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詩人元稹有詩曰:“憶年十五學構廈,有意覆蓋天下窮。”在上個世紀20年代初,一位正處碧玉年華且熱愛文學的少女——林徽音,選擇將建筑藝術作為一生追求的職業,從而成為我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學家。
說起林徽音,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她與徐志摩的特殊情誼,其次是她的文學成就,再次才是她在建筑方面的成就。從目前市面上有關林徽音的傳記來看,很多未做到“一碗水端平”,難免顧此失彼或厚此薄彼。近期出版的《林徽音先生年譜》一書卻做到了不落窠臼,為讀者展現了一個客觀、立體的林徽音及她的專業成就,是傳記中的精品力作。
作者曹汛是梁思成的學生、建筑園林學家,一直奉林徽音為偶像,編訂一部關于她的年譜是許久之前就在心中播下的種子。多年來,作者一直梳理林徽音的事跡、史料和作品,尤其是建筑方面的論述、設計、美術作品……著力展現林徽音的“本來面目”。可以說,這是一部權威、嚴謹而又形式活潑的編年體人物傳記。
林徽音在避難四川李莊時,曾留下這樣的詩句:“肩頭上先是挑起兩擔云彩,帶著光輝要在從容天空里安排。”作者對此句很是推崇,在書中多次用“兩擔云彩”概括林徽音一生的成就。“兩擔云彩”具體指建筑和文學兩個方面,在這兩個領域,林徽音都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成為集大成者。
林徽音作為一代才女,按說應走進文壇,成為文壇名宿,卻選擇了與文學關系密切的建筑藝術。究其原因,一般人認為是她在英國讀書期間受了作為建筑師的女房東影響,堅定地要學建筑。客觀分析,也許有這樣一種導因。但她在出國之前,對于建筑和文學就有了較深的理解。在林徽音看來,文學是人學,建筑也是人學,文學的描述在于人和人的情緒,而建筑是人類生活的空間,產生情緒的環境。
林徽音不僅將建筑作為畢生事業,還影響和推動了梁思成做出同樣選擇。梁思成年少時喜歡美術、雕塑和音樂,兩個人一拍即合,不僅深愛彼此,同樣也鐘情于中國建筑,被世人稱為建筑學界的“神仙眷侶”。作者依照年月順序,詳細記述了林徽音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建筑方面包括在東北大學與丈夫創建中國第一個建筑學系,后又到清華大學協助創立建筑系;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并成為中堅力量;投身古建筑研究工作,不辭辛苦地赴各地測繪考察;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研究恢復景泰藍工藝,等等。
對于林徽音來說,建筑是一生擎舉的事業,助其實現生命價值;文學是她的精神田產,同樣助其實現生命價值。正如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慰梅所說的那樣,“她是當時你遇到的人中能夠向任何方向發展的藝術家”。作者更是形容她:“作品、人格超凡出眾。一身幽馥的詩意,滿腔滾燙的血液……才華過人,曠世超卓,罕有其匹……”一個極具人格魅力的偉大女性躍然紙上,讓人掩卷深思、余味無窮。
需特別指出的是,今人提及林徽音多半寫作“林徽因”,但根據作者觀點,她本名出自《詩經》里的“大姒嗣徽音”,又合“徽音冠青云”詩意,寄托了其父對女兒的極高期望,與其一生的氣質、成就最為契合。林徽音當年因不堪一同名的無聊文人碰瓷騷擾而改名“林徽因”,并非其本意。因此,全書將“因”改回“音”,以“林徽音”之名出版,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該書的嚴謹。
(編輯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