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迦晨

工業園區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雙碳”目標的提出檢驗各地產業園區近年來的低碳舉措、綠色轉型成效,并提出進一步的要求。2500余家國家級、省級工業園區貢獻著全國一半以上的工業產值,也面臨著巨大的碳減排壓力。
減碳賽道摸索前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認為,“工業園區碳達峰碳中和是城市、區域和行業碳減排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工業園區在應對氣候變化中作用重大,面對‘雙碳’任務,園區應該更加積極面對。”事實上,目標要求、政策支持、在地細則執行,我國工業園區早已步入碳減排賽道,摸索前行。
2011年,我國即開始重視工業園區的低碳發展,由工信部和發改委聯合推進低碳產業園區試點工作,此后相繼提出低碳試點工業園區建設、工業園區低碳轉型等目標,并于近年推進力度更大。去年年初,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要求“提升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水平;科學編制新建產業園區開發建設規劃,并推進既有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改造”。科技部印發《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國家高新區作為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理應在綠色發展方面走在前列,作出表率”。去年9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于推進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園區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形成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案和實施路徑,分階段、有步驟地推動示范園區先于全社會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指出,組織園區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改造;積極利用余熱余壓資源,推行熱電聯產、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儲能一體化系統應用,推動能源梯級利用。
工信部2017年開始評定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時,對綠色園區的定義是,“企業綠色制造、園區智慧管理、環境宜業宜居的產業集聚區,綜合反映能效提升、污染減排、循環利用產業鏈耦合等綠色管理要求,是綠色發展理念在產業領域的直接展現。”最新公布的2021年度綠色工業園區名單中,包頭稀土高新區、遼陽高新區、無錫高新區、三明高新區金沙園、宜春豐城高新區、荊門高新區荊門化工循環產業園、長沙高新區、惠州仲愷高新區、內江高新區等多個國家高新區及產業園入選,俱都是當地產業發展與綠色轉型并行的典范。
摸清家底逐綠而行
目前,國內多地已經開始“碳中和”園區、“零碳”園區的試點建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65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之一,打造了國內首家“碳中和”智慧園區——金風科技智慧園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還將選擇一部分園區推動近零排放試點。內蒙古鼓勵具備新增負荷的園區開展零碳工業園示范項目,以零碳用能為發展目標,率先開展全清潔能源供電,提升園區整體能效。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引進金風科技、東方電氣、江蘇中車等多家知名風電企業,并獲得由北京綠色交易所頒發的“碳中和”證書。江蘇省無錫市成立首個零碳科技產業園,并引入遠景智能、紅杉中國共同發起的碳中和基金。
行業方面也有動作,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挺透露,《化工園區碳中和實施指南》已經立項,通過標準的編制,一批先進園區和先進技術單位的經驗將積極帶動和指導其他園區的發展。
減碳園區建設逐漸提速,如何做到產業升級和低碳技術“兩手抓”?各地工業園區到底有多大的碳減排潛力?明晰“底數”才能厘清“碳資產”的“明白賬”,才能在不影響產業發展的情況下精準發力。但我國的工業園區數量多、種類廣、低碳發展的階段和程度各異,“科學性的摸清自身家底的過程對于新老園區而言均是挑戰”,部分智慧管理體系建設有成的園區會構建碳排放相關數字平臺,實時統計、掌握園區總體情況、重點企業能耗/碳排放執行情況、能源消費結構、全年電力消費等數據,以便做出即時應對。專家學者建議制定統一的工業園區碳排放核算指南,形成碳核算統計標準,并搭建碳排放信息統計監測平臺,主要著力點應放在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挖掘環境基礎設施的減排潛力上,并推進第三方治理。

新建“零碳”“低碳”園區,或對現有園區進行低碳改造都需據當地資源條件和產業發展脈絡而行,有園區和企業普遍反映,“設定(減碳)目標之后,如何低成本地實現路徑的規劃是最難的一點。”
推廣打造“零碳”園區有益于構建新的產業體系,產業界提出的“零碳”產業園標準為,“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新工業體系,推動零碳產業和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具有智能管理內核,以及為區域創造低碳轉型動能。”
從產業結構調整到能效提升、能源結構優化、利用碳捕捉和碳封存的技術到鼓勵綠電交易,相關專家建議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對園區進行低碳重塑,“首先,要全面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升級,推動產業智能化、新興化、綠色化發展,采用先進節能環保技術,推動傳統產業的低碳改造;其次,要強力推進能源利用方式轉變,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再次,要大力推進綠色產業發展,推進綠色制造,建設綠色園區;此外,要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應用,發揮園區科技、產業、人才的聚集優勢,強化綠色創新轉化;最后,要持續推動工業園區生態化發展,繼續支持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和生態工業園區。”此外,在逐步完善園區綠色轉型的政策支持體系和激勵制度之后,如何加強綠色技術的深度應用和健全標準體系更考驗園區及所在地區的實力與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