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們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四川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明確提出,要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走出一條服務國家戰略全局,支撐四川未來發展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2021年12月28日,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審議并通過了《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優化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決定》,《決定》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優化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塑造城市競爭新優勢,與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內涵相同、目標一致,理應積極有為,努力實現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的更高質量發展。
同時,我們要深刻領會成都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它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是一項綜合性、戰略性和全局性工作,是一個連續性、結構性、系統性的轉型過程,帶來的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困難挑戰也前所未有。
新形勢、新挑戰與新機遇
面臨增強極核支撐率先示范的新形勢。黨中央基于我國所處新發展階段和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作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謀劃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求成都擔當“兩中心兩地”的極核支撐作用;四川省委治蜀興川,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明確成都于全省發展的“主干”定位,賦予成都全面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探索新時代城市發展路徑的重大使命。當前,國家積極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四川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動示范區建設提能升級,這就要求依托城市的良好基礎,把握發展趨勢,在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率先探索。
面臨平衡城市發展與降碳的新挑戰。人口和經濟增長是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因素。成都是全國第4座人口超過2000萬的超大城市,城市發展正處于關鍵成長期、產業發展正處在爬坡期,未來人口和經濟總量都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平衡城市發展與減排降碳成為嚴峻考驗。這就要求必須正確處理好減碳與人口聚集、減碳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不斷增強城市人口和經濟承載能力。
面臨提升競爭優勢的新機遇。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國際社會共識,世界各國都在積極行動,我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已經公開發布,明確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銷售占比達到40%等系列工作目標。這些目標的背后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機遇。四川是清潔能源大省,成都的電力絕大部分都是清潔電力,疊加西部陸海新通道優勢和巨大市場輻射優勢,具有發展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相關產業的巨大優勢。四川省委出臺關于支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的決定和18條專項政策指明了方向,為乘勢而上壯大產業實力提供了巨大機遇。
優化調整“四個結構”
根據有關機構測算,成都的碳排放來源,主要來自于工業、交通和建筑領域的能源消耗過程,其中工業領域的碳排放占比為35%、交通領域40%、建筑領域22%,即能源、工業、建筑、交通四大領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環節,這四個領域的節能減排降碳工作做好,則能如期實現“雙碳”目標。“四個結構”的優化調整是“四個領域”節能減排降碳的關鍵。
首先是空間結構,這是城市生產生活生態三個空間之間的布局關系,其既包括三個空間的內部布局關系,也決定生產生活活動的效率。通俗來講,生產生活空間規劃布局不合理,如通勤距離過長、生活配套不方便,開車出行頻率將大幅增加。如果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使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城市功能能級相適應,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就可從源頭上減少人類活動帶來的碳排放,以更少的能源和資源消耗承載更多人口和經濟活動。

其次是產業結構,包括高碳排行業占比和投入產出效率等指標因素。簡單來說,消耗單位資源能得到多少經濟提升和收入增長。只有改變傳統高能耗、高排放的生產方式,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經濟體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破解資源環境制約,才能從根本上做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第三是交通結構,主要是指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在貨物運輸中的占比,以及公共交通和私家車在市民出行中的占比。由于交通運輸是連接生產、消費、居住之間的中間環節,交通結構的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從生產方式到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進程。更多通過鐵路運輸、通過公交出行,有利于降低交通環節的碳排放。
第四是能源結構,主要是指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之間的比例關系,或者說高碳能源和低碳能源之間的關系。能源轉型是實現“雙碳”目標的“牛鼻子”,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油、氣、電的消耗,不可避免地產生碳排放,交通已是成都第一大碳排放源,交通領域的參與主體多、路徑依賴強、利益難協調,是減少碳排放的瓶頸。能源結構是表象,其實質是產業結構、交通結構,這些結構從消費端影響能源結構。減少化石能源消費,提升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脫碳”發展甚至“近零碳”發展。
總的來說,通過空間結構調整從根本上提升生產效率和城市承載力,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推行綠色生產方式,通過交通結構調整推行綠色生活方式,通過能源結構調整促進能源生產消費全鏈條低碳化高效化,才能真正實現源頭控碳、精準降碳。
打出綠色低碳發展“組合拳”
圍繞“四個結構”,可通過相應具體舉措,著力打出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組合拳”。
首先,空間結構調整,從超大城市系統視角出發,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著力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向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轉型。
一是構建和諧共生的生態格局。成都是“公園城市”的首提地,擁有良好的生態本底,《決定》提出進一步鞏固“一山連兩翼”格局,整體保護“兩山、兩網、兩環”生態格局,構建城園相融的公園城市空間形態。未來,成都將擁有山青水秀的生態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生態將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二是構建科學發展的功能格局。堅持以功能為引領,鮮明城市內涵發展、區域差異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的導向,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城市新區和郊區新城,豐富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推動教育、健康等基本功能就近滿足,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等核心功能互為支撐。不久的將來,工作日緊張高效工作、周末享受大美川西風光,將成為美好生活的成都模樣。

三是強化產城融合的建設導向,著眼提升城市宜居品質,推動職住平衡,強化就近配套,加快建設15分鐘便民生活圈,打造“金角銀邊”,公園綠色500米半徑覆蓋率達90%以上,努力讓市民在家門口上到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享受好服務、感受好生態。
其次,產業結構調整,深刻把握國際國內綠色低碳轉型的重大產業和市場機遇,聚焦“強二優三”,著力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強二”,重點是要繼續做強先進制造業,這是城市發展的基石。
一方面要做強增量,乘勢發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包括光伏、鋰電、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4個重點產業,同時布局以氫能為代表的新型儲能新賽道,把四川的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加快轉換為成都發展的產業優勢。
另一方面要做優存量,突出數字賦能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突出增強企業綠色競爭力,著力打造綠色供應鏈,培育一批近零碳產業功能區和綠色工業園區,讓生產更為清潔、低碳。
“優三”,重點要圍繞提升單位碳排放的經濟產出,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制造向前端研發設計和后端用戶服務延伸,做大做強綠色金融和碳中和服務,提升產業附加值。目前,成都在這方面已經開始探索并付諸實踐。

第三,交通結構調整,圍繞市民出行和貨物運輸兩個重點,形成人和貨低碳出行運輸的交通體系。《決定》提出構建“軌道引領、公交優先”的格局、構建綠色高效貨物運輸體系、大力推動運輸工具低碳化和加快完善綠色交通基礎設施等四個舉措,推動交通結構向公交優先、公鐵并重調整,強調交通領域治理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規劃控源、制度激勵、智慧賦能。目前,成都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558公里,線網規模躍升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第四城”,建成區內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100%,《決定》明確以軌道交通為中心,進一步統籌強化“軌道+公交+慢行”融合發展與高效銜接,“到2025年,中心城區的建成區平均通勤時間下降到35分鐘左右”,同時“2025、2030年的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分擔率、綠色出行比例也要分別達到60%、70%的覆蓋范圍”,這意味著綠色出行將成為市民最愿意、最依賴的出行選擇。
第四,能源結構調整,重點在能源供給和消費兩端發力。四川擁有豐富的水電優勢和天然氣資源,成都是典型的能源受端城市,90%以上的調入電力為清潔能源,全市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提升達到62.6%,優于全國38.3個百分點。但也存在電網承載能力不強、天然氣儲氣調峰能力不足、煤品存量削減空間持續收窄、油品增量控制難度較大、新能源應用不足、用能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等問題。《決定》立足發揮清潔能源大省優勢,著力提升清潔能源供給和安全保障能力、深化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和全生命周期提升用能效率,推動能源供給向低碳化多元化、能源消費向電氣化高效化提升。簡單來說,就是減煤、控油、穩氣、增電、發展新能源。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推動生產、交通、運輸、家庭生活等領域電能替代,同時倡導節約用能、低碳生活,這需要各方共同行動,共建共享碧水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