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驛馭
矗立在崇山峻嶺間,矗立在驚濤駭浪上,鈦白色的葉片遮蔽天空,創造的能量無盡無窮……站在風力發電機前,仰望著這座巨大無比的機械,很難不為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力量所折服。
即便已經見過無數風電機,即便已經投身風電領域多年,每次來到風電機面前,中國船舶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總經理助理,研究院院長張凱仍會為風電機的巨大,為其中蘊含的精密技術,為清潔能源對人類社會作出的貢獻而感到震撼與激動。
勇于拼搏
2017年冬,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
張凱帶著項目組同事,來到了這個北方縣城的郊外,準備進行3.X兆瓦風電機組的安裝、調試等工作,同時查看項目落地進度。
這天,張北下起了鵝毛大雪。紛飛的雪花,很快就把張凱一行人覆蓋成了白絨絨的“雪人”。這時,張凱讓同事拿出手機,拍攝下了這特別的一幕,傳回給了后方的同事。
“這是張博士嗎?”后方同事不禁驚呼。
“當然是啦。”張凱笑著說。
接下來,為了監督自己主持開發的3.X兆瓦風電機組項目落地運營,張凱與同事在冬季平均溫度低于0攝氏度的張北縣駐守了50多天。
“為了完成3.X兆瓦風電機組項目,我們確實是全身心投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能親眼見證它的成功,我們很是激動。”張凱說。
早在2015年,張凱就提出開發3.X兆瓦風電機組項目以及風電產業轉型升級的想法。不料,這一頗具創意的點子,當時并未得到認同。
“有人說,他們幾個年輕人,能搞得出來個啥?”回憶起項目提出之初的情景,張凱笑著說。
其實,真實情況遠不如張凱回憶時這般輕松。在張凱提出3.X兆瓦風電機組項目和風電產業轉型升級想法之初,全公司支持他想法的人甚少,上級領導也認為這一項目成功率很低。
但張凱并沒有灰心,而是繼續努力,積極進行多方溝通、匯報,最終獲得了認可,3.X兆瓦風電機組項目終于成功立項。
“我的一位前輩曾說過,與其一直論證,不如直接放手去做。”張凱說,在多年的科研生涯里,這句話一直激勵著他勇于拼搏。
享受奮斗
2016年,3.X兆瓦風電機組項目立項之初,張凱便帶領項目團隊,到國內外各個風電企業考察。在德國,張凱一行看到了一座巨大的7兆瓦風電樣機,它的風能直徑能達到3架波音787客機翼展加起來的長度,每個葉片長度超過了100米。
看到如此龐大的風機正在有序運作,張凱在感到震撼之余,更加堅定自己要做的事:“中國的風電技術并不比國外落后多少。我們要在國內的風電行業創造突破,并且為世界風電領域發展作出貢獻。”
2017年年初,3.X兆瓦風電機組項目正式進入研發階段。4月,項目組在3.X兆瓦風電機螺栓連接方面遇到了技術難題。
“當時我們非常著急,因為這一部分的停滯不前,會影響項目整體進度。”為此,張凱帶領著項目組立刻開始緊急驗證,并向其他研究機構、上級部門、供應商等尋求幫助。
“最忙的那半個月里,連國內外的供應商都跟我們留在項目辦公室加班。最后總算是解決了螺栓連接的難題,推動了項目順利進行。”張凱說。
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研發,2017年9月22日,中國海裝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X兆瓦風電機組成功下線,填補了中國海裝大功率陸上風電機組方面的空白,也被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鑒定為“有著較高的機組適應性”。
回憶起項目進行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張凱臉上總是帶著真摯的笑容。“推進3.X兆瓦風電機組項目這段歲月雖然辛苦,但也是一個讓我享受奮斗的過程。”張凱說。
在張凱看來,3.X兆瓦風電機組項目的成功,不僅促進了國內風電產業的轉型升級,還為科研領域貢獻了新的工作思路。“過去我們都把研發、生產、驗證幾個步驟分得很開,但現在,我們應當在研發過程中就嘗試開展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就嘗試對項目進行驗證,如此一來,科研工作效率能夠大大提高。”他說。
造福人類
作為一位在風電領域已經取得突出成就的青年英才,張凱對風電行業的發展有著自己的見解。
“在我2004年初次接觸風電領域時,國內風電行業還處于萌芽階段,并非如今這樣發展勢頭強勁。”張凱介紹。
早在讀大學本科的時候,張凱就接觸到了風電領域。“重慶對風電產業發展的布局工作在國內都算很早。當時,重慶大學是一次風電研究活動的參與單位,我的導師帶著我們參與其中。”張凱說。回憶起與風電的“初識”,張凱至今覺得,那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幸運。這次機緣巧合,讓他走上了后來為之自豪的職業道路。
“早期,我國風電市場前景模糊,發展方向也不確定。”張凱說,近年來,隨著我國對新能源發展越來越重視,風電產業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在這期間,張凱帶領團隊取得了一項項令人矚目的成就:建立了中國海裝風電機組CFD仿真方向,為風電機組及風電場流場分析、機組散熱分析建立了基礎;主持開發的H120-2.0MW陸上風電機組,可適應我國中東南部低風速區域,已經成為國內風電行業主力產品,比市場上同類產品推出早半年以上;主持開發的3.X MW陸上風電機組系列產品,實現全球陸上同類產品中風輪直徑最大……
此外,張凱作為國家海上風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國海裝研究院的技術帶頭人,組建形成一支超過300人的專業齊全、結構合理且以中青年為主體、水準一流的技術研發團隊,并積極組織技術人員開展國內外培訓交流,為我國風電行業長期發展儲備了力量。
“當前,我國的風電行業在整機智能控制、長葉片技術、成本控制方面已經實現了局部的技術優勢,尤其是中國風電為世界風電行業降本增效作出了突出貢獻。”張凱自豪地說,“風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具有重要的發展前景。可以說,發展風電,便是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