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3月的山城日麗風清。在巴南區姜家鎮,趁著天氣好,65歲的徐林決定去街上走走。自從搬進新家,他的心情也隨天氣一樣,逐漸明媚起來。
得益于巴南區實施的棚戶區改造,2021年6月,徐林一家告別破舊的“穿斗房”,搬進嶄新的住所,生活翻開新的一頁。
受歷史、地形等因素限制,過去姜家鎮規劃較為無序。其中,姜家鎮老街房屋多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且多為磚木結構。除了獨棟房,老街還有不少“連體房”“夾心房”,有的房屋甚至坐落在高切坡、排洪渠上。
就拿徐林一家來說,他家的老屋建于1951年,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墻體垮塌,房頂出現裂縫,被鑒定為D級危房。和他家一樣,鎮上很多居民的老屋都被鑒定為D、C級危房,但由于情況復雜,居民無法單戶自行排危改造,只能“望房興嘆”。
住房問題關系民生福祉。為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姜家鎮啟動棚戶區改造工作。
剛開始,由于補償金額未達預期,很多居民對改造工作持觀望態度。
“聽聽群眾怎么說?!秉h員干部們行動起來,走街串巷了解居民訴求。最終,在滿足規劃和用地要求的基礎上,姜家鎮推出了新的“棚改”補助方案:針對D級危房進行拆除并原址重建,重建費用由群眾按每平方米650元的標準自籌,不足部分由政府承擔;針對C級危房進行修繕加固,涉及屋頂、外墻立面、商戶廣告位、空調機位、防盜窗改造等,修繕加固費用由政府全額承擔。
徐林算了算,自家老屋總面積420平方米,按照新方案,只需出27萬余元就能在原址上建起新房,建筑面積、使用功能、產權性質都不變。于是,徐林一家很快簽了約,其他居民也陸續簽約。
動工前又出現新問題。過去的房屋普遍較矮,層高不足2米,現在的普通住宅層高大都接近3米。有的老屋夾在兩棟房子之間,原址重建后,按現行的層高標準,新房會變高,影響鄰居家的采光。為此,工作人員組織業主和鄰居一起協商解決,直到雙方滿意。房子戶型不夠方正、廚房想換個地方……哪里有意見,居民都可以提出來。在不影響結構安全的情況下,姜家鎮棚戶區改造項目進行了1000余處設計微調。
2019年12月,姜家鎮棚戶區改造房屋主體工程竣工交房。該“棚改”項目得到中央棚戶區改造專項補助資金855萬元,市、區棚戶區改造項目配套資金300萬元,群眾自籌309萬元,姜家鎮財政自行投入355萬元。截至2021年10月,此次“棚改”項目共涉及居民171戶,其中修繕加固128戶,拆除重建43戶,總面積約1.65萬平方米。
老屋變新房,姜家鎮的公共環境同樣發生著變化。2020年起,姜家鎮著手完善配套設施建設,累計投資110萬元,用于硬化院壩、整治排水溝、修復破損花臺,實施旱廁改水廁、升級公廁、建立垃圾分類投放點等項目。
與此同時,姜家鎮還保留了老水井、黃葛樹、石桌石凳、姜家老街等老景致老建筑,讓生活多一些煙火氣,為居民留住一抹鄉愁。一直以來,姜家鎮都保留著舞龍的習俗。為更好傳承這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姜家鎮建起龍舞廣場,搭起大舞臺。逢年過節,各支舞龍隊便聚集到此,一展身手。在歡聲笑語中,姜家鎮居民享受著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