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高仲君 韓田田
急性腦梗死是老年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是由于患者局部腦供血不足引起大腦組織缺氧發生病變壞死,從而導致的一種神經功能缺損性疾病,其臨床病死率和致殘率都很高。相關回顧性研究表明,68%以上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出現臨床并發癥偏癱,其中最為常見的是下肢功能障礙,其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1]。偏癱患者面肌及上下肢會出現障礙。偏癱患者患肢肌肉纖維逐漸萎縮,并且在恢復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四肢功能障礙,影響其行動能力,導致正常運動受阻[2]。若患者四肢康復功能訓練方法不當,會發生組織不協調等癥狀,使其恢復質量嚴重下降。因此有效的康復訓練非常重要。臨床報告表明,早期規范化肢體康復訓練能有效提高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和生活質量[3]。目前,常規肢體康復訓練治療患者需要較長時間,患者整體恢復效果不好,隨著康復時間延長,患者治療依從性下降。系統定制化下肢康復訓練已應用于老年腦梗死偏癱康復治療中,在訓練規范化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下肢運動訓練原則是對患者下肢進行功能鍛煉,對患者肢體運動的恢復有積極意義。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 月~2020年6 月在大連市友誼醫院老年病二科進行治療的60例老年腦梗死偏癱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齡65.3~75.1 歲,平均年齡(67.70±2.47)歲。試驗組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齡65.7~75.9 歲,平均年齡(66.70±3.0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經CT 診斷為腦梗死,并發繼發性偏癱;患者年齡<76 歲,并首次發病;患者收縮 壓140~160 mm Hg(1 mm Hg=0.133kPa),舒張壓80~95mmHg;患者病程<1個月;患者神志清醒,且智力正常,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存在既往影響下肢功能疾病的患者;不能正常交流,并伴有嚴重全身感染,或有造血系統疾病的患者;有免疫系統疾病,或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排除有嚴重器質性病變的患者;由顱腦外傷等所致的偏癱患者;以往有精神病史的患者,或存在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
1.3 方法 對所有患者給予臨床對癥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肢體按摩,對患者進行吸氧、控制血壓等基礎維持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肢體康復訓練方案,包括緩慢步行、翻身和肌力增強訓練,每天早晚各一次,20 min/次。試驗組患者在常規肢體康復訓練方案基礎上進行下肢運動訓練:患者取仰臥位,對患者踝關節、膝關節進行被動屈伸運動。同時對相應的肌肉進行牽拉運動,10 min/次,2 次/d。并避免弄傷關節,使患者感覺疼痛進而產生抗拒心理,一般來說,患者下肢功能恢復較快,患者于發病恢復后5 周,進行緩慢行走訓練,10 min/次,5 次/d,防止患者下肢萎縮。所有團隊人員均進行下肢運動訓練的概念和標準培訓,并進行測試。患者入院時,團隊成員對患者病情進行評價,發現其癥狀后,要及時糾正錯誤動作,后對其進行針對性康復恢復訓練,使訓練變被動為主動。具體方法為,指導患者在床上仰臥,并緩慢伸直下肢,伸展約10 s 后放松,后重復上述步驟,2 min/組,10組/次,5 次/d,患者恢復良好則加大運動范圍。待患者病情好轉后,屈曲髖關節,并逐漸加大髖關節屈曲度,患者膝關節保持伸直,鍛煉下肢肌肉。協助患者側臥,下肢輪流做后踢訓練,同時適當加入髖關節伸展,10 min/組,3組/次,2 次/d。待患者能坐立后,訓練患者坐在床邊,用欄桿等物品鍛煉患者上肢力量,完成姿勢的轉換,2 次/d,要求患者扶住床邊欄桿站立,將重心移到偏癱一側,最初站立時間為2 min,根據患者康復程度增加,最后改為拐杖站立,5 次/d。當患者明顯康復后,下肢適當負重并訓練患者上下樓梯,25~30 min/次,2 次/d,訓練過程中需要監護,站在患者患側防止患者跌倒,監護人員一只手握住患者手,手指伸直,并保持肩關節外旋,另一只手穿過腋窩放在胸前。調整后要求患者小步向前走,10 min 次,5 次/d。患者在訓練期間,應至少有一人照顧,防止患者摔倒。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神經功能 采用NIHSS 評分進行評定。共15 項,總分4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經功能損傷越嚴重。
1.4.2 運動功能 治療后采用FMA 評分評定,評定患者上肢16 項指標、總分64分,下肢19 項指標、總分76分。運動功能每項得分0~4分,總分折算為百分數,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1.4.3 生活質量 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評價患者治療后3 周的生活質量。共16 項,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4 下肢肌力 治療后分別對下肢屈肌、膝關節伸肌及下肢屈肌肌力進行評定。1 級表示患者完全癱瘓,肌肉無力,無法收縮;2 級表示患者肌肉能收縮,但無法控制關節,形成一系列動作;3 級表示患者肌肉能正常收縮,并且關節可以正常運動,但不能抵抗重力;4 級表示患者肌肉收縮能抵抗重力,并能抵抗一定強度的阻力,但不全面。
1.4.5 步態參數 檢測兩組患者5 m 步行的步長、步寬、步頻和步速,計算平均值。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比較 試驗組患者治療后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上肢FMA 評分及下肢FMA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改良Barthel 指數比較 試驗組患者治療后第1、2、3 周的改良Barthel 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改良Barthel 指數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改良Barthel 指數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步態參數比較 試驗組患者步長、步寬長于對照組,步頻、步速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步態參數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步態參數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下肢肌力比較 試驗組患者治療后下肢肌力等級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下肢肌力比較[n(%)]
肢體偏癱為腦梗死最常見的并發癥,發病具體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有臨床研究認為,其與患者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繼發肌力水平異常和持續性攣縮有關,神經功能損傷常導致患者肌耐受性下降,從而出現步態異常,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4,5]。下肢運動訓練是治療腦梗死后偏癱患者的一個重要方法。患者在運動訓練等方面接受專業指導,能有效促進患者肌力恢復,提高肢體運動能力,已經成為老年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新方法[6,7]。下肢運動訓練,依靠大腦適應性,使患者熟悉每個肢體動作,通過記憶完成相應動作,達到康復訓練目的[8]。研究發現試驗組患者治療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下肢運動訓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下肢運動訓練模式以激勵患者主動運動為主,使患者不容易產生依賴感,在分析運動問題和相應訓練的基礎上,獲得對某一訓練運動的控制力,能彌補被動運動的缺陷[9,10]。說明對患者應用下肢運動訓練,能有效促進其正常運動,充分利用患者感覺刺激,擴大關節活動范圍,在刺激其大腦皮層同時,刺激對應區域,從而進一步加強康復效果,對改善偏癱有一定的效果,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糾正患者的錯誤姿勢,非常有效。
綜上所述,對老年腦梗死偏癱患者,采取下肢運動訓練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