祖大鑒禪師的(六祖圓寂后,唐中宗謚其為大鑒禪師)。因為他生平癖好梅花,故將此庵命名為“梅庵”。這座建筑仍然保留著鮮明的宋代藝術特點,飛檐巨桷,氣象萬千。
遙望肇慶江城,它就像彩帶上系著的一顆永不消逝的露珠,在陽光照射下,展現出一幅無盡的彩畫。甚至,它比彩畫更美。
穿越時空的邂逅
唐代書法家、北海太守李邕往欽州途中,慕名來游肇慶,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記》,其碑刻立于石室洞口,是一篇文筆秀麗的游記,一篇研究古代石室的珍貴文獻,一幀極為稀少的唐代書法家的手跡。宋代名臣包拯曾任端州郡知事,民間傳誦著許多關于他的傳奇故事,為古城增添了神話色彩。明代戲劇家湯顯祖被貶徐聞,路經肇慶時,也不忘瞻仰古城的豐姿。清代詩人袁枚更是詩情橫溢,在鼎湖山、七星巖都留下他雋永的詩篇。老一輩革命家葉劍英、朱德、陳毅等,也在這里駐足停留,寫下詩句,或贊山水,或詠風物,或寄托崇高的情操和偉大的胸懷。
據史書記載,肇慶古時是個淺海灣,由于西江的沖積,海灣不斷升高成為沖積平原。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這里稱為“高要”,取其“位高扼要”的特點。隋開皇十一年,因肇慶境內有端溪,遂改為“端州”。宋哲宗時,改名興慶。后來宋徽宗為興慶軍守臣手書“肇慶府”,肇慶便由此得名。“肇”作“始”解,大概是開始帶來吉慶的意思吧。
肇慶“控西粵之咽喉,當西南之要沖”,早就成為西江的重鎮。西漢元封一年,肇慶便設置鹽官,是全國三十個鹽官之一,直屬西漢王朝管轄。南北朝蕭梁天監年間,這里曾建立廣州都督府,明嘉靖四十年建立兩廣總督府。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后,朱元璋的后裔朱由榔曾在肇慶設行宮,改年號永歷。此后,肇慶逐漸成為西江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中心。
當游客來肇慶游覽時,那些古跡文物,紛紛敞開自己的胸懷,讓人們看見這座古城的滄桑,觸摸古城跳動的心。
誠然,肇慶古城這幅彩畫中,有的是大自然的造化,但更多的卻是由勞動人民親手描繪。千百年來,肇慶如一輪朝日從人民手中升起,像一幅彩畫從人民手中展開。修葺星巖中的瓊樓月宮,然后是“水剪西潮千匹錦”,給星巖嵌上六個大湖,真如“月下開菱鏡,云間結彩樓”。一條西江倒映著古塔新樓、古渡新輪,仿佛是千年歷史的詩畫走廊。
再望遠一點,西江上已露出大橋橋墩,鐵路線東連三水,西接茂名,一條鋼鐵長龍從人民手中誕生,在粵西大地上騰躍蜿蜒。
肇慶城的山峰、河流、森林、街市閃射著青春之光。
肇慶城的畫幅,正調著明麗的色彩,向前伸展、再伸展……氣韻、色調、風采長留天地!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