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宇

隨著“雞娃”深入人心,“雞父母”一詞也開始火了。一些年輕人在“雞娃”的同時,也反向激勵父母,嘗試用各種方式讓他們生活更充實。
為讓孩子考出好成績,不少家長逼迫孩子大量補習,努力拼搏。這是在給孩子“打雞血”,被戲稱“雞娃”。有“雞娃”,就有“雞父母”。在一些年輕人看來,父母退休后漸漸與社會脫節,有的甚至直接“躺平”,得過且過,不“雞”不行。
網上,不少人分享了自己“雞父母”的經歷。網友“小五”懷孕了,50多歲的母親準備過來幫忙帶小孩。為了避免兩代人育兒觀念偏差帶來矛盾,“小五”鼓勵母親去考育嬰師證。母親剛拿到育嬰員證書,她又“雞”著母親去報名考駕照。網友“叫你名字你敢應么”則激勵母親成為網紅。這名網友的母親從工廠退休后,整天無事。他給母親推薦一款唱歌軟件,讓她重拾年輕時的愛好。沒想到,母親一下入了迷,還擁有了一批粉絲。后來,他又鼓動母親去朋友公司應聘主播,播出的一期節目在網上爆火。在網絡找到生活新樂趣后,母親在B站上注冊賬號,成了一名UP主(上傳視頻的人)。很快,她的粉絲突破12萬,帶著兒子一起出鏡,拍視頻、接廣告。
很多中老年人有被子女“雞”的經歷。“子女想要父母過得充實,這個心情能理解,但激勵的方式有待考量。”63歲的楊海林說。退休后,楊海林到深圳幫兒子帶了4年孩子。在小孩上學后,兒子總想給楊海林找點事做。2019年,兒子刷到一些老年人冬泳的視頻,想讓楊海林也去試試。沒等楊海林表示反對,兒子就在游泳館給他報了名。“旱鴨子”楊海林上第一節課嗆了一肚子水,以后再也不敢去了。去年,兒子又鼓勵他考駕照,“自己開車去看世界”。面對這種命令式的“激勵”,楊海林選擇躲回老家,“養雞、種菜、釣釣魚,過自己喜歡的日子”。
北京網友“隨心”認為,子女吆喝式“激勵”同樣讓人反感。“隨心”說,女兒總希望她能成為“別人家父母”。看到有人拍短視頻火了,女兒鼓勵“隨心”也去拍短視頻;看到有人走T臺登上央視,女兒讓“隨心”也去學模特……“不能看到別人怎么了就隨便吆喝我,讓我每天風風火火,真正的激勵應該是鼓勵父母做喜歡的事。”“隨心”給女兒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陪伴式“雞父母”,更能讓老年人接受。丈夫去世后,56歲的夏修竹一度陷入頹廢。為了讓她振作起來,兒子鼓勵她開個網店賣臍橙。為此,兒子特地休了半個月假回家,教她收款、包裝、聯系快遞發貨。如今,夏修竹的橙子每年線上銷量都有上萬斤。去年,兒子又幫她成立一個化肥供應站。夏修竹成了當地的“創業大王”,日子過得充實有意義。她感慨:“全靠兒子一路陪伴和支持。”
51歲的王克泉則被女兒王雪婷“雞”著走出了黑暗。王克泉因病逐漸喪失視力,一度封閉自己。王雪婷就鼓勵他跑步,將他從房間里“拽出來”。后來,王雪婷用一根領跑繩帶著他,參加視障人群跑步活動。一開始,王克泉很抗拒,但扛不住女兒撒嬌、“生氣”,他走出了家門,也打開了黑暗中的社交大門。如今,王克泉不僅能獨自搭乘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還經常參加社區各種文娛活動,他覺得被“雞”一下,也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