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瑤
2020年突破千億門檻之后,機器人產業跨入一個新的發展期。新基建催生新需求、綠色低碳帶來新機遇,新應用場景不斷開拓,該如何抓住機遇?

“機器換人”浪潮席卷“世界工廠”中國,推動其連續多年穩坐世界最大機器人消費國地位,并催生了多元化的機器人研發與應用需求。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式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曾表示,2020年中國機器人產業首次突破千億元,其中,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占全球總量的44%,規模以上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制造企業營業收入快速增加,同比增長達41%。
毫無疑問,高漲的應用市場需求催動了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系統集成、人才培育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并推動相應產業集群“多地開花”。當前,我國自主品牌的機器人已經在研發設計、關鍵零部件、整機集成應用、標準檢測認證等方面初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基本能夠滿足我國工業量大面廣的基本需求,但相較世界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機器人產業迎來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窗口期。”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表示。展望“十四五”,2021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5部門聯合對外發布《“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
邁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十四五”我國將如何解決機器人產業“小、散、弱”的問題?工信部在進行《規劃》解讀時提出,到2025年,推動我國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3-5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推動一批機器人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取得突破。
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需要完善的產業鏈和需求環境,因此,機器人產業園與產業集是解決核心技術突破不足、創新要素配置有待優化、市場發展環境規范程度有待提升的重要方案。據不完全統計,剔除機器人企業以自用為主的園區后,2020年全國機器人產業園數量已超過85家,2017年,全國各地已建或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則約為40多個,短短3年時間實現倍增,并呈現出“全面開花,區域集中”特點,在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擁有較大規模。
據《2021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截至2020年底,長三角地區機器人企業數量超過3600家,產業規模領跑全國,平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突破38%。珠三角地區擁有強烈的應用需求,搭建了從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到系統集成,再到應用場景的全生態體系。京津冀地區工業機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系統集成特色突出,高端產品市場方面保持領先。東北地區2020年CR5達70%,龍頭企業表現強勁。中部地區重點引入國內優勢發展區域外溢資源,提升關鍵環節創新能力并優化產業鏈結構。西部地區發展迅速,產業規模與質量逐年攀升。
朝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邁進,各區域產業集群亦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如長三角地區產業鏈關鍵環節自主創新不斷深化,將重點提升產品的技術水平與知名品牌的對外貿易能力,京津冀地區依托優質的高校和科研資源,可重點開展基礎理論研究、核心技術突破及產學研用結合;東北地區依托龍頭企業,重點國繞工業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領域高端產品開展創新攻關,鞏固其在國際機器人市場的影響力,粵港澳大灣區應充分融入國際灣區戰略,成為中國機器人對外展示的重要商口,中西部地區應重點制定區域性政策,提升機器人應用水平,培養職業技能人才。
綠色低碳的“疊加作用”
工信部指出,下一步將面向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需求,大力開展“機器人+”應用行動。即在已形成較大規模應用的汽車、電子、機械等領域,著力開發和推廣機器人新產品,開拓高端應用市場,深入推進智能制造、智慧生活。在初步應用和潛在需求比較旺盛的礦山、農業、電力、應急救援等領域,結合具體場景,開發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開展試點示范,拓展應用空間。在衛浴、五金、家具等細分領域,噴釉、拋光、打磨、碼垛等關鍵環節,形成專業化、定制化解決方案并復制推廣,打造特色服務品牌,形成競爭新優勢。
當前,機器人的應用需求正從專業密集型領域向勞動密集型領域擴散,從提升生產效率邁向資源的循環化和集約化利用,成為數字化、低碳化轉型的重要手段之一。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綠色轉型亦將成為其商業應用的新方向。
以煤礦為例,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曾發布《煤礦機器人重點研發項目》,重點推進掘進、采煤、運輸、安控、救援等5類共38種煤礦機器人的研發應用。其中中國礦業大學主持的掘進工作面機器人研究項目,實現掘支時間比例從原1:2或1:3縮減至1:1.04,掘支總效率提高約24倍以上,獲得了進一步應用。

各機器人產業集群正瞄準更為細分的機器人應用領域。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將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列入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無人機、無人船等產業;上海提出以場景引領、核心突破為重點,推動工業機器人升級,突破具備柔性交互與高仿人化特征的6軸及以上協作機器人與自適應機器人,全面覆蓋汽車、航空航天、船舶海工、消費電子、集成電路等行業應用,并推動形成3個以上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集群。
同時,機器人產業正深度參與產業園區的綠色低碳,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2021年,海創大族機器人智造城與國家電投集團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打造綜合智慧能源、新能源項目為主的新型能源低碳園區作為目標,將在佛山順德新建一個綠色低碳示范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