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蔣勵
痔瘡發病率居肛腸疾病首位,是肛腸常見病,臨床關于痔瘡理論層出不窮,關于其分類標準,以及治療方法也較復雜,痔瘡是由于患者直腸下部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擴張和彎曲而形成的靜脈擴張,由病名區分痔瘡不同部位,即分為內痔、外痔以及混合痔[1]。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者肛門疼痛和瘙癢,其中重度痔瘡患者會導致其肛門功能出現障礙,還會引起患者肛門擴張,以及泌尿系統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學習生活[2]。目前主要采用保守治療,若無效,通常采用外科手術治療,由于肛門部位的特殊性,患者并發癥多,可能出現出血、肛門水腫、尿潴留以及傷口感染等并發癥,并可引起患者膀胱過度擴張,損傷其尿道肌肉,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給患者帶來痛苦,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導致患者恢復緩慢,且患者易產生抑郁等負面情緒[3]。提肛肌功能訓練可以預防肛門疾病的發生,促進患者肛門局部血液循環,能有效預防患者出現肛周并發癥,其有效、安全,能有效緩解患者負面情緒[4]。作者對痔瘡術后患者采取提肛肌功能訓練,旨在探討提肛肌功能訓練治療痔瘡患者的有效性,為臨床研究提供理論依據,以驗證系統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 月~2021年1 月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肛腸科收治的60例進行手術的痔瘡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19.40~33.40 歲,平均年齡(25.80±2.54)歲。試驗組患者年齡19.50~34.90 歲,平均年齡(25.90±3.0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術后病理證實為痔瘡的患者;年齡<60 歲患者;符合痔瘡診治臨床指南中關于痔瘡的診斷標準,判定為Ⅲ~Ⅳ級,并且患者有典型的肛門疼痛以及大便出血等臨床癥狀;患者手術適應證良好;患者認知功能正常;無嚴重高血壓,或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患者能配合研究;近1個月內無精神類藥物或者免疫抑制劑類藥物服用史;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存在腸穿孔、急性腸梗阻等疾病;術后拒絕訓練的患者;存在心、肝、腎等組織臟器的嚴重疾病,如腫瘤或腫瘤復發的患者;住院期間出現嚴重并發癥的患者;凝血系統異常,或手術禁忌證的患者。
1.4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手術后康復干預,包括術后觀察其臨床指征、對其術后排尿便及陰部皮膚康復進行指導,同時對重度疼痛者,醫生建議給予雙氯芬酸鈉等對癥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提肛肌功能訓練,包括提肛訓練、仰臥屈膝訓練、肛門收縮訓練、手指擴張訓練。①提肛訓練:患者放松并坐下,同時雙手交替放在臀部以及大腿兩側,保持向上提起,同時閉上眼睛吸氣,肛門用力,以其感覺有向上提的力量為準,之后保持肛門收縮,然后呼氣并放松肛門以及全身,此運動可以保持肛門充血,同時鍛煉肛門括約肌,10 s/次,10 次/d,并且保證其每次排便,以及睡覺及起床前都進行1 次。②仰臥屈膝訓練:患者頭朝上保持仰臥屈膝,右手伸向左膝做重復運動,之后左手伸向右膝交替進行,20 次/d。③肛門收縮訓練:患者在排便前、中、后時自行收縮肛門3 s,然后放松擴張肛門10 s,主動收縮肛門括約肌可以改善其肛門血液循環,增強其括約肌功能,同時減輕局部肛門疼痛,有助于排便。④手指擴張訓練:患者右手食指涂抹適量潤滑劑,揉搓肛門3 min 后慢慢伸入2個指關節到肛門,同時向前后左右擴張肛門6 次,要均勻用力,避免拉傷肛門,應在排便后以及睡前進行。患者應結合自身康復情況選擇鍛煉方法。兩組患者均治療15 d。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功能訓練效果、并發癥發生情況、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肛腸動力學指標。功能訓練效果判定標準分為顯著、有效、無效,顯著:患者術后1~3 h排尿通暢;有效:患者術后4 h 內排尿,存在一定困難,并且實施對癥干預后,排尿量>500 ml;無效:患者術后4 h 內不排尿,并且出現腹脹、尿急等癥狀,給予留置導管引流排出>500 ml 的尿液。總有效率=(顯著+有效)/總例數×100%。術后并發癥包括疼痛、切口出血、便秘、肛周水腫等。疼痛判定方法:患者于術后第1 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測定其切口疼痛。切口出血判定方法:于術后24 h,判斷患者是否出現切口滴血或排便時多次出現血凝塊等出血現象。術后24 h 進行肛周水腫判定,Ⅰ度:患者切口周圍組織輕微隆起、柔軟;Ⅱ度:患者切口周圍局部組織紅腫、硬化、透明;Ⅲ度:患者切口突出,術后有離子或局部糜爛壞死;Ⅱ度及以上判定為肛周水腫。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定兩組患者干預后焦慮、抑郁評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共12 項,總分0~48分;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共20 項,總分0~60分,兩者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焦慮和抑郁癥狀越嚴重。肛腸動力學指標:術后采用水灌注胃腸壓力監護儀測定患者肛管直腸抑制反射閾值、肛管最大收縮壓和直腸最大耐受量。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功能訓練效果比較 試驗組患者功能訓練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功能訓練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患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肛腸動力學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者訓練后肛管直腸抑制反射閾值低于對照組,肛管最大收縮壓和直腸最大耐受量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4 兩組患者肛腸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肛腸動力學指標比較()
研究顯示,痔瘡的發生受患者自身習慣的影響,有肛腸充血和直腸末端靜脈曲張型痔瘡[5,6]。患者通常采取手術治療,患者術后常出現切口疼痛、排尿排便困難、肛門出血、術后大便不暢等,容易導致傷口感染,給患者帶來心理負擔,并且加重術后疼痛。據統計,大約75%的患者手術后出現肛門周圍肌肉損傷,也會降低其肛門括約肌的收縮力,導致術后肛門失禁[7]。因此,采取有效的康復措施,可以訓練痔瘡患者肛門括約肌收縮,從而明顯減輕疼痛,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8]。部分患者害怕痔瘡手術,并且由于肛門疼痛,導致的心理緊張也會加重術后疼痛。術前向患者詳細介紹可通過多種方法緩解術后疼痛,并告知患者采取提肛肌功能訓練能促進其預后的恢復,提高提肛肌訓練的依從性[9]。研究表明,采取提肛肌功能訓練能改善肛周直腸血液循環,加速肛周營養物質的吸收,從而預防痔瘡復發,加速康復進程,同時能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促進術后傷口愈合,提高術后生活質量[10]。
綜上所述,痔瘡術后患者采取提肛肌功能訓練的臨床效果顯著,對患者有良好的有效性以及康復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