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玉
今年3月1日,中央電視臺熱播劇《人世間》迎來大結局。這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改編自作家梁曉聲的同名小說,自開播以來便好評如潮。該劇以東北“光字片”社區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平實而真切地描述了一個普通中國家庭在半個世紀里跌宕起伏的生活史。劇中一代代人的奮斗成長與相濡以沫的溫情,為觀眾帶來了激蕩心靈的情感震撼。
人間煙火 真情流淌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這部講述“50后”“60后”故事的《人世間》,意外打動了眾多年輕人,一度出現三代人同步追劇的盛況。這是一群平凡人的“浮世繪”,也是每一個你我他的“人世間”,情感共通是該劇“爆火”的關鍵因素之一。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人類漫長的一生中,總要經歷親情、愛情、友情,《人世間》將“人世情”演繹得鮮活而生動、真誠而熱烈。
劇中有這樣一句話:“世間的甜啊,走多遠都記得回家。”當叛逆的周蓉離家出走,遠赴貴州,周父盡管生氣,仍帶著面粉跋山涉水找尋女兒,見到女兒的第一句話便是:“你胃疼的病好了嗎?”周父離世的前一晚,子女終于與父母躺在一張炕上,開玩笑般聊起“子女三人誰更好”的話題,這分離的前奏將“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傷推向高潮。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來如風雨,去似微塵。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面對生活的艱辛,周秉昆堅定地選擇了帶著兒子和妻子鄭娟,拼盡全力撐起一個家;當周秉昆面臨牢獄之災,鄭娟無視金錢的誘惑,為他爭取減刑,甚至當眾自揭傷疤。一家人于坎坷中彼此攙扶,在歲月中默然堅守,便是對愛情最好的頌歌。
上善若水,人間至美。周秉昆夫婦始終以熱忱之心待人,比如將老屋免費給好友居住、為朋友四處尋找工作等。盡管偶爾會被人性的弱點刺痛,他們卻未曾放棄在歲月洪流中對人間溫暖的堅守。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最要緊的是,我們首先應該善良,其次要誠實,再其次是以后永遠不要相互遺忘。”內心中生長出的真善美之花與誠摯友情賦予劇中每一個人戰勝人間苦難的勇氣。
文學影視 “破圈”共生
隨著電視劇的熱播,《人世間》成為優秀文學作品被改編為精品好劇的又一案例。
文學與影視并非涇渭分明,它們好像藝術之樹開出的兩朵奇葩。優秀文學作品蘊含著永不過時的力量。近年來,愈來愈多的嚴肅文學改編劇得到歡迎與追捧,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裝臺》等,皆兼具人文價值與審美旨趣。優質的影視改編亦能反哺嚴肅文學,《人世間》便展示了二者相互成全、交融共生的關系。
在創作中反映現實,彰顯人民力量。文學寫作是個人化表達,影視改編則是一種創造性轉換。梁曉聲在采訪中說:“通過這本書,我想向文學致敬,向生活致敬。”小說的色調是鋼鐵色的、青灰色的,生活的艱辛濃縮在這十多個平民子弟身上。電視劇編劇王海鸰等則以溫暖明亮的筆調將故事內在邏輯塑造為“日子是怎么變好的”,迸發出奮發向上的生命活力。這種藝術形式間的轉換蘊含著向人民群眾致敬的真切,更具情感溫度、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
于細微處捕捉情感,書寫人生常態。《人世間》雖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卻沒有懸浮的虛構生活,反而極其真實細致地呈現出現實世界。那些低微卻不卑微、庸常卻不庸俗的角色像極了生活中的普通人。“覺著苦嗎,自己嚼嚼咽了”的周秉昆、“只要有了自己,天塌了都不怕”的鄭娟,映射出在世間百味中自強不息的平民大眾,驚艷了時光,溫柔了歲月。當影視作品不再矯揉造作、故作深沉,而是回歸平等視角,用細節、真實、情懷觀照現實,必能使“精神主食”在全年齡段跨越隔閡、沁潤人心。
(作者系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市藝術促進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