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艷瑞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0)
纖維觸覺肌理在纖維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們通過對不同材質的質感語言和肌理語言進行分析,探索纖維材料在觸覺肌理方面的更多可能性,并將豐富的纖維觸覺肌理語言,巧妙地運用到纖維藝術作品中,這樣不僅能有利于迅速地拉近人與作品的距離,還能更好地使作品通過觸覺與人交流,傳遞一定的思想和情感,也使得纖維藝術散發出其獨特的魅力。
在自然界里,纖維肌理指的是物體表面的質感和紋理感,根據人類的感知方式,纖維肌理又被分為纖維視覺肌理和纖維觸覺肌理。纖維觸覺肌理主要是通過人類的觸覺來感知肌理的效果,以及通過觸覺聯想的方式,在見到一些肌理效果后產生一定的記憶聯想,通過記憶感知肌理的觸覺體驗[1]。纖維觸覺肌理往往能在觸感上帶給人們很直接的感受,如纖維材料的粗糙與光滑、柔軟與堅硬、輕薄與厚重等質感;以及在材料本身具有的質感基礎上,通過肌理再造形成的肌理觸感,如凹凸、褶皺、撕裂、堆積、抽縮、磨洗、鏤空、透疊、編織等方式獲得的觸感。
纖維肌理的觸感與材料表面的質地和肌理密切相關,它決定著觀者所獲得的觸感信息。通過纖維肌理的不同觸感,可以帶給觀者不同的信息和情感聯想,當人們用手去觸摸各種各樣的纖維肌理時,便會對所觸摸的肌理產生不同程度的感覺。
纖維觸覺肌理作為肌理的一種,具有可塑性強、可能性廣、表達方式直接以及有較強的親和力等特點。纖維材料多樣的肌理構造使得纖維觸覺肌理呈現出極為豐富的觸覺效果,纖維觸覺肌理往往不僅限于纖維材料本身的質感,還常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各樣的技法,創造出千姿百態的肌理觸感,如將光滑平整的紙巾通過揉搓可以產生褶皺的肌理、將棉線用不同的手法編織就可以產生各式各樣不同凹凸排列的肌理觸感。
從本質上說,語言是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表達符號。人類通過語言表達感情、傳遞信息。在纖維藝術創作中,藝術作品同樣需要利用語言達到預期的創作目的。藝術作品要通過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真實地將創作者的思想觀念和情感體驗表達清楚,從而使得觀者在欣賞的過程中與作品產生情感上的交流,激發思想共鳴。根據藝術門類的劃分,不同的藝術形式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而纖維材質是纖維藝術創作的最基本元素,纖維觸覺肌理是纖維藝術的重要表現語言,它既突出了纖維的材料特性又能通過觸覺的感知方式與觀者進行交流,且其具有可塑性強、可能性廣等特點,藝術家可以盡可能地挖掘其可能性,將作品所要表現的內容與纖維的特性完美地結合,利用纖維觸覺肌理語言將自己的藝術思想和創作觀念清晰地表達出來,最終完成作者與觀者之間的對話[2]。
纖維材料與生俱來的質感特點,決定了纖維觸覺肌理在纖維藝術中的情感表達優勢。纖維材料本身的質感特點,如柔軟、親膚、溫暖等,使其在給人帶來觸覺體驗的同時,又能形象的通過觸覺感受引發心理上的聯想,從而給人以不同程度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
在纖維藝術中,作品的情感表達對于這件作品是否能引起觀者的共鳴,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在情感與纖維材料和纖維肌理的內在精神達成一致時,作者的思想與情感便可以透過材料和肌理傳達給觀者,同時材料本身所攜帶的社會信息、人文背景等文化內涵也會帶給觀者一定的思想與情感感受[3]。在一件作品中,合理的情感表達可以使觀者的感知、聯想、理解等心理因素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引發更深度的思考,與作者的思想、觀念產生一定程度的共鳴,也正是因為情感表達所帶來的這些思想上的共鳴,才使得纖維藝術更具魅力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4]。
3.1.1 主題闡述
人的一生由無數個瞬息交織而成,而這無數瞬息中包含著酸甜苦辣百味雜陳,作品《瞬息》是希望通過纖維記錄下生活中的溫暖瞬息,讓美好的瞬息不只是瞬息,將大家藏于心底的那些溫暖而美好的瞬息,運用觸覺肌理語言與視覺語言展示出來,將這份溫暖不斷延續,相互傳遞。
3.1.2 創作思路與創作理念
作品《瞬息》的創作思路是從“美好”、纖維材質本身、作者與觀者的連接,這三個方面切入的。
首先從“美好”這個詞出發,希望創作一件來自美好并能帶來美好的作品。人的一生是由無數個瞬間組成的,作品的出發點是想要通過一件作品將美好的瞬間運用纖維記錄下來,通過觸感與視感感受美好,傳遞美好。隨后,以纖維材質本身作為切入點,不斷挖掘纖維的魅力,它遠不止是能帶來視覺的美感,還能通過觸摸表面的質感與肌理傳達一定的感受,于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去感受不同的纖維材質給人們帶來的觸感的不同從而引起心理上的變化。比如麻線會有生澀、利落、滄桑的感覺,棉線會有清爽、柔軟、干凈的感覺,絨線是溫柔、慵懶的感覺等,除此之外還嘗試通過不同的材質相互搭配感受不同的觸感,希望在觸覺上去尋找一種美好與溫柔的感受。最后,以作品與觀者之間的連接為切入點,讓觀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可以通過觸摸表面觸感并反正面翻轉每個個體去與作品互動,可翻轉的個體反正兩面圖案會有所區別,觀者通過翻轉部分個體將作品重新組合,留下觀影痕跡。注重每一位觀者的獨特性,讓每一位觀者的翻閱都成為作品獨一無二的再創作,留下屬于觀者的獨特美好瞬間。
總之,作品是想要通過觸覺與視覺結合的方式,將美好的事物通過作品講述出來,與觀者進行互動,讓溫暖與美好不斷傳遞。
3.2.1 前期調研
在創作初期,為了清晰地了解人們記憶中的“溫暖瞬間”,作品向百位群眾,展開了關于“你記憶中的溫暖瞬間”地調研。調研方式是隨機向不同城市、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群眾,進行開放式試題問卷調研,讓大家通過文字講述自己記憶中美好又溫馨的回憶,最終在收集的幾百條調研結果中,歸納出了一百條更具特點、出現頻率較高的溫暖瞬間的關鍵詞。
3.2.2 表達方式與造型創作
在表達方式的選擇上,作品《瞬息》將前期調研歸納出的一百個溫暖瞬間,通過觸覺與視覺結合的方式將這種美好展示出來,作品制作了一百個展示個體,每個個體分別一一對應一個溫暖瞬間,利用豐富的纖維材料質感與肌理語言,將所對應的溫暖瞬間的關鍵詞通過觸感與視感呈現給觀眾,觀眾可以通過觸摸與觀看結合的方式來更具象的體會其中的情感,以此達到傳遞美好與溫暖的效果。
整體造型的靈感來源于星空,星星閃閃的星空寄托著人類無數美好的愿景。整體造型是將星空銀河的形態進行抽象,用一百個不規則的個體作為點,用點連成面;每個個體造型采用相對放松的不規則形態,形態方圓并濟,整體呈現出簡單純樸的風格。作品中的部分個體為可反正面旋轉展示,象征閃爍的星星,也使得作品的展示帶有一定的動感。
3.2.3 材料選擇及制作工藝
在表達溫暖主題的內容時,纖維材料可以完美地發揮其柔軟且“富有溫度”的優勢。作品《瞬息》以純棉材質為主,絲織、毛皮、化纖、人造皮革、毛線等材料為輔的二十余種不同觸感的纖維材料運用于作品中,通過拼接、堆疊、編織、褶皺、撕裂、扎染等方法將材料的肌理進行二次再造,在肌理二次再造的基礎上再通過將幾種不同觸感的肌理進行拼接,讓這些豐富的纖維觸覺肌理語言進行組合,從而能夠更清晰地將想要表達的情感內涵通過觸感體驗進行傳達。在作品制作的過程中,將纖維觸覺肌理進行拼接,就如同在語言表達中將獨立的字詞拼接組合成句才利于更清晰地表達其內涵是一個道理。例如作品中在表達“跟父母打電話嘮一會家常”這個溫暖的瞬間時,首先會分解這個詞條中的關鍵感受,如淳樸、簡單、輕松、平和卻溫馨,然后根據這些感受的關鍵詞,去尋找與其相感受相吻合的觸覺肌理,作品中的這個部分用同類但柔軟度略有差別的三種軟棉布面料進行組合,這種軟棉布能給人以觸感柔軟、簡單、淳樸的棉質觸感;在制作工藝上將軟棉布進行多層疊加后用細棉線縫紉出舒緩的流線型紋路,從而形成一個個稍有凸起的棉布小鼓包,在觸摸的過程中能體驗到很平緩且柔軟的凹凸,就如在嘮家常時的心境,情緒整體呈輕松、平緩、溫馨的感受,偶爾會有簡單柔軟的波動起伏。作品《瞬息》整體采用的纖維材料種類和工藝方式非常豐富,會根據每個詞條的表達需求選擇不同質感的材料以及不同的面料再造效果(圖1)。
3.2.4 作品展示
在作品展示方式的選擇上為了讓觀眾與作品產生更多的交互,如圖2 所示,通過互動使觀者與作品產生更多思想上的共鳴,作品將部分個體加入了支撐架可以支持反正面翻動體驗的展示方式,這種方法不僅使得觀者與作品產生了更多有趣的互動環節,還使得作品更具新鮮感。同時作品底座有一定阻力可以準確地停留在觀者翻動的位置,清晰地記錄下每位觀者的觀展痕跡,使得每一次觀展都是觀者進行獨特的二次創作的過程,通過作品的觀展痕跡,記錄下每一位觀者感受溫暖的瞬息。展示效果見圖3。
纖維觸覺肌理作為纖維藝術的重要表現語言,不僅體現了纖維的材質優勢,更是具有創作空間大、形式豐富等特點,值得不斷地深入了解與探索。在藝術創作的情感表達方面,纖維觸覺肌理是一種獨特的表達語言,它可以通過觸感很直觀地表達某些感受,從而帶來情感與心理上的體驗,更能在展覽形式上突破以往的觀展模式,通過觸摸去直觀地接收更多的信息。如此將觸覺與視覺相結合進行藝術展示的方式,不僅增加了不少觀者與作品交互上的體驗,同時也更方便將作品想要傳遞給觀者的信息呈現出來,更好的連接作者與觀者的情感交互。
通過這次的創作與探究,讓筆者更深刻地體會到藝術設計源于生活。藝術創作的過程其實也是深刻解讀生活的過程,通過不斷地剖析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將其提煉濃縮,運用觸覺與視覺語言將其表達出來,把這來源于生活又積極推動生活的情感內涵傳遞給更多人,這大概就是藝術設計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