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霖 劉爽

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是我國深化落實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旨在聚集產業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攻關產業鏈薄弱環節及共性難題,形成跨界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當前各省市聚焦本地科技研發優勢領域,積極創建培育省級和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力爭在優勢產業領域打造全國創新高地。通過對我國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情況的梳理,研究分析成都市爭創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基礎和可能性,有助于明確下一步培育重點和發展方向。
我國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目前我國已形成較為完善的制造業創新中心體系,已認證21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2家國家地方共建中心、132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形成全國“多點開花、多面發散”發展格局。
制造業創新中心頂層設計政策體系逐漸完善
2016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先后出臺多部指導性文件,逐步形成了制造業創新中心頂層設計的政策體系,明確了創新中心建設的發展目標、建設領域和支持政策。建設體系方面,要求形成以國省兩級創新中心為核心節點的制造業創新體系,明確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成一批省級/區域制造業創新中心,作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支撐和補充。建設領域方面,明確36個重點建設領域最大程度匯集行業創新資源,并要求在每個領域只建設1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政策支持方面,通過資金補助和政策傾斜大力支持列入重點培育對象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并明確《中國制造2025》中有關工程和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對國家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申報項目予以傾斜。
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完成階段性目標
目前,我國已論證通過和啟動建設21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2家國家地方共建中心,完成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中2020年建設15家的階段目標。從空間布局來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布局與地方優勢領域的產業基礎和創新資源相契合,多集中于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少,且東部地區主要集中于山東、江蘇、上海、安徽和廣東等地區,均獲批2家以上國家創新中心,四川省仍無一家;從建設領域來看,已建成的創新中心面向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重大需求,主要聚焦于關鍵工藝、核心器件、基礎材料、軟件及重大裝備等5個領域。
多地區多領域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不斷涌現
根據賽迪發布《2019-2020年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截至2020年5月,全國已有24個省市積極開展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認定和培育組建工作,覆蓋了全國70%以上的省級行政區,其中已有19個省市共組建132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從建設領域看,逐漸形成“建成一批、儲備一批、挖掘一批”的梯度布局,但仍有先進陶瓷材料、存儲器、先進操作系統3個領域既無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也無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從地域分布看,已形成“多點開花、東多西少”的區域發展布局,東部地區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進展最為突出,西部地區整體建設水平較低,多數省份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不足2家。
其他地區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經驗
北京市:創新新型產業創新載體,探索創新成果轉化新機制
北京市支持制造業創新中心通過打通技術、組織、商業和資本之間的壁壘,實現成果轉化路徑由單向“科技創新應用產業發展”向雙向“產業需求推動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轉變,構建能承擔從技術開發、轉移擴散到首次商業化的新型制造業創新平臺。如北京機械科學院總院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中心通過整體公司化改制,對成果孵化效果顯著的部門成立獨立法人公司,以技術輸出服務創新中心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
上海市: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加速布局產業鏈推動跨區域協調創新
上海市鼓勵制造業創新中心充分發揮國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優勢,加強長三角區域合作,聯合建立制造業創新分中心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加速推動相關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供給和轉化應用。如上海市制造業創新中心(增材制造)聯合長三角高校院所、醫學機構和高端制造業開展相關共性技術研發和轉化。
江西省:挖掘地區技術優勢和區域差異,跨區共建國家創新中心
江西省鼓勵制造業創新中心通過自我剖析和區域對標,明確與其他地區制造業創新中心的資源差異、產業差異和研發差異,聯合共建同領域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如江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分別以中重稀土和輕稀土為主要方向建設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兩地強強聯合成立國瑞科創稀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創建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
河南省:做好“保姆式”培訓和指導服務,全方位推進創新中心做優做強
河南省圍繞制造業創新中心創建條件,定期舉辦專題培訓會,宣講相關政策要求,解讀申報方案編寫要點和注意事項,并成立多名專家組成的專家庫,負責創新中心遴選、考核、評價和認定,并為各單位提供咨詢服務和業務指導。同時支持各級相關單位針對每個創新中心實施“保姆式”服務,一對一進行指導協調,幫助創新中心及時解決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并定期組織召開創新中心座談會,總結和交流建設經驗。
成都市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四川省深入貫徹落實制造強國戰略,積極在各地級市培育和組建制造業創新中心,布局54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重點建設領域,目前已認定通過13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成都市有9家,除四川省空天動力創新中心落地于武侯區外,其余均集中位于成都高新區。
聚焦國家重點建設領域組建6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積極爭創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成都市圍繞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36個重點建設領域,結合自身特色創新優勢,聚焦工業大數據、工業云制造、工業信息安全、超高清視頻、先進軌道交通、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領域,先后獲批組建6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均落地成都高新區。其中,先進軌道交通、機器人及智能裝備2個領域已有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大數據、工業云制造、工業信息安全和超高清視頻4個領域目前尚無獲批建設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除工業信息安全領域外,其余領域在全國已有多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成都具有爭創國家工業信息安全創新中心的先發優勢;另外,成都索貝數碼作為四川省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的牽頭單位,也是廣東省超高清視頻前端系統與制作技術實驗室組建成員,為四川省與廣東省聯創國家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提供了可能性。
圍繞四川省重點建設領域組建3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區域特色創新優勢
圍繞四川省54個重點建設領域,聚焦衛星互聯網、空天動力和智能制造等區域特色優勢領域,先后獲批組建3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其中,四川省智能制造創新中心作為首批省級創新中心,已上線四川省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服務并推動全省智能制造全產業鏈的整體發展;四川省智能衛星互聯網創新中心是首個衛星互聯網領域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四川省空天動力創新中心和陜西省空天動力創新中心是目前全國僅有的兩家空天動力領域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圍繞區域特色優勢領域培育20家市級制造業創新示范中心,爭設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成都市為引導制造業企業加快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圍繞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積極培育市級制造業創新示范中心,市工業發展資金安排專項對示范中心建設項目予以支持,目前已認定20家市級制造業創新示范中心,主要聚焦醫藥健康、電子信息、智能制造、軌道交通等重點細分領域,分布于成都高新區、雙流區、龍泉驛區和武侯區等區(市)縣,有力支撐成都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成都市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對策建議
對于區域發展來看,成功創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有利于加速集聚行業內全國高端創新資源,快速構建各類創新主體互利共生、高效協同的創新生態,能夠為全面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構建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提供動力支撐。綜合來看,成都已建設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在行業領域具有一定優勢,為爭創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奠定了較好基礎。
對照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建設領域,打造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梯隊
根據國省兩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重點建設領域,結合成都創建基礎,按照“有序推進、重點突出、積極儲備”的路徑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作。鼓勵工業信息安全、工業云、工業大數據和超高清視頻4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對照國家級創新中心創建條件,積極優化股權結構,整合集聚國內一流產業和創新資源,推進前沿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供給和商業化,加快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創建步伐。瞄準國省兩級空白建設領域打造培育梯隊,把握國內唯一一家省級工業信息安全創新中心的先發優勢,大力支持四川省工業信息安全創新中心爭創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依托中國“存儲谷”建設,適時儲備創建省級存儲器制造業創新中心。

促進同領域省級創新中心優勢互補,探索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異地共建模式
深入比較分析成都市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與同領域其他省級創新中心優劣勢差異,支持超高清視頻、工業大數據和工業云制造等領域創建主體基于優勢互補、創新協同、協作高效的原則,與其他省市創建主體聯合創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立跨區域的產業資源、創新資源協調共享機制,打造覆蓋全產業鏈條、項目共擔、成果共享的協同創新體系,形成合力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瓶頸。
緊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深化創新中心區域合作
緊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兩中心兩地”的戰略定位,以打造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承載地為契機,支持成渝地區制造業創新中心以簽署區域合作戰略協議、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共謀重點產業領域區域協同創新規劃等方式,深化區域創新合作,增強“成都創新”區域帶動力。緊抓成渝國家級網絡安全產業園建設機遇,重點支持工業信息安全創新中心與重慶相關機構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支持信息安全創新成果落地轉化,推動成渝地區信息安全產業成為國內產業重要發展極。
上下聯動通力合作,增強創建工作培訓指導和要素保障支撐
定期組織國家級和省級創新中心申報專題培訓會,邀請工信部專家解讀申報方案編制要點和注意事項,指導企業選擇創建主攻方向和實現路徑。加強專員駐點服務,圍繞創新中心升級發展的各類要素需求,強化統籌協調,做深做實成都創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服務保障。圍繞本地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定期組織開展創新中心座談會,總結交流建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