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此次印發的《規劃》有何亮點?
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體現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實現路徑可概括為生產設施化、社會服務化、產業融合化、生活便利化、環境綠色化、治理高效化、農民技能化和鄉風文明化。
《規劃》提出,通過努力,到2025年,農業基礎更加穩固,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梯次推進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脫貧地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力爭到2035年,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規劃》明確要聚焦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三個提升、三個建設、一個銜接”——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建設宜居、宜業鄉村,建設綠色、美麗鄉村,建設文明、和諧鄉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問:農業農村肩負著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的重要使命,承擔著發掘鄉村巨大消費市場的重要任務。“十四五”時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如何落實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
答:規劃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過程和各領域,推動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的良性循環,加快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主動服務和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具體包括六個方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現代農業科技支撐、優化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暢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推動農村居民消費梯次升級、推進農業高水平對外開放。其中,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推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協調,優化糧食品種結構,穩定發展優質粳稻,大力發展強筋、弱筋優質專用小麥,鼓勵發展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飼料,增加高油、高蛋白大豆的供給。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促進水產生態健康養殖,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因地制宜發展林果業,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
問:手中有糧,心里不慌。下一步如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答:專家測算,至少未來三十年,國家的糧食需求仍會呈現增長的趨勢,抓糧食生產的勁頭只能緊、不能松。《規劃》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首要任務,要穩定面積、提高單產、提升品質。為此,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好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規劃》提出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止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提出要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和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規劃》還圍繞種質資源保護、育種創新攻關、種業基地建設、種業企業培育、強化市場監管等方面,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這些年,我們糧食單產之所以有較大幅度的提升,50%以上歸功于品種改良。
第二,調動農民務農種糧及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規劃》提出穩定種糧農民補貼,健全產糧大縣支持政策體系,提出健全完善糧食安全責任制,細化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主銷區考核指標。
第三,推進經營創新和機具創制、創新。《規劃》提出要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和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推進糧食作物育、耕、種、管、收、儲等環節先進農機裝備研制,促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
問:當前,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動能加速形成,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也加速融合。《規劃》在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方面有何部署?
答:“十四五”時期將重點完善農村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技術推廣應用,讓廣大農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規劃》圍繞數字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在三個方面作出了部署:
第一,建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提出推動農村千兆光網、5G、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提升農村寬帶網絡水平,推動農業生產加工和農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
第二,發展智慧農業。《規劃》提出建立和推廣應用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建設一批數字田園、數字灌區和智慧農牧漁場。
第三,建設數字鄉村。《規劃》提出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鄉村數字惠民、便民服務體系,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向農村基層延伸,促進農村教育、醫療、文化與數字化結合,提升鄉村治理和服務的智能化、精準化水平。
問:《規劃》在城鄉融合發展方面有什么考慮?
答:一方面,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體系,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的相關政策。加快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建立農村產權流轉市場體系,健全農戶“三權”市場化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
另一方面,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推進縣城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產業配套等設施提級擴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賦予縣級更多的資源整合使用權,強化縣域綜合服務能力,增強縣城集聚人口功能,促進農村在縣域內就近就業、就地城鎮化。
再一方面,暢通城鄉要素流通渠道。打通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通道,形成鄉村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集的良性循環。促進城鄉人力資源雙向流動,建立健全鄉村人才振興體制、機制,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