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冶
心腦血管疾病為當前臨床中常見的疾病之一。一旦患者發生腦卒中,不僅會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還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1]。而這一問題更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中老年人群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幾率顯著升高,且大部分患者的主要發病因素多為動脈粥樣硬化[2]。所以,醫生及時有效的診斷患者頸動脈存在的病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及意義,可以幫助醫生更好的判斷疾病。基于此,本文將主要針對2019年1 月~2020年1 月本院內進行彩超檢查者以及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患者進行分析,進而明確彩超檢查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患者的診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 月~2020年1 月本院收治的3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患者作為實驗組,選擇同期進行體檢的非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者30例作為對照組。實驗組年齡50~70 歲,平均年齡(63.84±4.69)歲。對照組年齡50~70 歲,平均年齡(63.92±4.6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實驗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實驗組患者確診為外周血管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②患者的意識較為清晰且溝通無障礙;③自愿配合彩超檢查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患有其他系統以及組織嚴重病變的患者;②孕期內以及哺乳期內的患者;③檢查配合度很差以及患有精神障礙的患者。
1.3 方法 采用院內彩超對兩組進行檢查,并從頸部的動脈根部逐漸向受檢者的頭部移動,最終將檢查結果顯示出來。應用探頭頻率4~11 MHz 的超聲診斷儀,再依照《血管超聲檢查指南》對頸動脈斑塊采取相應的評價方法,再對頸動脈內膜厚度異常者采取進一步的分類。檢查人員需要根據受檢者的頸動脈血管前側進行縱向檢查,并沿著頸部總動脈血管的走向進行檢查,隨后對其實現縱向掃描檢查,同時越過血管膨大位置,將頸動脈血管長度充分顯示出來。醫生通過這一檢查方法,可以將受檢者頸動脈內膜中層的實際厚度檢查出來,并測量受檢者的斑塊長度、厚度以及表面情況,進而進行有效的檢查以及診斷。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斑塊檢出率 對受檢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措施后,醫生需要觀察受檢者的頸動脈內膜與中膜的距離,若二者差為11 cm,或者受檢者局限性內膜與中膜的厚度差為11.5 cm,則可以診斷為發生斑塊。斑塊的回聲強度低于管壁,則為軟斑塊;若斑塊回聲強,則為硬斑塊;如果斑塊回聲不均勻,為混合斑塊。
1.4.2 頸動脈狹窄程度 判定標準:如果患者的頸動脈狹窄管腔<50%,且患者的收縮期峰值流速<125 cm/s,則判斷患者為輕度狹窄;如果患者的頸動脈狹窄管腔在50%~69%,且患者的收縮期峰值流速為125~230 cm/s,則判定患者為中度狹窄;若患者的頸動脈狹窄管腔在70%~99%,且患者收縮期峰值流速>230 cm/s,則判定患者為重度狹窄。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斑塊檢出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檢出斑塊20例,其中軟斑塊7例、硬斑塊8例、混合斑塊5例,斑塊檢出率為66.67%。實驗組患者檢出斑塊29例,其中軟斑塊11例、硬斑塊10例、混合斑塊8例,斑塊檢出率為96.67%。實驗組患者斑塊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016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斑塊檢出率比較(n,%)
2.2 兩組頸動脈狹窄程度比較 實驗組患者頸動脈輕度、中度、重度狹窄占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頸動脈狹窄程度比較[n(%)]
隨著我國腦梗死患者人數的顯著增長,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群均發生這一疾病,且腦梗死患者常是由頸動脈狹窄所致[3,4]。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大約有20%的腦梗死患者常是由于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所致,其是當前臨床醫學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更是心血管科室進行分析的主要方向[5,6]。對患者存在的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行及時診斷以及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冠心病治療效果,值得更多學者進行深入的研究[7]。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屬于血管疾病中常見的一種疾病,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是血管內膜出現典型的脂質沉淀,并逐漸形成粥樣的斑塊組織,最終導致患者發生血管等病變。人體血管內存在的粥樣斑塊病變會由于血管內膜存在的潰瘍逐漸發展為粥樣潰瘍,當其發生破潰后,對應的物質會進入血液內,且最終發展為栓子,導致人體遠端血管出現阻塞的情況。
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是心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臨床特點為受累頸動脈病變是由內膜開始的,常累及彈性和大中等肌性頸動脈,如果頸動脈腔發生阻塞的現象,則供應此頸動脈的組織或者是器官就會發生缺血或壞死的情況。人體頸動脈發生斑塊的常見部位多為頸總動脈,且常以人體頸總動脈分叉部位比較多見,且患者的病變部位常會形成渦流,增加患者發生病變的可能性,且患者的左側頸動脈發生病變幾率要顯著高于右側動脈。人體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中,患者動脈壁的內膜是常見的病變部位,當動脈內形成斑塊并突出管腔時,由于其存在一定的脂質聚集或者管壁應力顯著增加,斑塊極易發生破裂,且暴露的脂質以及膠原可以激活人體內的血小板,并啟動血凝反應,進而形成血栓,其是導致患者臟器發生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現如今,針對外周血管頸動脈粥樣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影像學診斷方法主要有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CT 血管成像以及超聲多普勒成像技術。首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即是診斷血管狹窄的金標準,但是其會對患者造成創傷,而且禁忌證范圍也比較廣,尤其是老年人群或者體質比較弱的患者都不能進行檢查,也不能有效顯示出斑塊內部的結構和表面的形態特征。其次是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此項技術隨著醫療技術和器械的不斷改善漸漸的取代了CT 血管成像技術,但是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的設備非常昂貴,操作起來也比較復雜,所以在臨床上沒有廣泛推廣。而彩超可以將患者的頸動脈顱外段管壁實際結構、血流情況等信息充分顯示出來。并且,彩超對患者血管壁內膜-中層或者微小病變較為敏感,進而分辨患者的不同斑塊類型,有助于醫生對患者進行合理的臨床診斷,以此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彩超在外周血管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診斷中操作非常方便,而且診斷率也非常高,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無創診斷方法。此外,而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作為一種人體全身慢性疾病,主要對人體的大中型動脈進行侵襲,并以患者的主動脈、冠狀動脈以及腦動脈居多。由于人體的頸動脈與心臟、大腦兩個重要器官相連接,再加上頸動脈是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部位,患者一旦發生病理改變將主要侵襲冠狀動脈以及腦動脈。并且,患者的頸動脈位于人體的表淺位置,對患者進行超聲檢查的干擾相對比較小,再加上對患者進行高頻探頭的檢查,可以獲取高質量的檢查圖像,患者的臨床準確率比較高。相關學者研究結果顯示,醫生通過超聲檢查可以發現患者的內膜中層厚度與臨床解剖結果基本一致[8-10]。
本次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斑塊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0167,P<0.05)。實驗組患者頸動脈輕度、中度、重度狹窄占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彩超檢查用于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患者的臨床診斷中,其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以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