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科,張青松,王 軍,陳 杰,王 霞
(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映秀灣水力發電總廠,四川 都江堰 611830)
建立基于標準化的水電廠安全管理工作綜合考評指標體系,旨在通過梳理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要求及公司安全管理所有業務,確定業務指標及評價標準和周期,明確各級安全管理人員職責分工,建立標準化、動態可量化的生產部門安全管控能力排序評價指標體系,形成對企業二級單位和專業管理部門的綜合評價,利用PDCA 循環推進安全管理工作持續提升。
水電企業大都地處偏遠山區,地災風險突出、設備老舊嚴重,少數設備超期服役、設備固有風險突出,專業安全管理過度依賴安全監督,安全保證與監督體系共保安全的管控合力不強,主要表現形式如下。
(1) 管理碎片化。由于安全管理涉及面廣,法律法規、標準規范較多,企業內部、行業、地方政府對安全管理都有相應要求,甚至出現同一個指標或要求在不同文件、規定中表述不同,要求也不盡相同的情況,管理碎片化突出。
(2) 評價粗放化。在對個人、單位的安全工作開展評價時多以定性評價為主,人的主觀因素對結果客觀性、公正性影響明顯,造成評價粗放化,需要定量化改進。
(3) 執行表面化。安全生產管理規則執行過程中多以上級向下級傳遞管理要求的單一化指令方式進行,要求層層加碼而落地層層衰減,導致執行表面化。
(4) 應用單一化。安全評比結果往往存在“個人多干多錯”“單位固有設備風險大、作業風險多”排名靠后的現象,沒有形成通用、實用、有效激勵機制,造成應用單一化。
構建工作清單,實現責任清單化。責任清單化是明確安全生產責任制有效手段,全員安全責任清單落地應以工作清單管控為載體,明確底線紅線控制措施。
(1) 底線思維,將落實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要求放在首位,全面梳理企業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構建安全管理底線和紅線,通過明確安全管理目標、架構、要素,形成自我約束、持續改進的安全管理內生機制。
(2) 清單管理,基于標準化的水電廠安全管理工作綜合考評體系實施,使企業繁多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執行落實到清單上,文件數量減少,管理流程更為流暢,自主管理顯著提升;通過評價分數,盡可能對安全管理指標形成持續的數據化趨勢監控。
(3) 協作管理,基于標準化的水電廠安全管理工作綜合考評體系盡可能理順上下級或同級部門安全權責,對共有安全事權徹底梳理,各單位圍繞安全目標,在符合清單的情況下自主管控,不需要上級下達通知或指令,盡量減少運動式管理。
構建評估體系,實現管理標準化。建立7+1+1評估體系,清單完成了9 個一級指標、130 個二級指標的創建。“7”涵蓋了安全管理七大方面,分別能夠反映廠級、車間、班組安全生產目標、安全管控能力、持續優化安全狀態能力。第一個“1”代表了專業化,安全工作從機械、電氣、水工、消防、信息、環保及勞動保護、交通等專業開展,確保安全工作深度。第二個“1”代表了貢獻性,結合安全生產的底線和紅線,通過定性和定量分析專業部門、車間單位對企業在上級公司層面安全生產排名的直接和間接貢獻率,實現目標導向管控。
精益指標管理,實現應用多維化。基于標準化的水電廠安全管理工作綜合考評體系是具有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特點,建立評估流程PDCA 模式,以電廠安全目標為導向切入點,構建動態評估精益化指標的工作模式。
通過分析評估實現各單位在安全管理不同方面的對標,找準管理漏洞,為精準施策提供依據。以電廠車間單位為例,某一季度各類指標得分反映出同一指標在不同車間單位的優勢和差距,促進車間單位自主安全管理提升,如圖1 所示。

圖1 各車間某一季度各類指標分值
針對“單位設備設施固有風險、作業風險”梯度設置“基礎分值”,探討和實踐中摸索形成相對科學的權重,最終目的是對“想干事、能干事”的個人和團隊形成保護和鼓勵。
設備設施固有風險分梯度設置“基礎分值”:

F1為基礎分值;a1為設備設施臺數;b1為設備設施壽命周期;c1為環境風險。
作業風險分梯度設置“基礎分值”:

F2為基礎分值;a2為風控平臺內本季度作業項目數;b2為本季度四級以上作業項目數;c2為本季度單個作業平均參與人數。
通過季度考評,實現對車間單位安全工作ABCD 四個等級綜合評價,形成季度評估排序,經安委會審定后通報,構建自我約束、持續改進的安全建設長效機制。
清單管理+綜合考評的組合是基于標準化的水電廠安全管理工作綜合考評體系核心,安全管理通過表單化植入車間單位,貫穿于生產現場和檢修作業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體系運作以來,電廠管理違章下降30 %,行為違章下降50 %,裝置違章下降20 %。從現場的安全巡查和違章通報結果分析,各級管理人員和車間一線人員主動參與安全管理意識逐步提升,在企業各層級、各專業逐步形成了自我評價、自我改進、自我提升的內生安全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