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亮
曾有位作家說,人到中年,不知不覺就會變得好為人師。即便是竭盡全力學著內斂,但在與人交談中,也會不自覺地把話題引入到別人難以參與的往事里,去炫耀自己的經歷。
宋朝有一官員叫鐘弱翁,每到一個地方,都喜歡譏評匾額上的字,極力撤掉原來的,想出新的想法,并自立名目,重寫一下。然而他的字實在一般,周圍人都為此苦惱。他曾經路過廬陵的一個山中寺廟,那有一個很壯麗的閣樓。鐘弱翁和部下官員、侍從、兵士就過去圍著站在下面,看閣樓的匾額,上面寫著“定惠之閣”,但落款上題寫的姓名模糊不清。
鐘弱翁隨心所欲地加以批評,讓一個寺僧用梯子取下匾額,寺僧揩擦后走近觀看,竟是顏魯公顏真卿寫的。鐘弱翁回頭對下屬官員說:“這樣的好字,為什么不刻在一個石碑上?”后人把這事當作笑話。
一個人最大的愚蠢,就是認為自己什么都懂,對別人指手畫腳,品頭論足。結果越是好為人師,越會暴露自己的無知。孟子有言:“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人際交往最忌諱的,莫過于自以為是地到處秀優越,用自己“過來人”的經驗去教育別人。學會克制自己好為人師的欲望,改掉妄自尊大的毛病,才是中年人頂級的自律。
生活里總有一些人喜歡滿口大話,天南地北地扯,吹捧自己。
小品《有事您說話》里,郭子是一個在鐵路部門上班的中年人。為了讓別人高看自己,他常常自吹自擂,無限夸大自己的能力。他謊稱自己在鐵路部門有關系,可以買到別人買不到的票。朋友聽說他人脈廣,便托他幫忙買兩張春運期間的臥鋪票。為了讓自己說出去的大話不被揭穿,他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他大冬天連夜去排隊買票,結果排了一晚上沒買到,最后自掏腰包買了高價票。
其實,那些說出去的大話不僅沒能讓別人高看他,反而害苦了他。愛面子是人之常情,但死要面子,卻是一場災難。無論為人還是處世,都要心懷謙卑,敏于事而慎于言,才是最好的智慧。曾國藩說:“立身,以不妄語為本。”人到中年之后,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口舌、控制好自己的心態。管住嘴,謙卑做人,沉穩做事,是修養,也是智慧。
人到中年,比形象“油膩”更可怕的,是內心的“油膩”。
五代時期,有一大臣叫馮道,為人勢利,欺上瞞下,弄虛作假,投機取巧,是個“巧官”。他為官共歷五朝、四姓、十主而釣臺穩坐,自命“常樂老”,因此而洋洋自得。
“巧官”誤事,甚至誤國。這類人實在辦事不力,只知粉飾太平,偽裝出一副善良的樣子,工作、事業毫無作為,唯念念不忘自己私利,對下頤指氣使,對上奴顏婢膝,極盡討好之能事。人到中年,如果不能保持內心的干凈,市儈油膩,只會換來他人的反感和厭惡。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底線。思想不油膩,內心不墮落,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人若沒有底線,很容易丟失自己的品行,遭人唾棄。人生后半場,最好的境界,無非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
這世上大多數病,都是心病,最好的藥,往往是自己。人到中年,行至半坡,我們最難得的清醒,是看清身上的毛病,自治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