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璞
臨床常見感染性病癥為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具有會陰三角區筋膜壞死特征,具起病急、病情兇險及易擴展等特點,分析病因尚未明,可能與需氧菌、厭氧菌及產氣菌等細菌感染有關,經流行病學顯示[1],此病在我國中患病率占比高達21%,病情加重可吸收大量毒素、逐漸向腹部擴張,甚至危及生命。研究表明,PA 也屬臨床常見病,多與肛腺感染、肛竇炎有關,內外括約肌間易形成膿腫、影響患者預后,若患者合并上述2 種疾病,易增加治療難度,因此盡早選對癥治療方案、成為醫師亟待解決難題[2],鑒于此,本文分析PA 伴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患者行清創術+VSD 治療的臨床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9年9 月~2020年9 月收治的68例PA 伴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批。將68例患者隨機分為聯合組和單純組,每組34例。聯合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24~63 歲,平 均年 齡(44.15±6.72) 歲;體質量指數(BMI)19~26 kg/m2,平均BMI(23.41±1.16)kg/m2;病程1~5 d,平均病程(2.39±0.88)d。單純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25~65 歲,平均年齡(44.29±6.91)歲;BMI18~25 kg/m2,平均BMI(23.04±1.69)kg/m2;病程1~6 d,平 均病程(2.45±1.19)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單純組行單純清創術治療:術前協助常規檢查血常規、尿常規及肝腎功能等,術前12 h禁水禁食,完善備皮、清潔灌腸,協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椎管內麻醉,沿肌纖維方向剪開,借助彎鉗鈍性分離筋膜間隙,將皮膚、皮下組織切開到壞死筋膜,將壞死皮下脂肪、淺筋膜等組織徹底清除,阻斷其與正常組織、血管間的聯系,直到有正常組織出現,將患者多個縱行切口開放,注意對切口間皮橋保留,掛橡皮條、完成多切口引流措施,避免擴散病變情況。
聯合組采用清創術+VSD 術治療,待壞死組織清除,以會陰部距肛緣前位20 mm 處為基點,將肛緣、會陰部創口進行橫斷縫合封閉,充分清創肛周創面、敞開通暢引流,剪裁根據會陰、陰囊部創面大小進行,覆蓋、填充清創后形成的創面及腔隙,保證敷料充分接觸創面,對敷料、創緣皮膚連接處用絲線間斷縫合,從距創緣20 mm 正常皮膚處引出引流管,VSD 敷料外覆蓋生物半透薄膜,術后與負壓引流裝置連接,維持負壓壓力為40 kPa 較適宜。
兩組術后均遵醫提供抗生素以降低感染風險,并且患者每天需換藥1 次,每次換藥時使用甲硝唑溶液、雙氧水、生理鹽水或碘伏沖洗傷口。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指標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指標包括記錄患者體溫恢復時間、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清創次數。并發癥包括感染、貧血及復雜性肛瘺。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聯合組患者體溫恢復時間(3.35±0.28)d、創面愈合時間(10.14±2.02)d 及住院時間(29.81±4.45)d 均短于單純組的(4.41±0.56)、(13.82±2.45)、(36.32±5.17)d,清創次數(1.95±0.86)次少于單純組的(4.18±1.34)次,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注:與單純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聯合組并發癥發生率5.88%低于單純組的25.5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PA 合并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是一種肛周感染性疾病,多繼發于肛門或者會陰部感染、手術創口等[3],雖然臨床發病率較低,但患者一旦發病,病情進展迅速,表現為病灶皮膚紅腫,熱痛,皮下氣腫,累及皮膚、皮下組織及筋膜組織,范圍廣泛,嚴重者還可能導致休克及死亡[4,5],因此臨床十分重視對PA 合并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的治療。研究報道[6],清創術+VSD術治療此病能提高療效,分析發現:①前者可及時清除壞死組織、為正常組織生長提供有利條件,但手術創口屬開放性,糞便、細菌刺激會影響創面愈合、不利于疾病恢復;②后者可提供充分引流、肉芽組織生長及血運良好的創面,將生物透性敷料放置于引流管、引流創面間隙,完全覆蓋創面、減少清除次數,避免滲液淤積于創面,避免浸潤傷口淋巴組織,將細菌徹底清除、避免發生細菌感染,且該術式可將機體自由基清除能力增強,緩解組織脂質過氧化反應、對局部代謝起到改善機制,短時間內增強白細胞活性、吞噬功能,減少細菌數量、達到控制感染作用,利于快速增殖修復細胞、促進新鮮肉芽組織增生,具實踐價值[7]。
對于本次接受治療的PA 合并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患者,手術處理其病變部位時并注意保持其創面的開放狀態,并且在手術期間及手術換藥期間,都使用根據致病菌配置的溶液沖洗創面,這有助于改善病變部位深部膿瘡的厭氧環境,促進幼芽組織生長,并且可以加快壞死組織脫落,促進傷口痊愈[8]。對比兩種治療方法,結果顯示:聯合組患者體溫恢復時間(3.35±0.28)d、創面愈合時間(10.14±2.02)d 及住院時間(29.81±4.45)d 均短于單純組的(4.41±0.56)、(13.82±2.45)、(36.32±5.17)d,清創次數(1.95±0.86)次少于單純組的(4.18±1.34)次,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清創術+VSD 術治療可發揮各自優勢、為創面愈合奠定良好基礎,縮短療程、達到遠期療效機制;聯合組并發癥發生率5.88%低于單純組的25.5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本文與張志云等[9]研究結果相似,因此對癥術式可保證手術安全、效果較理想。其中聯合組手術方法,保證了足夠的切開引流范圍,保證了暢通引流,還能實現對患者肛周健康皮膚的保護,并且還加強了對患者切口與切口間皮瓣血運情況的重視,防止皮瓣發生壞死,這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10]。
綜上所述,PA 伴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患者行清創術+VSD 術治療能促進創面愈合、減少清創次數,緩解身心痛苦、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