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紅
小學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必須建立在科學指導、高效訓練、深度強化基礎之上。而“三個三”策略的實施,則為高效習作模式構建提供了堅實保證。因此,教師應通過對“三個三”措施的強化與踐行,在落實“三化”中豐富學生寫作積淀;在凸顯“三善”中拓寬學生寫作體驗;在開展“三訓”中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來落實對高效習作教學模式構建,以助力學生認知需要滿足。
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與核心,更是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基本途徑。而科學有效的習作教學策略與多元豐富的習作教學模式,則成為助力學生習作能力發展的必然保證。同時,受到小學學生在身心特性、認知規律等因素的影響,使習作教學的開展依然面臨著巨大挑戰。尤其對那些素材積累不夠充分、認知能力顯著不足、詞匯運用比較欠缺的學生,若離開了針對性、實效性、高質量的教學策略作為保證,其習作興趣的培養、習作能力的提升,勢必會成為一句空談。若任由其繼續發展下去,必然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塑造。基于此,教師在落實小學習作教學時,應以強化“三個三”措施為統領,并切實做好對制約學生習作能力提升的各類因素、現狀的分析與探究,以構建起更為高效、科學、深入、多元、豐富的習作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夯實習作基礎,豐富習作積淀,拓寬習作視域,掌握習作技巧,發展習作能力的過程中獲得認知蛻變,以助力于其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同時,教師在落實“三化”指導,進行“三善”培養,開展“三訓”引領中,還需切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認知現狀,以切實凸顯其在習作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深度實踐、充分體悟中形成基本的習作能力,以逐步開啟屬于自己的全新習作旅途。
一、“三個三”措施的內涵解析
“三個三”措施以“三化”“三善”“三訓”途徑為引領,就習作教學的方式與方法進行優化與變革,使學生在針對性、實踐性、延展性習作指引下,逐步獲得認知蛻變,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與主觀表達素養,助推學生的認知需要滿足。
(一)實現習作教學的“三化”
所謂“三化”,主要指以生活化、興趣化、積累化策略為統領,就習作教學的手段與途徑進行優化與變革。使學生在回歸家庭、參與實踐、融入自然中獲取寫作素材,并將其延伸、拓展至其認知視域,來實現對寫作教學路徑的進一步延伸、拓展,為學生駕馭各類素材表達自身真情實感而提供鋪墊。而且,“三化”的實現,無形中消除了學生生活經驗不足、認知積淀匱乏的缺憾,更利于其認知潛能的開掘。
(二)確保習作教學的“三善”
所謂“三善”,主要強調在寫作教學中,應著力培養學生善聽、善看、善思的意識,以助力于其良好習作習慣的培養。使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激活靈感,喚醒其內心深處對寫作的熱愛;讓學生在“看”的基礎上獲取各類素材,不斷完善自身認知構架,來提升提留心生活、主動觀察的意識;令學生在“思”的驅使下確定作品的立意、定位、主題,以提升其選材的多樣性,構思的靈活性,將對各類習作素材的感想與認識反饋至靈動的語言與形象的表達,來發展其素養。
(三)確保習作教學的“三訓”
所謂“三訓”,主要指以日記訓練、競賽訓練、創意訓練為鋪墊,讓學生在寫日記中進一步夯實其習作基礎,通過對每天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記載,于潛移默化中激發習作熱情。而競賽訓練的開展,則可以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習作積極性,讓學生在挑戰自我中獲得認知升華。創意訓練的落實,則更為貼近學生的身心特性,為確保習作的個性化、多樣化開展提供了保證。更為重要的是,“三訓”的踐行,必然會逐步消除學生在思想認識與情感態度等層面的諸多不足,更利于寫作教學效能的提升與全新模式的構建。
二、“三個三”措施應用于小學語文高效習作教學模式的作用
以“三個三”措施為依托的小學語文高效習作教學模式構建,不論對學生良好習慣培養、習作能力提升,還是教學效能強化、課堂質量保證,都有著積極作用。這使將“三個三”措施貫通至小學語文高效習作模式領域,更具必要性與現實意義,也將新時代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推向全新高度與縱深領域。
(一)可以提升寫作教學實效
在“三個三”措施促使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開展,必然會向著精準化、深層次、延展性視域而邁進。寫作活動的設計與構建,自然更為貼近學生的身心特性與認知需求,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自會得到充分滿足。不論是對寫作主題的確立,還是對教學模式的構建,都會得到全面優化,更利于高質量教學模式的實施。同時在三個三措施影響下,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寫作素養,從根本上解決現階段寫作教學面臨的困境和問題。實現對學生的綜合全面的培育,無論是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興趣都有所幫助,為學生的終身寫作奠定好基礎和保障。
(二)可以增強學生寫作能力
隨著學生寫作體驗的逐步豐富,他們良好習慣的培養,寫作興趣的提升,寫作能力的發展,自然會得到實現。而且,在針對性、延展性、科學化的寫作模式引領下,學生所寫的習作作品,則更易凸顯其真情實感,也更具感染力與吸引力。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增強,同時對學生閱讀、表達、交際等能力均會得到全面激活與充分調動。
三、借助“三個三”措施構建小學語文高效習作教學模式的有效對策
“三個三”措施作用的發揮,對寫作教學的模式、途徑、手段變革提供了堅實保證,更利于學生習作興趣的培養與認知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在落實小學語文高效習作教學模式構建時,應以深度應用“三個三”措施為鋪墊,就教與學的策略進行優化與創新,來助推學生認知需要滿足,綜合素養塑造。
(一)深度貫通“三化”理念,培養學生獲取習作素材的意識
素材積累是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環,有了較為豐富的寫作素材,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更有落腳點,也有更多的思路和看法,現階段很多小學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文章東拼西湊、行文思路混亂、文章無法形成整體的問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因為學生寫作素材較為欠缺,導致了學生在面對寫作題目時不知道寫什么,不知道該怎么寫。所謂的“三化”,主要指習作教學應凸顯出“生活化”“興趣化”“積累化”特性。以切實強化學生的習作積累、充分豐富學生的習作體驗,讓學生在習作起步階段便獲得濃厚興趣的激發、良好習慣的培養、積極態度的形成。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習作教學時,應以深度貫通“三化”理念為統領,逐步培養其從不同領域、視覺、層面自主搜集、整合、借助、積累習作素材的意識,來落實對高效習作模式的構建。一是本著“生活化”導向,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習作靈感、積累習作素材,并對生活所獲進行適當的加工、利用。在動眼觀察、動而聆聽、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再現生活場景,感知生活韻味,開展習作創作。同時,對習作教學中所選用的案例、借助的資源等,也應盡量體現出“生活化”特性,以引領學生在融入家庭生活、參與實踐活動、探索自然魅力中獲得認識視域拓展,以進一步開掘其習作潛能。二是凸顯“興趣化”特色,使學生在快樂閱讀、自主積累中不斷夯實其習作基礎。并通過對《拾貝集》與《寫真集》的構建,引導學生將自己平時閱讀中喜歡的字詞、語句、片段等記錄至《拾貝集》,而將自己每天所經歷的逸聞趣事、快樂體驗等囊括至《寫真集》。以培養其樂于積累,積極創造的意識與能力。三是借助“積累化”引導,讓學生慢慢養成勤于積累、善于積累、主動積累的良好習慣。并將閱讀與習作有機關聯起來,設置一些對應的課外閱讀、課內故事、分享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讀中去積累,在聽中去積累,在看中去積累,為其習作能力提升夯實根基、提供保證。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應從生活化、興趣化和積累化三個角度共同著手,以此為中心,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更多豐富的素材,同時也為學生的寫作樹立起自信,奠定好興趣基礎。這樣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能更投入,也更愿意主動地分析和思考如何優化和改良自己的寫作,有效地解決現階段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和問題,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二)切實強化“三善”思想,發展學生建構習作框架的能力
寫作框架是文章寫作的骨骼,也是整篇文章的重要支撐,框架更加清晰明了,可以讓主題更加明確,而學生則可以在框架的基礎上不斷地做出豐富和優化。不斷提升寫作的質量,從本質上講,寫作框架建構是一種寫作能力,也是學生寫作質量提升過程中尤為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的一環。習作本身是一項創造性很強的實踐活動。而學生只有具備了基本的“善聽”“善看”“善思”意識,其習作能力的提升便指日可待。因此,教師應從“三善”著力,不斷發展學生建構習作框架的能力。使其學會將自己平時學習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靈活加工,適度整合,并借助對應的語言文字,來創造出情感充沛、思想雋永的優質美文。一是培養學生的“善聽”能力。以最為貼近學生認知實際的大自然為載體,組織其在聆聽各類大自然語言的過程中產生習作靈感,將寒風凜冽時冬的“聲音”,溪水叮咚時春的“聲音”,雷鳴電閃時夏的“聲音”內化于心,外顯于文,以發展其加工語言、開展習作的能力。二是培養學生“善看”的能力。通過對習作教學路徑的延伸與拓展,將學生引入自然界、生活中,讓其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距離來觀察身邊的事物,并通過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習作的切入點,激活其寫作熱情。三是培養學生“善思”的能力。結合對應的生活案例、文本閱讀,引導其對其主題思想、語言特色開展剖析與探究,并在仿寫、續寫、改編中進行創造,在發展其思維的基礎上提升其習作能力。善聽、善看和善思是為了讓學生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更好地汲取先進的元素,得到更多的參考和借鑒,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想要提高學生建構寫作框架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寫作質量,就需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如何有效表達,讓文章形成整體,讓主題思路更加鮮明,進而有效提高寫作的質量和寫作的效率。
(三)逐步滲透“三訓”策略,提升學生開展習作實踐的素養
小學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與發展,離不開針對性、實效性、強化性訓練。而“三訓”策略的踐行,則為其習作素養塑造架設了橋梁。因此,教師應從日常的日記訓練、競賽訓練、創意訓練入手,開展針對性指導。并根據不同學生在習作能力上所存在的差異,在切實凸顯其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進行引導與點撥,開展幫扶與帶動。倡導學生在每天堅持寫日記的過程中,就平時所積累的素材、所掌握的語言進行內化。還可通過“日記接龍”的形式,讓學生分組就自己所參與的某項活動、所經歷的某個事件以“日記”的形式予以呈現,以不斷強化其寫日記的意識和素養。同時,還可通過對競賽訓練的落實,讓學生在限定時間內,根據同一主題、同一素材開展寫作比賽。在競賽中提升其駕馭語言、整合素材、創新創造的能力,以不斷激活學生的寫作潛能。引入更多的訓練。可以讓學生在實踐展開的過程中不斷磨合自己的能力,了解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進而不斷做出優化和改良,在不斷訓練的過程中能實現發展和成長。此外,可利用各種形式進行創意訓練,鼓勵學生嘗試續寫童話式想象作文、假想式想象作文和探索式想象作文。以發展其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為其語文綜合素養塑造搭建平臺,以助力于其習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結語
總之,小學習作教學“三個三”高效教學模式的構建,不僅徹底變革了傳統習作教學的缺憾與不足,而且更為貼近小學生的認知需要與身心特性,勢必會更好地服務于新時代小學習作教學深入推進。同時,由于“三個三”習作教學策略涉及的范疇比較寬泛,且可以從不同層面來確保對傳統習作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改進、缺憾的彌補,以助力于學生的習作能力強化。讓“三個三”模式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有著更為顯著的積極作用與現實意義。因此,結合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現狀,教師在駕馭“三個三”措施構建高效習作教學模式時,應切實關注學生的認知訴求與身心特性,并以此為參考,來設定教學目標,構建教學活動,落實教學指導,為學生提供更多在生活中習作、實踐中習作、自然中習作的機會,盡量使習作教學的開展向著“興趣化”“積累化”“生活化”視域邁進,使他們在“善聽”“善看”“善思”中形成良好的習作習慣,并借助必要的日記訓練、競賽訓練、創意訓練,來發展其習作能力,以逐步夯實其習作基礎、拓寬其認知視域、發展其綜合素養。在自主表達、想象聯想、放飛思維中寫出情感充沛、語言靈動、思想飽滿、魅力四射的優質作品。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