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里架起直播間,土特產變身網絡熱銷“爆款”;利用物聯網系統,田間管理更“智慧”;通過數字化物流平臺,解決農產品運輸“堵點”;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帶貨成為“新農活”,數字鄉村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網絡基礎設施強化,農村電商快速發展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今年2月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強化,在2021年我國現有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寬帶”的基礎上,2022年上半年又實現了“縣縣通5G”。上半年,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2.93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58.8%,較2021年12月提升1.2個百分點。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高新民認為,中國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覆蓋,數字技術在農村生產領域廣泛應用,農村電商快速發展,為提升農村網民規模、彌合數字鴻溝、加快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利條件。
農村電商已成為引領鄉村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新動能。中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由2015年的3530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0500億元,總體規模擴大近6倍。電商服務網點在全國大量建立,覆蓋率達78.9%。隨著農村電子商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加快貫通,以及內容電商、直播電商等模式不斷創新落地,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農村電商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自2001年,國內農村電商投融資事件共發生3123起,金額達7004.7億元,資本普遍看好農村電商前景。
科技耕耘“未來農場”
目前,我國農業數字經濟產值規模達到5778億,2025年預計將達到1.26萬億。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所長吳文斌認為,智慧農業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服務農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我國正在積極探索推動智慧農業發展:政府提供政策保障,確保智慧農業有良好的發展環境;科學家提供技術支撐,通過一系列關鍵技術攻關,推動技術與裝備研發;企業和農戶積極參與實踐,在不同領域探索智慧農業的落地。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農業信息化水平為22.5%,畜禽養殖信息化水平最高,為30.2%,設施栽培、大田種植、水產養殖的信息化水平分別為23.5%、18.5%和15.7%。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為22.1%,設施栽培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為29.7%,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大田種植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分別為28.3%、24.5%和16.6%。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對農業總產值增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有助于農產品的網絡銷售以及價格的穩定提高,保障質量安全。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裝備研究所副所長葉宏寶認為,智慧農業是世界農業的發展趨勢。“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作出“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部署,利用數字化賦能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已經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鄉村短視頻,推動鄉村旅游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鄉村短視頻”也擁有了獨特的“流量密碼”:簡單質樸的鄉里鄉親、原生態的自然風光、刻在兒時記憶里的美味……廣袤的鄉村成為越來越多短視頻博主的創作源泉,他們借助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依托當地核心特色打造鄉村IP,構建農產品、餐飲、民宿、文化資源生態鏈,透過手機屏幕展現鄉村的勃勃生機,成為鄉村旅游業發展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
快手平臺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快手“三農”興趣用戶超過2.4億,新增“三農”原創短視頻突破兩億條,“三農”創作者生產的短視頻日均播放量超過10億。抖音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抖音鄉村相關視頻增加3438萬條,獲贊超35億人次;全國網友累計“打卡”122萬個村莊。
在國內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鄉村文創、特產美食、生態觀光等重視體驗的項目逐漸走紅,鄉村旅游成為復蘇重點。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生態旅游游客量為20.93億人次,同比增長超過12%,超過國內旅游人數的一半。
數字賦能鄉村治理
得益于鄉村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數字鄉村建設滲入鄉村生活的眾多場景。以前,辦事要到村委會走一趟,現在,不論辦理醫保、社保,還是宅基地審批、臨時救助,在線上服務平臺反映,就有相關人員負責跟進。過去看病就醫要長途跋涉到縣城大醫院,如今有了遠程醫療就診服務,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專家診療。數據多跑腿、村民少跑路,辦事效率更高、生活更舒心。
農業農村部2021年底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縣域政務服務在線辦事率為66.4%,縣級農業農村信息化管理服務機構覆蓋率為78.0%,“雪亮工程”行政村覆蓋率為77.0%。
數字賦能鄉村振興,一頭連著村民,一頭連著政府;一邊是通過數字化服務享受新生活的村民,另一邊是使用數字化手段進行鄉村治理、更好服務大眾的政府。村民逐步適應數字化,也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鄉村數字化治理新體系的建設。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李道亮說,“互聯網+政務服務”已初步實現全國49.2萬個村民委員會信息集中匯聚,各類“網上辦”“掌上辦”“快捷辦”APP和線上服務平臺有效提升了基層鄉村治理效率。
數字鄉村,青年人才是本
無人機、物聯網、直播間……一個個新詞在廣大農村如雨后春筍般萌生。數字時代,充滿“土氣”的鄉野正發生嬗變,越來越具有“科技范兒”“現代范兒”。
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提到,2025年農產品年網絡零售額將超過8000億元,農產品上行電商人才缺口為350萬人。“數字”成為鄉村振興的活力源泉,立足產業,以青年人才為本,是建設數字鄉村需要秉承的根本理念。
一些互聯網公司也將共建數字鄉村、培育鄉村數字化青年人才作為己任。2020年起,抖音大力扶持三農創作者,幫助各地農特產推廣至全國大市場,支援鄉村數字建設。抖音持續推出了“新農人計劃” “富域計劃” 等活動,投入億級平臺補貼與專項扶持,吸引地方新農人和農貨商家原產地開播,并輔以多元運營技能培訓,從源頭助力品質農貨出村進城,促進地方農特產業發展。
拼多多著力扶持95后的“新新農人”,鼓勵更多具備高學歷、懂經營、會管理的青年人才返鄉創業,幫助農村地區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推動農產品品牌化、標準化;推進“多多課堂”電商培訓課程下鄉,幫助各地區農民上手產銷全產業運營管理,推動鄉村數字經濟產業可持續化發展。艾媒咨詢數據顯示,拼多多“新新農人”已超12.6萬人,在涉農商家中占比超13%,每位“新新農人”平均可以帶動5~10位95后參與到電商創業中,帶動當地就業崗位超過50個。
數字鄉村的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2022年9月28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網上新聞發布會,介紹大典修訂相關情況,農業數字化技術員和農業經理人被正式納入國家職業資格大典當中。這意味著,農業數字化人才已經獲得了官方職業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