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27歲的孫小姐,在一家企業做行政工作,常常跟朋友交流“下飯”的話題。她們口中佐餐的不是美食,而是吃飯時看的視頻。那些由經典影視劇、二次創作的中短視頻、影視解說等組成的“下飯”視頻,有一個獨屬的名字——電子榨菜。吃飯少了“電子榨菜”便索然無味,能不能選好“電子榨菜”,關系到吃飯的幸福感。
馬化騰曾說,移動互聯網的出現,讓智能手機延伸了眼、耳、口等功能,成為人類新的“器官”。可以說,“電子榨菜”如同真正的榨菜一樣,成了年輕人的靈魂伴侶。
“電子榨菜”為何深受年輕人青睞?表面上看,“電子榨菜”是佐餐的“調料”,其實消遣的是時間。據報道,獨居年輕人增多是“電子榨菜”流行的重要原因。網上流傳過一張“孤單等級表”,“一個人吃火鍋”名列第五。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一人戶”占比逐年增加,單身成年人口也在增加,許多單身成年人處于獨居狀態。而智能手機那一方小小的屏幕所展現出的多元生活,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對部分人來說,“電子榨菜”不僅僅是“下飯”,而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獲取信息或知識。在信息爆炸時代,忙于工作的年輕人接觸外面世界的時間有限,又害怕落后于時代和潮流,就會利用吃飯、坐車等相對空閑的時間,盡可能多地接收重要信息或知識。從這個角度看,“電子榨菜”無疑是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新渠道。
“電子榨菜”還有解壓功能。喜劇、脫口秀等輕松詼諧的內容,讓不少年輕人一邊吃飯、一邊歡笑。情景喜劇《武林外傳》的精彩片段,經常出現在許多人的“電子榨菜”名單中,有人說:“雖然每一個情節、每一個橋段我幾乎都會背了,可一旦音樂響起、人物出場,還是像老朋友跟我們對話一樣親切,經典不愧是經典。”像這樣的“電子榨菜”,就被稱為“解壓良藥”。
不過,“電子榨菜”雖然“下飯”,但不可“貪食”。以手機為例,刷手機成癮已成許多人的通病,手機早就和出行、社交、購物、娛樂等深度捆綁,是生活的必需品。有些人睡覺、吃飯、通勤、上班,甚至是如廁,都離不開手機。若對“電子榨菜”過度追捧,顯然不利于矯治刷手機成癮的不良習慣。
貪食“電子榨菜”還會影響吃飯。據新華社報道,2019年,巴西和荷蘭兩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邊吃飯一邊刷手機,容易攝入更多熱量,不利于控制體重。專家介紹,人在進食時,如果同時刷手機,注意力分散,就可能導致吃得比平時多。吃飯時玩手機會導致腦部和消化系統“搶血”,讓本該流向胃腸道消化器官的血液流向了大腦,影響人體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過度攝入“電子榨菜”,有可能導致人們只愿或只能接受碎片化的知識,長此以往,難以進行認知升級。很多人“看書十分鐘,手機兩小時”,看影視劇“不開倍速看不下去”。有專家表示,這種現象恐怕就是迷失于碎片化 “信息叢林”中的表現。另外,玩手機過多,認知能力容易下降,因為腦子并未“開機”,得到的可能就是短暫的印象或快感。
“電子榨菜”固然能幫助年輕人消遣獨處時光,但也會讓人忘記真實生活的美好,忽略眼前生動的世界,忽視真實的社交。“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離別,而是我坐在你對面,你卻在玩手機”,如果獨處時長期用“電子榨菜”來“下飯”,習慣成自然后,如何與家長、朋友、同事、同學等交流?恐怕只是換個地方刷手機而已。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Mi 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