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鏡海 李偉明 李澤榮 李敏 麥曉薇
在臨床治療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在腦卒中的發病率為8%~60%[1]。在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實施搶救的過程中,應及時開通患者的阻塞血管,盡可能將梗死面積縮至最小,構建缺血區域循環,減少出血并發癥的發生[2,3]。基于此,本文選取2018年12 月~2020年12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3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2 月~2020年12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47~79 歲,平均年齡(57.67±7.11)歲。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在患者發病4.5 h 內均給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溶栓所用藥物劑量為0.9 mg/kg,首次劑量為10%,先給予靜脈注射,之后將其余90%在1 h 內遵醫囑采用微量注射泵實施持續靜脈泵入,治療24 h 后進行頭顱CT 復查,治療24 h 內不使用抗血小板藥物。
1.2.2 護理方法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具有發病急的特點,導致患者的機體功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弱,從而出現肢體活動障礙、語言障礙、吞咽障礙等,大大增加心理壓力。所以,相關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其次,告知患者肢體障礙、吞咽障礙的發病機制,增強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升患者的依從性從而提升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分析患者的出血并發癥發生情況、護理滿意度,對比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及護理前后健康知識評分。①觀察記錄患者出血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記錄是否有牙齦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顱內出血等出血并發癥。②采用NIHSS 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越嚴重。③觀察記錄患者治療前后的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④采用自制的健康知識評分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估,包括專業護理知識、疾病基本知識、健康宣教,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度越高。⑤采用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表對患者護理后的滿意度進行評估,>85分為非常滿意,65~85分為基本滿意,<65分為不滿意。護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出血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 30例患者中發生牙齦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顱內出血各1例,出血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見表1。

表1 30例患者出血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n,%)
2.2 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對比 治療后,患者的NIHSS評分為(9.67±1.91)分,明顯低于治療前的(16.43±2.3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0例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對比(,分)

表2 30例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對比(,分)
注:與治療前對比,aP<0.05
2.3 治療前后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對比 治療后,患者的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分別為(13.98±3.86)min、(13.59±2.82)s,均明顯長于治療前的(8.83±2.65)min、(10.42±4.28)s,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0例患者治療前后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對比(-x±s)
2.4 護理前后健康知識評分對比 護理后,患者的專護理知識、疾病基本知識、健康宣教等健康知識評分分別為(27.36±1.58)、(26.97±1.77)、(28.05±1.46)分,均高于護理前的(19.62±1.23)、(18.24±1.36)、(17.34±1.2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30例患者護理前后健康知識評分對比(,分)

表4 30例患者護理前后健康知識評分對比(,分)
注:與護理前對比,aP<0.05
2.5 護理滿意度分析 患者護理后非常滿意19例、基本滿意9例、不滿意2例,護理總滿意度為93.33%(28/3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危急腦血管疾病[4]。阿替普酶是一種第三代溶栓藥物,能夠有效激活血栓位置的纖溶酶原,可以將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從而起到血栓溶解的作用[5]。阿替普酶局部溶栓的效果較強,在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進行治療時,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6-8]。但采用阿替普酶進行治療,可引發出血并發癥,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治療及康復造成影響。所以,采用阿替普酶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時,護理人員應密切注意患者的出血情況,如發生并發癥,應立即采用有效措施進行處理,確保治療的有效性,提升治療效果[9,10]。在本次研究中:30例患者中發生牙齦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顱內出血各1例,出血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治療后,患者的NIHSS 評分為(9.67±1.91)分,明顯低于治療前的(16.43±2.3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者的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分別為(13.98±3.86)min、(13.59±2.82)s,均明顯長于治療前的(8.83±2.65)min、(10.42±4.28)s,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患者的專業護理知識、疾病基本知識、健康宣教評分分別為(27.36±1.58)、(26.97±1.77)、(28.05±1.46)分,均高于護理前的(19.62±1.23)、(18.24±1.36)、(17.34±1.2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護理后非常滿意19例、基本滿意9例、不滿意2例,護理總滿意度為93.33%(28/30)。
綜上所述,采用阿替普酶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治療,臨床治療效果顯著,但相關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是否發生出血并發癥,一旦發生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以免對患者的治療造成影響,以此提升臨床治療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