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小云
《說文解字》中:“政,正也。”政,即端正、中正;“正,是也。”正,即正確;“是,直也。”是,即正直。甲骨文、金文和小篆都從攴,從正。楷書寫作“政”。
“政”本意是采取措施使正確之意,后泛指匡正、治理。如《后漢書·桓譚傳》:“蓋善政者,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興,文武迭用。”古代所說的“政”,用今天的詞來表述就是“管理”。管理的本質不是以權勢壓人,而是要形成領導力,以人格魅力吸引人、影響人。
政為“法度紀綱”,有正理、正道之義。宋戴侗說:“法度紀綱,政之大者也。”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綱領,直接決定著國家的興衰存亡與百姓福祉,以政治國要依靠“法度紀綱”,無論何人,都必須遵循既定的規則法度,任何人不可隨意凌駕于國家政策法令之上。《左傳·昭公二十年》中寫道,“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這種德刑兼施的主張表現為一種“寬猛相濟”的政策。《管子》對于“政者,正也”的闡釋,又與孔子有所區別,這主要表現法的極端重要性。“不法法則事毋常,法不法則令不行”,意思是說,不尊重法,事情就長不了;依據非法之法,政令就不能執行。《管子》還指出立規矩的重要性,“規矩者,方圜之正也。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圜也。故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廢規矩而正方圜;雖圣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故雖有明智高行,倍法而治,是費規矩而正方圜也”。廢弛了法,廢弛了規矩,即使是智慧高明的為政能人,也不能正身、正己,進而正人、正民,取得治國成功的。

韓 瀟/圖
以“政”治國要以身作則、正己為先。在《論語·顏淵》中,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所謂政,就是正的意思。為政者行為端正做出了表率,下屬才能規正自身言行。什么是政?孔子通過一個“正”就深刻且精確地指出政即“正也”,也就是匡正、扶正、糾正的意思。《尚書·君牙》載:“爾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爾之中。”這是周穆王告誡大司徒君牙的一段話,大意是,你自身如果能夠言行端正,下屬和平民百姓就沒有人敢不端正;民心能不能中正,就看你能否示民以中正。這句話深刻闡述了為政者嚴于律己對正確引導下屬和平民百姓的必要性。《左傳》桓公二年載,晉大夫師服說:“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通過政治以匡正人民,為政有成效人民才能聽從命令,改變這個原則就會發生混亂。
為政要以“德”治民,以民為本。孔子認為,為政者治國要“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其實質體現的是以人為本。《尚書·大禹謨》中寫道:“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從維護統治目的出發,實施德政的基礎在于人民。黨員干部要以德修身。德是為官之要,執政者唯有修德才能正心正己,才能善政。打鐵還需自身硬,領導干部唯有以德修身,錘煉品德修養,才能發揮“關鍵少數”的帶動作用,推動明理知恥、崇德向上、見賢思齊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王陽明主張為政者掌權用權要施之以德,知其善惡,用之有道。對于新時代黨員干部來說,以德施政就是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忠誠于黨和人民的事業,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堅持依法用權、秉公用權、廉潔用權,切實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