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懶人經濟”盛行的時代,人們似乎更愿意用更短的時間,花費更少的力氣去享用某件物品。但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例子,同樣激發了人們的熱情,收獲了良好的效益——奇怪嗎?
“參與”更有儀式感
來自瑞典的家居品牌“*家”詮釋了這種“奇怪”。或許有不少人對著它的組裝說明書忙碌過。有意思的是,說明書里的簡筆小人畫會貼心示范各種“踩坑”,比如把屋頂裝到地上、燈罩戴到頭上,或者一不小心拼出了三只腳的椅子……參照說明書,人們努力組裝,避免踩坑,最后得到一件至少讓自己感覺滿意的家具。
讓消費者自己動手并非是“*家”的獨創。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曾有食品公司開發出一款“速溶式蛋糕粉”,其產品特性在于“迅速”:加水攪拌,丟進烤箱,蛋糕出爐。然而,這款蛋糕粉的銷量并不好。在心理學家迪希特的建議下,生產廠家嘗試去掉了蛋糕粉里的雞蛋等成分。再烤制蛋糕時,人們需自行添加雞蛋、食用油、牛奶,然后打散、攪勻……速度被迫“慢下來”,該蛋糕粉竟變得倍受歡迎。
悄悄告訴像:
半成品的家具和蛋糕,享用前的操作分明延長了勞動時間、增加了勞動量,但這種“使用形式”恰恰提供了“參與機會”。因參與而惑受儀式感,因好奇而更愿意參與其中。
為“私人制”買單
針對這類特殊的營銷現象,有研究者提出“宜家效應”,也有人將其稱作“雞蛋理論”。研究認為,類似甘愿為“多余勞動”買單的行為,其實源自一種“認知偏差”,即人們往往偏愛跟自己關系密切的東西。
在半成品蛻變為成品的過程中,人們付出了勞動,無疑拉近了與物的距離。還是以*家家具為例,想一想,你應該有對著組裝說明書啞然失笑過;有為確定一顆螺絲釘的位置抓耳撓腮過;有按下暫停鍵,喘口氣、喝口茶,然后再度擼起袖子繼續干的經歷。于你而言,這把自助組裝椅已不再是生硬的木頭,而是有故事的“私人單椅”了。
在半成品蛻變為成品以后,使用者往往覺得它“蠻不錯”——相對于其他“買來即用”的物品,自己付出心血的這件仿佛更加值錢、更顯高貴:就算稍有瑕疵,好像也無傷大雅呢。另外,跟商店里售賣的成品相比,半成品的價格未必便宜多少——調查發現,人們甚至愿意多花錢去購買某些半成品。
悄悄告訴你:
通過時間、精力的投入,人們自覺建立起與物品的某種關聯。投入越多,情感黏性越六,賦予物品的惑知價值將遠遠大于它的實際價值,人們也就更愿意為多余勞動多花些力氣了。
恰到好處,不累不煩
組裝一件模版家具的確有難度,但組裝成功的概率很大;用速溶蛋糕粉烤制蛋糕亦然。事實上,它們所面對的使用群體不是專業人士,而是絕大部分的普通人。所以自組裝家具的一個必備條件是:人們參與制作時的難度要恰如其分。
假如事情難度太大,即便踮起腳尖也很難達成,人們往往望而卻步。即使硬著頭皮開始參與了,也可能因為缺乏成就感而半途放棄。只有參與難度與人們的技能水平匹配相當,最好能實現“低投入、高回報”的效果,最好每一步的投入都能品嘗到“成就感”時,人們才能不斷預見積極的勞動結果,從而在參與的過程中信心滿懷、耐心不減。
悄悄告訴你:
高遠的理想固然不錯,即時性的成功體驗也很重要。制定一個看得見、夠得著的目標,吸引人們朝向目標不懈努力,如此,參與便充滿了“誘惑”,付出的同時便不會覺得“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