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猛
腦梗死屬于高齡患者群體的高發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以及致死率。患病因素較為復雜,與患者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且血管彈性相對較差有關,該疾病的發生極易導致局部腦組織區域內供血量減少,進而使腦組織因氧氣含量以及血液水平較低而引發壞死[1,2]。但傳統治療在患者神經功能改善上較慢,并具有一定的血栓發生風險。故現為探究何種治療方式能夠更好的促進患者恢復,特選取2020年4 月~2021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72例老年急性穿支動脈型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分析,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 月~2021年4 月 在本院接受治療的72例老年急性穿支動脈型腦梗死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6例。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60~85 歲,平均年齡(74.01±4.67)年。試驗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60~84 歲,平均年齡(73.87±4.6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該疾病的診斷標準;穿支動脈為梗死部位。排除標準:無法接受抗栓治療者;肝腎功能障礙者;顱內動脈狹窄、頸動脈狹窄以及顱內出血者。院倫理委員會以及患者均對本研究涉及內容知情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腦水腫、降顱內壓治療,并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對照組抗血小板聚集治療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河南鳳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0914)治療,100 mg/d。試驗組在溶栓治療后,先給予替羅非班(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265)維持泵入治療,0.5 mg/h,給藥1 d 后,再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方案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IL-6、hs-CRP、TNF-α)水平,NIHSS 評分、BI 評分、神經功能改善時間、病情好轉時間、住院時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根據NIHSS 評定患者的神經功能,量表包括11 項內容,滿分45分,包括肢體障礙、感覺、意識等條目,分值與神經功能受損程度呈正比。根據BI 量表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包括10 項內容,滿分100分。100分為無需依賴、61~99分為輕度需要依賴、41~60分為中度需要依賴、分值≤40分為重度依賴。記錄所有患者的神經功能改善時間、病情好轉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記錄所有患者不良反應(血栓、牙齦出血、皮下瘀斑)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L-6、hs-CRP、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IL-6、hs-CRP、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NIHSS 評分、BI 評分、神經功能改善時間、病情好轉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試驗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BI 評分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改善時間、病情好轉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NIHSS 評分、BI 評分、神經功能改善時間、病情好轉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表2 兩組NIHSS 評分、BI 評分、神經功能改善時間、病情好轉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中發生牙齦出血2例、皮下瘀斑2例、血栓6例;試驗組中發生牙齦出血1例、皮下瘀斑1例、血栓1例。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8.33%(3/36)低于對照組的27.78%(10/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穿支動脈是位于腦實質中的小動脈,屬于大動脈分支,其管腔較窄,且在其周圍沒有其他與之相連的動脈分支[3]。在該部位有梗阻發生后,血管內的血液動力學會發生顯著改變,進而導致腦實質的發生,誘發穿支動脈發生梗死[4]。穿支動脈內血管纖維化或玻璃化以及粥樣硬化為造成該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5],需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而使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現為探究何種治療方案更為安全有效,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治療后,試驗組患者IL-6、hs-CRP、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BI 評分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改善時間、病情好轉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8.33%(3/36)低于對照組的27.78%(10/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了,替羅非班的應用效果顯著。究其原因,替羅非班是近年來臨床在抗血栓治療中的常用藥物,廣泛應用于手術介入治療以及靜脈溶栓治療中,抗血栓治療效果顯著,屬于糖蛋白的受體拮抗劑,能夠對血小板GPⅡb/Ⅲa 受體以及纖維蛋白原進行競爭性抑制,進而使抑制凝血酶以及抗血小板效果實現,并對炎性介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在腦梗死疾病中應用,能夠對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抵抗作用,進而預防血栓引發的再次梗死發生。目前,臨床多在溶栓治療后給予靜脈用藥,并在給藥后再配合傳統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能夠使患者的神經功能顯著改善,并有助于患者預后生活質量的恢復[7]。
綜上所述,老年急性穿支動脈型腦梗死患者應用替羅非班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并可降低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