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致
被雪染白的樹枝間,大足寶頂山摩崖石刻色彩明麗;灑滿星辰的夜空下,資陽安岳臥佛肅穆地守候了上千年……
1月24日,重慶市大足區美術館,“看見——巴蜀石窟”攝影展上,一張張展現著石刻文化的照片讓人應接不暇。
開展的第一天,館內熙熙攘攘、人頭攢動,游客在這里能夠同時領略重慶大足和四川資陽、樂山的石刻風采。
像這樣的文化牽手活動,同屬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聯盟的大足和資陽已經開展多次。
近來,大足和資陽的合作持續走深走實,經川渝兩省市人民政府批復同意,《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正式出爐。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這一示范區是川渝毗鄰地區合作共建10個區域發展功能平臺中,唯一一個以“文旅融合”為引領的合作平臺。大足、資陽兩地聚焦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文化旅游消費升級和文創產業跨界發展,攜手助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發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一脈相承 讓石刻同放異彩
3月11日早上,陽光照耀著大足寶頂山。山下,大佛灣馬蹄形的崖壁上,一尊尊精美絕倫的石刻造像動人心魄。吹笛女、牧牛圖……一個個生活氣息濃郁、反映社會生活的故事在石頭上連貫了起來。
作為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一直以來,大足石刻75處石窟、5萬余尊造像,都得到了精心照護。
然而,與大足石刻一脈相承的安岳石刻,卻在保護利用方面相對欠缺。
“安岳在石刻保護方面起步較晚,我們研究院則已經有較為豐富的保護修繕、防止病害的經驗,理應加強交流,為他們提供幫助。”大足石刻研究院保護工程中心主任陳卉麗表示。
大足、資陽是巴蜀文化的交融地,現共有國家級、省級石刻(窟)類文物保護單位90處,造像15萬余尊,是中國最大的唐宋石刻群。如果不進行合理保護修繕,這顆屬于川渝兩地的文化明珠將可能憾然蒙塵。
“年初我們進行了一次交流活動。”陳卉麗說,1月14日,大足石刻研究院考古、文物保護方面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們應邀來到安岳石刻研究院,一起去往安岳圓覺洞景區進行石刻修復的前期實驗。
在陳卉麗看來,大足、資陽兩地石刻的病害成因具有共性,攜手開展保護研究工作可以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兩院也同樣看重人才培養工作。雙方在培養石刻研究保護專業人才方面做到互通有無,經常共同邀請國內行業專家來開展交流。同時,大足石刻研究院還以“老帶新”和觀摩學習的方式,協助安岳石刻研究院建設一支懂石刻、善宣傳的專家型講解員隊伍。
去年以來,大足充分發揮大足石刻品牌優勢,深度挖掘安岳石窟旅游資源,開展文物保護技術和文物數字化技術研究,助推兩地共創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
一體規劃? 織好內聯互通網
“以前去安岳還要轉車,現在有公交車直達太方便了。我去安岳雙龍街游玩的次數都變多了。”看著從遠處駛來的“川渝7路”離站點越來越近,正在等車的大足區高坪鎮高峰村村民周大娘臉上滿是笑意。
據大足區交通局工作人員介紹,大足與安岳毗鄰,兩地民間往來一直都比較密切。但由于沒有直接連接兩地的公共交通線路,群眾只能選擇農村客運進行換乘,不僅花費較高,所乘的車輛也相對陳舊。
讓周大娘感到滿意的“川渝7路”,便是去年投入運行,連接大足區中敖鎮和資陽市安岳縣雙龍街鄉的川渝城際公交。這條跨省市公交線路全長14.3公里,沿途共設17個站點,從中敖鎮到雙龍街鄉僅需行駛大約35分鐘。目前,該線路已有6輛公交車投入運行,惠及沿線居民近10萬人。
“現在這個公交車看起來很‘高大上,但全程票價只要3元錢。聽說我們大足65歲以上的老人還可以直接免費坐車。”問及“川渝7路”好在哪兒,周大娘很有話說。
此外,公交車兩側分別噴繪了“寶頂山千手觀音”和“毗盧洞紫竹觀音”這兩座大足和安岳最具代表性的石刻造像,不僅美化了公交車外觀,也向更多人展現了兩地石刻文化的連通性。
“川渝7路”讓大足和資陽在地緣上的聯系愈發緊密,在促進兩地居民來往的同時,更是有利于聚合雙方的旅游資源。
“今年,我們準備再開通兩條川渝城際公交線路。”大足區交通局相關工作人員說,除了開設城際公交線路,目前,S207線安岳臥佛至大足石刻旅游快速通道臥佛路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S102線安岳忠義鎮至大足高升鎮改建工程安岳段已建成通車,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在區域內聯上越來越暢通。同時,成渝中線高鐵的建設也在如火如荼推進,兩地間“快行慢游”的旅游通道將從規劃走向現實。
一條走廊? 從古代走向未來
大足區三驅鎮內,一座文創產業園正煥發生機,擔負起傳承雕刻技藝、弘揚石刻文化、壯大文創產業的重任。
這就是2019年大足區委、區政府啟動建設的大足石刻文創園。
走進文創園,很難不被其中各式各樣的石刻“周邊”吸引目光。除了各式石雕擺件,還有木雕的版畫、玉雕的觀音……琳瑯滿目的石刻延伸產品使人目不暇接。
“我們石刻文創園將持續打造‘文化+產業+旅游的特色文創園區,推動‘產城景文一體融合。”大足區三驅鎮黨委委員、人大主席黎衛東說。
大足石刻文創園的建設并非“單打獨斗”,而是已然被列為共建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大足石刻文創園的大足石雕石材產業園一期已完成主體工程,資陽安岳園區已完成文旅裝備制造產業園掛牌,正在加快招引企業入駐。
“自古以來,大足和資陽就是‘古蜀州—普州—昌州—渝州地區經濟商貿往來中心,是唐宋官道、成渝古驛道上的陸路要沖。”大足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沈浩強介紹,“如今,大足和資陽同為橋頭堡城市,同屬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上的重要節點,共建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最能發揮‘直線走廊、戰略腹地的作用,從而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在兩地的流動聚集。”
從古時在一條商路上,到今時在一條走廊上,大足、資陽兩地正以巴蜀文化、石窟藝術等文化資源為紐帶,推動文化旅游業態、產品、線路融合,構建“一軸兩區兩帶”的空間發展格局,不遺余力攜手打造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
2021年,大足、資陽兩地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90.8億元,規模以上文旅企業達49家。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加快規劃建設,融合發展態勢持續向好,實現旅游收入313.9億元,同比增長17.1%,累計接待游客4945.3萬人次,同比增長12.4%。
預計到2025年,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工作機制運行將更加順暢,“資足常樂”“石刻之鄉”系列文旅品牌影響力將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