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八百里路程不過是今天的240千米,復興號列車只需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到達!
在古代,想要運送貨物,馬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你一定聽說過千里馬。根據《史記》里的記載,千里馬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如果騎著它去送快遞,八百里加急根本不是什么難事兒。不過,古代的八百里和我們今天所說的八百里(即400千米)可不是一回事兒。那時候的1里約等于今天的300米,100里也不過是30千米而已。這樣算來,千里馬在白天的最遠行程也只有大約300千米。至于我們常常聽到的“八百里路程”,也并不是由一匹馬一路狂奔而至的,而是像接力賽一樣,由不同的馬兒分段完成的。
秦漢時期,短途傳遞和普通郵件主要是靠人步行來完成的。那時候的快遞小哥被稱作“驛夫”,他每個時辰(也就是現在的2個小時)要走10里路(約等于今天的3千米),而且必須在當天送完郵件。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通,水路運輸開始發達起來。除了傳統陸路外,水路、水陸兼并也成為當時主要的“快遞”運輸方式。唐朝的“快遞”業務中最有名的,當屬楊貴妃的荔枝。唐天寶年間,唐玄宗李隆基為討好楊貴妃,從南方訂購了新鮮的荔枝,采用舟馬銜接的方式將其運送進宮里,可謂“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
宋朝時,出現了能日行400里(約等于今天的120千米)的“急腳遞”。用作“急腳遞”的馬兒的脖子上掛著銅鈴鐺,當馬兒飛奔時,就會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仿佛是在向路人發出提示:“我在給朝廷派送快遞,請讓讓!”
然而,古代的“快遞業”主要是為朝廷和達官顯貴們服務的,直到明清時期,才出現了老百姓們也能下單的“快遞公司”——鏢局。鏢局的“快遞費用”,不僅與路程的遠近有關,還與運送貨品的價值以及運送途中的風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