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科學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精神支撐。在一手構建起中國海洋資料浮標技術體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成身上,就閃耀著科學家精神的光輝。
王軍成是山東省自主培養的院士。在扎根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下稱“海儀所”)的四十余年里,他“風里來浪里去”的科研堅守只為一件事——中國的海洋強國夢想。
在那間大學生宿舍大小、簡樸得除了桌椅就是書和研究資料的辦公室里,王軍成給記者展示了他們團隊研發的12 種規格系列浮標產品圖。這些錨泊在不同海域的浮標,以可靠性高、監測參數多、技術先進等優勢,成為我國海洋監測體系的支柱,技術水平也已走在世界前列。
數十年的研究成就落于筆端或許只是寥寥數語,但現實中走過的“從無到有”的路程卻有著令人難以想象的艱難。王軍成直言,這艱難,有技術上的,也有資金上的。
上個世紀70 年代,王軍成剛來到海儀所的時候,美英等西方國家已建立起業務化的海洋浮標網,但中國的浮標研究還只處于摸索階段。彼時的王軍成敏銳地認識到,出于國家對海洋的管控、開發和保護等需求,海上監測空白的局面亟待改變。他從“跑圖書館、檔案館查資料”開始了自己“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浮標仍存在無故障運行周期短、通訊接收率低等問題,成為困擾當時浮標海上工作的最大難題。同時國家對海洋監測事業需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認知還不充分,所以投入的經費也不是很多,一年十萬八萬的科研經費都拿來研究浮標,還是太少了。技術難題,我們一次次地做實驗去解決;經費難題,我就帶著團隊為海爾、海信等一些大企業做配套產品來補貼浮標技術研發。”王軍成笑言這是“以副業養主業”。
而隨著國家一系列海洋戰略的實施,研發經費逐漸充足,王軍成更是帶領團隊“擼起袖子加油干”,率先在浮標上突破了衛星通訊和太陽能供電技術,提出浮標的雙機并行控制方法,研發浮標遠程故障自診斷、自修復技術,多方式通信與數據壓縮等技術,突破浮標系泊抗疲勞抗沖擊、包塑鋼纜數據傳輸、水文氣象生態傳感器現場原位監測等技術難題……浮標的海上連續運行時間由原來不足6 個月提高到36個月以上,觀測數據接收率由原來不足80%提高到95%以上,實現了浮標從近海幾百米到深遠海幾千米布放的跨越式技術突破,并能夠在北極格陵蘭海4000 米及我國南沙3000 米等極端惡劣海區的長期穩定運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島奧帆博物館內,陳列著一個“服役”于2008 年青島奧帆賽海域水文氣象保障的浮標模型,這個針對賽事特制的浮標曾經驚艷了世界。據王軍成介紹,最初奧帆委選中的是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挪威浮標。然而挪威的浮標試運行時不到半年就出現了兩次故障。后來奧帆委就緊急啟用了中國浮標,當時接受這個任務的就是王軍成的團隊。
“我們自己研發的浮標在賽事海域漂浮了兩年半,為奧帆賽事順利進行提供了準確、可靠的海洋氣象水文觀測。跟世界頂尖的浮標相比,我們自己的浮標完全沒有落下風。”談及此事,王軍成的驕傲溢于言表。
時至今日,我國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布設的業務化運行的200多套錨泊監測浮標,九成以上來自于王軍成和他的團隊。
年近七旬的王軍成如今“出海”的次數少了,但回想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漂在海上,這位從“大風大浪”里走出來的院士依舊難掩激動。
“直徑十米的大型浮標在陸地上看起來很大,但在海上就像一片小樹葉,大風大浪起來了,就得用繩子把自己拴在儀器架上。人在浮標上被晃得天旋地轉,一直不停嘔吐,那確實非常難受。有的同事說,回到岸上再也不干了,但遇到下一次試驗任務到來,還是毅然決然地投身到海上。因為要真正突破浮標的核心技術問題,就需要海上試驗來解決。”王軍成表示,現在說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大地上,我們的團隊就是典型的把論文寫在我國的大海上。“決定研究成果好不好用、能不能用的最終試驗場在海上,所以我們團隊的作風就是腳踏實地去解決問題。”
在海儀所的很多研究員看來,王軍成是一個“傳奇”。為了攻克浮標測波關鍵技術,他曾在南海萬山群島那片孤島上連續工作了三個月。這對王軍成來說或許只是漫長科研攻關中的一件小事,但正是很多很多這樣“忍受常人不能忍受之苦”的小事,成就了王軍成和他的海洋強國事業。
臺風、巨浪、腐蝕、高濕、高溫、高鹽……那些運行中的海洋浮標需要面對的惡劣環境,做浮標研究的人也同樣需要面對。沒有親歷過的人大概很難想象,海洋浮標的科研工作也會有無數個危險瞬間。
讓王軍成至今想起都心有余悸的那個“差點要了命”的瞬間,是1993 年在東海上的一次浮標檢修。當時的檢修持續了四個小時,修完之后,海上天氣突變,海浪翻滾超過了三米,浮標和船搖晃劇烈,使他們無法跳回到船上,稍有不慎就會被夾身亡。船長當機立斷要求王軍成套上救生圈跳海,然后用繩子把他拖回了船上。
雖然有過很多次與大海搏命的瞬間,但風浪過后又從容坦然,在王軍成看來,這是做浮標研究不得不面對的環境。特別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技術不成熟導致浮標故障率比較高,就需要經常出海檢修,順利的時候四五天,不順利的時候能在海上漂一兩個月。現在浮標在海上能堅持到兩年甚至更長,即使需要維修也能很快解決……這是讓“風里來浪里去”、在海上漂了幾十年的王軍成最欣慰的事情。
“我們國家要成為海洋強國,海洋技術必須先行。我既然做了這個研究,就要把它做好,這是我對國家的責任。”這是支撐王軍成在面對危險,依然初心不改的動力。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創新爭先獎、光華工程科技獎、山東科學技術最高獎……在王軍成的辦公室里,除了密密麻麻的海洋研究書籍和資料,一個個重量級的獎項也見證著他和研究團隊這幾十年的努力。
在海儀所黨委書記孫繼昌看來,老所長王軍成的身上讓他感觸最深的是他對于國家海洋監測的情懷。“就是這種情懷讓他身上有了一股子堅韌不拔的勁兒,無論碰到什么事情,他一直能堅持到底,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一定想方設法解決問題,一路走來這么多年,他想干成的事都干成了。他以前說過自己是‘俯首甘為科研牛’,他這輩子真的是像老黃牛一樣,在海洋科研里深耕這么多年,才取得了這樣的成績。”
細數王軍成的那些閃著光的過往——主持國家863 計劃項目、軍工科研項目10 余項以及省部級項目20 余項,突破了海洋監測浮標系列關鍵技術,發展了海洋資料浮標設計理論與技術體系,實現了我國海洋浮標的系列化、產品化,使我國自主的業務化浮標網從無到有再到如今組網規模達到世界第二……
面對成就,王軍成謙虛地表示,這些主要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海洋監測浮標研究涉及傳感器、數據采集控制系統、數據通信系統、浮體、錨系等各個方面的技術支撐,個人單打獨斗出不了這些大的成果,需要團隊協同攻關才可能完成。”
為海洋強國夢操心了一輩子的王軍成,坦言中央“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海洋強國的一系列布局”是他“咬定”海洋科技裝備研發不放松的底氣,而從省市兩級人才部門到校(院)所的重視和扶持則給了他莫大的信心,“一定要把研究做好,才能不辜負組織的信任”。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如今,王軍成與團隊又瞄準了第五代智能海洋浮標的研發。
“智能化浮標可以實現對海洋的智能化觀測,并對觀測數據的準確度進行智能化分析和預測,使我們監測的數據更加準確可靠,對我們國家的海洋預報、海洋開發等應用價值就更大。現在正是浮標從第四代到第五代研發的關鍵階段。”說起下一步的研發工作,王軍成激情滿懷。
為國家的海洋技術、海洋裝備事業發展多做一點事情,讓我國成為世界海洋強國,是王軍成最樸素的愿望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