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賀 唐開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在妊娠之前血糖水平正常,在妊娠期經過診斷確診的糖尿病,是由于妊娠所誘發的一種暫時性糖尿病,多數患者在產后能恢復正常[1],但是對產婦和嬰兒的危害巨大。GDM 對產婦和嬰兒會造成短期和長期影響,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GDM 對產婦和嬰兒的短期影響主要是使產婦在妊娠時會產生較多的并發癥,比如HDP、羊水過多,另外也可能導致生產困難、出現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等的風險增加,甚至更嚴重者會威脅產婦和胎兒的生命安全。GDM 對產婦和嬰兒的長期影響是會導致后代患2 型糖尿病的幾率增加,以及增加代謝綜合征的發生風險[2]。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2013年統計,全球20~49 歲妊娠婦女患GDM 的發病率為14.2%,其中中國GDM 的發病率為5.5%[3],并且患有GDM 的患者二次妊娠期出現GDM 的幾率增加50%。近年來女性分娩后引起的肥胖成了一種全球性趨勢,并可能是由GDM 導致,但是目前尚無明確的證據。近年來對于GDM 的病因學研究逐漸深入,但是對于GDM 具體的病因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認為病因主要包括有遺傳因素、胰島素抵抗、炎癥因子和脂肪因子等[4]。胰島素抵抗是目前接受度較為廣泛的病原學猜測,機體對胰島素的生物和生理反應降低,導致胰島素的分泌增加,會抑制肝糖原的產生,并且可以導致機體內微小血管的狹窄、血壓升高并會導致HDP,而高血壓又會對產婦的重要臟器產生不同程度的廣泛損害。在孕期由于身體虛弱,攝入營養過剩,會導致孕婦的BMI 增加,從而增加了一系列的風險,并且很容易將肥胖遺傳給后代,產生巨大體重兒的幾率也明顯升高,也可能導致產兒在兒童階段過于肥胖。目前,較多研究關注到了孕期的BMI 與母嬰結局之間的關系,并且認為孕期的體重過高或過低均對母親和嬰兒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實時監測孕期母親的BMI 對于判斷母嬰結局非常重要。因此,作者推測在GDM 患者中也存在這種關系,即GDM 母親的體重對母嬰的結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設計本實驗,觀察在GDM 患者中BMI 及其變化對母嬰結局的影響,以便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現將實驗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9 月~2019年4 月期間在本院住院分娩的GDM 患者120例。所有納入的受試者均做糖篩查試驗,標準如下:①空腹血糖(FBG)測定:當患者的FBG≥5.1 mmol/L 時可以直接診斷為GDM。當FBG≥4.4 mmol/L 且<5.1 mmol/L 時,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檢測。②OGTT:診斷標準如下:禁食>8 h。檢查時在5 min 內口服含75 mg 的葡萄糖液體300 ml,分別測定孕婦服糖前及服糖后1、2 h 的血糖水平。3 項血糖值應分別<5.1、10.0、8.5 mmol/L(92、180、153 mg/dl),任何一項血糖值達到或超過上述標準即可診斷GDM。所有患者均對本實驗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在妊娠期前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肝炎等其他慢性病史,不能配合完成試驗者。
1.2 方法 由經過專業訓練的醫務人員在孕前和孕期分別測量孕婦的身高和體重,并通過公式計算BMI,BMI=體重(kg)/身高(m)2。并且根據測量出的孕前和孕期BMI 計算BMI 變化量,在此過程中務必保護孕婦的人身安全,如遇緊急情況,由專業醫療救助組立馬救治。根據孕前檢測的BMI 將孕婦分為低重組(BMI<18.5 kg/m2,23例)、正常組(18.5 kg/m2≤BMI<24.0 kg/m2,68例)、超重組(BMI≥24.0 kg/m2,29例)。根據妊娠期BMI 變化幅度將孕婦分為A組(BMI 變化<4 kg/m2,44例)、B組(4 kg/m2≤BMI 變化<8 kg/m2,60例)、C組(BMI 變化>8 kg/m2,16例)。
1.3 觀察指標 比較低重、正常、超重組及A、B、C組的母嬰結局,包括HDP、胎兒窘迫、巨大兒、低重兒、產后出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低重、正常、超重組的母嬰結局比較 低重組的胎兒窘迫、低重兒、產后出血發生率高于正常組,超重組的HDP、巨大兒、產后出血發生率高于正常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低重、正常、超重組的母嬰結局比較[n(%)]
2.2 A、B、C組的母嬰結局比較 A組的低重兒、產后出血發生率高于B組,C組的HDP、胎兒窘迫、巨大兒、產后出血發生率高于B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A、B、C組的母嬰結局比較[n(%)]
新生兒的健康狀況與孕婦的身體健康情況有著很大的聯系。孕婦孕期飲食、營養不良等極容易導致不良母嬰結局的產生[5],導致胎兒發育存在缺陷、畸形等。除營養不良外,營養過剩也容易導致孕婦出現妊娠不良結局。有研究指出,預防胎兒出現慢性疾病的最佳時期就是從妊娠開始一直到胎兒出生后2年的時間[6]。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則需要從生命開始孕育時進行。GDM 大多是由于孕婦在妊娠期糖代謝出現異常而導致的,極大的增加了不良妊娠的發生率。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現階段很多孕婦都呈現出超重、肥胖等現象,嚴重的出現了GDM,增加了巨大兒的出生率。胎兒出生以后,較正常胎兒更容易患2 型糖尿病或者肥胖癥。孕婦在妊娠后的激素水平較正常女性會產生較為明顯的改變,造成孕婦胰島素敏感性顯著降低以及碳水化合物等代謝功能出現明顯障礙[7,8]。中國由于地域和經濟以及各地區醫療水平的差異較大,對于調查GDM 在我國的流行病學情況相對復雜,并且都是以個別地區的研究調查為主,并不了解較為全面的情況。相關研究按照2006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2004年版診斷標準對我國18個城市的GDM 發病情況進行調查,發現GDM 的發病率為4.3%,這是目前對于我國GDM 調查相對大規模的研究,但是近年來由于人民經濟條件的提升,GDM 的發病人數逐年增加,目前的GDM 發病率已經大幅度上升[9]。隨著肥胖人群的增加,導致患各種慢性疾病的人群數量劇增,目前控制體重已經成了健康生活方式的當務之急。通過調查江蘇省2010年常往人群慢性病,并通過統計學方法探究其危險因素,發現隨著BMI 和腰圍(WC)的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等的患病率風險上升,并且發現BMI、WC 每增加1個標準差,高血壓患病風險分別增加57%和58%,糖尿病增加53%和64%,血脂異常增加61%和67%,因此可以得知控制BMI 對于預防各種慢性病具有重要的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低重組的胎兒窘迫發生率、低重兒發生率、產后出血發生率高于正常組,超重組的HDP 發生率、巨大兒發生率、產后出血發生率發生率高于正常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發現在孕前不論是BMI 過高或者過低,均會增加HDP、胎兒窘迫、巨大兒、產后出血、低體重兒并發癥發生的風險,當患者的18.5 kg/m2≤BMI<24 kg/m2范圍內時,患者發生并發癥的風險明顯降低。于是推薦孕前將BMI保持在18.5 kg/m2≤BMI<24 kg/m2能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另外,A組的低重兒發生率、產后出血發生率高于B組,C組的HDP 發生率、胎兒窘迫發生率、巨大兒發生率、產后出血發生率高于B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當4 kg/m2≤BMI 變化<8 kg/m2之間時,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但是該實驗也存在著許多不足,由于納入樣本量的數量較少,按照BMI和BMI 變化的范圍進行分組,每組的患者例數不一,并且主要集中在BMI 正常值范圍和變化范圍為4 kg/m2≤BMI 變化<8 kg/m2之間,根據每組并發癥的發病率來相互比較,但由于各組例數存在差異,導致比較的結果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并沒有按照例數的多少進行權重分析,是本研究的一大缺陷。
綜上所述,當將GDM 患者孕前BMI 控制在18.5 kg/m2≤BMI<24 kg/m2正常范圍,并且將孕前和孕期之間的變化范圍控制在4 kg/m2≤BMI 變化<8 kg/m2時,能有效降低妊娠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對于母嬰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