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應用,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成為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伴隨新一代數字技術在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度應用以及農民現代信息技能的提高,數字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注入全新動能。
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成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迫切需求,更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一環。
數字化催生鄉村社會多重變化
數字鄉村就是鄉村發展的數字化,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互聯網、智能化、區塊鏈等手段的集成,對鄉村經濟社會的運行和發展進行賦能和重塑的過程。數字鄉村也是鄉村對數字革命的適應過程,是鄉村對數字技術、數字業態的應用和創新的過程。
數字鄉村建設與發展的功效,至少可以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的“改變”:
一是時空關系的改變。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一旦融入鄉村的方方面面,鄉村的時空關系就會發生深刻變化,鄉村的物理時空性將呈現網絡時空性的特點,傳統鄉村的信息壁壘將被突破,區位偏遠的劣勢將得到緩解。這種時空關系變化對于城鄉關系的疏通和融合、鄉村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價值的更好展現與實現,均具有積極意義。
二是交互方式的改變。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在鄉村普及,使得鄉村信息運行與傳遞變得快速便捷。在這種情境下,鄉村日常人際交往活動、各類經營主體產品營銷與物流、百姓消費品選擇與購買等經濟社會活動,既可以在線下進行,也可以在線上進行,這大大增強了鄉村人際交往方式的選擇性和信息的流動性。
三是要素組合的改變。在數字化時代,數字已不單純是一種符號或度量單位,而是一種新的生產要素,這種要素一旦與其他要素,如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制度等要素匹配,就會改變要素組合結構,形成數字生產率。從這一意義上講,加快數字鄉村發展,就是要通過數字化進程,優化鄉村要素組合,實現數字化對其他要素的賦能,以信息流帶動資金流、技術流、人才流、物資流,激活鄉村各種要素,提高鄉村經濟社會運行的質量與效率。
四是治理方式的改變。很顯然,將數字化融入鄉村治理體系,有助于鄉村治理從經驗式治理轉向精準化治理,從少數人參與的治理向多數人參與的治理轉變,有助于促進鄉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和德治的“三治合一”,進而提高鄉村治理的效率。
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
數字鄉村,是我國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我國數字鄉村發展得到國家高度重視。2019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今年1月,國家有關部委聯合制定了《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
當前,我國數字鄉村發展取得明顯進展,顯著標志有以下幾點:
一是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與完善。主要體現在電信基礎設施全面升級,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得到普遍應用,并且基本覆蓋行政村。同時,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建設已見成效,形成重點農產品單品種全產業鏈數據采集、分析、發布和服務為主線的全鏈條數據應用體系。
二是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經濟深度融合。覆蓋一二三產業的數字鄉村產業、電商農業、智慧農業等新業態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三是鄉村治理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基本建成“互聯網+政務”“互聯網+黨建”以及平安鄉村、智慧鄉村等數字化信息平臺與體系,這些平臺和體系在疫情防控、基層黨建、“三資”管理、村莊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是鄉村信息服務與共享更加完善。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取得顯著成效,表現在鄉村就業、社保、醫療、科教等各類惠農服務網點越來越普及,普惠金融服務站基本實現鄉村全覆蓋,農產品線上產銷對接服務以及網絡扶貧、網上法律咨詢等服務都取得明顯成效。
五是鄉村傳統文化藉由數字技術、網絡技術日漸復蘇。包括非遺在內的鄉村傳統技藝,經數字化處理、網絡化傳播,得以實現現代傳承。以國風(包括鄉風)為代表的文化符號,已不再是土味或落后的象征,而成為傳統元素再創新的文化自信現象。
鄉村數字化建設需應對四大挑戰
數字化盡管在改變鄉村時空關系、人際交往方式、生產要素組合、鄉村治理方式等方面有許多功效,但鄉村的數字化進程也面臨著一系列需要應對的新挑戰和新關系。
一是數字賦能與數字適應的關系。我國鄉村數字化賦能的終極對象是文化層次低且類型分化明顯的農民,他們存在著比較普遍的數字不適應所導致的數字鴻溝問題。因此,在數字鄉村建設中,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農民對數字化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重視數字賦能的有效性,把握數字賦能與農民數字適應的平衡點與協同點。
二是數字排他與數字共享的關系。數字(數據、信息)這一要素及其轉化品,既具有私人屬性,又具有公共屬性,前者具有排他性,后者則具有共享性。要從技術與制度層面入手,處理數字排他與共享性關系,防止數字的侵權使用和過度壟斷。
三是數字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關系。中國鄉村社會是典型的關系社會。數字盡管可以智能化、快捷化,但往往難以人格化和人情化,在數字鄉村的建設中,尤其是數字治理的過程中,如何既發揮數字資本的功效,又發揮社會資本的功能,實現數字化與人格化的相互兼容,極為重要。
四是數字帶動與數字替代的關系。數字化對鄉村生產生活起到一定帶動及替代作用,但同時要避免線上帶動、替代所導致的公共事務線上業務增加、線下并未減少,或是生產流通領域線下業態蕭條、就業壓力及其連鎖反應的不利影響。
數字鄉村建設要著眼未來鄉村發展愿景,而非單純追求鄉村的數字化水平。未來,數字鄉村是充分體現鄉村資源生態特色,嵌入數字化和集成化等新技術元素的美麗鄉村和幸福鄉村,是要通過數字技術、數字平臺、數字網絡等數字化功能的發揮,促成鄉村振興和未來鄉村建設中產業發展興旺、生態環境宜居、文明鄉風包容、公共服務高效、鄉村治理有效、城鄉關系融合、居民生活富足等目標的實現。
應對數字鄉村建設所面臨的新挑戰,需要建構和營造良好的數字生態環境。良好的數字生態環境包括數字化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層面:一是建成布局完善、功能齊全、業態多樣、高效運行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數字網絡平臺和數字營運與管控體系,二是形成數字共享與保護、數字市場與規制、數字賦能與適應、數字帶動與替代、數字技術與創新、數字人才與結構、數字文化與認同、數字服務與需求以及數字治理智能化與人格化相互匹配、互為促進、良性循環的數字化格局。
基于此,當前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一是抓緊制定各地數字鄉村建設與發展規劃,以科學的規劃引領數字鄉村的建設與發展。二是在規劃基礎上,繼續強化對數字鄉村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優化數字信息網點、互聯網平臺和鄉村數字化產業的布局。三是建立和完善數字產權與保護法(或條例),激活數字生產力,規范數字交易市場,增進數字共享水平。四是加快鄉村數字人才培養和數字應用技術的普及,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的數字適應能力,加快廣大農民融入數字鄉村建設和發展的進程。
(作者系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