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東海,唐瑋琦,崔闊澍,唐祈林,嚴 林,程明軍*
(1.四川省草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四川 成都 610041;3.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1130;4.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草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四川 阿壩 624000)

草地畜牧業是川西北高寒地區的支柱產業,由于該地區海拔高,氣溫低,適合種植并獲得高產的飼草品種較少,牲畜缺草嚴重,目前已經形成了“人口增長-牲畜數量增加-草地過載-草地退化-生態失衡”的惡性趨勢。近年來,部分地區甚至出現沙漠化現象,嚴重威脅著高寒地區水資源涵養,進而產生生態危機。草牧業的發展不能以犧牲草原生態環境為代價,川西北高寒地區草牧業要持續綠色發展,與草原生態和諧共存,草業尤其是優質飼草料的持續穩定供給是重要的支撐和保障。
1.1 飼草產業發展現況 近十余年來川西北牧區通過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優良牧草種子基地建設、優良牧草種植示范推廣、牧草產區貯藏基地等項目,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生態平衡基本實現,牧草生產能力明顯增強,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但飼草生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1.2 草食牲畜發展現況 川西北地區農業基礎條件落后,地廣人稀,當地牧民在生產中主要依靠自由放牧,調制干草僅能緩解冬春飼草短缺,生產效率差。川西北地區傳統的草地利用方式,致使家畜全年處于“夏飽、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中,畜牧業發展嚴重受阻。
2.1 優良草畜品種缺乏 受自然條件制約,川西北牧區目前草畜品種缺乏,當地飼養的多為自繁牦牛、綿羊,品種資源長期缺乏選育規劃,生產性能均一性較差、生長速度慢、飼料報酬低。長期缺乏優良草畜品種,繁殖性能、生長性能、胴體性狀受遺傳水平限制,嚴重影響導致川西北牧區畜牧業生產水平。
2.2 飼草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比例低 飼草產業長期依賴天然草場,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低,生產效率差。急需引入現代化的生產技術,轉變種植觀念,促進傳統飼草產業向更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飼草產業轉型。
2.3 草原載畜壓力大 近年來牲畜數量成倍增加,導致天然草地超載過牧,造成草地退化,牧草品質下降,沙化和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展,濕地、沼澤的面積大量縮小,森林面積銳減,水土流失嚴重。據統計,2020 年川西北地區牲畜超載率為9%左右,較往年有所下降,但仍未達到草畜平衡,對天然草地重利用、輕建設和對草地的掠奪式利用,對草原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壓力,造成草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
2.4 種草養畜不夠重視 長期以來,川西北地區農牧民依靠天然草場自然放牧,對飼草種植認識不足,但天然草場草層低矮稀疏、草產量低,因超載過牧等原因,天然草地退化嚴重,進一步限制食草牲畜繁殖生長。
2.5 草畜產品品牌建設滯后 川西北地處高寒、邊遠、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畜牧產業體系尚不健全,技術人才嚴重不足,配套生產、市場、銷售、服務體系薄弱,導致草畜產品生產加工水平和效率偏低。現有草畜產品加工企業、生產合作社以及經營大戶的生產規模普遍較小,品牌觀念認識不足,產品單一,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優勢企業和知名品牌。
青貯玉米產量高、適應性強,玉米籽實、莖葉粗蛋白含量高、纖維少,礦物營養豐富,素有飼料之王的美譽。作為一種優質飼草,青貯玉米也是牧區飼料供給的重要來源和冬春飼料的重要保障,對保障川西北地區畜牧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1 自然條件優勢 在川西北地區發展飼草人工種植可增加飼草供應量。青貯玉米作為營養豐富的多汁青飼料,收獲后進行合理青貯,具有保存時間長、營養物質全面、適口性好等不可替代的優勢,在緩解草畜矛盾、保障川西北高寒牧區青綠飼料供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川西北地區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適合種植青貯玉米,其產品品質高,且適合高密度種植,一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產鮮重、干重較高。
3.2 經濟優勢 川西北高寒地區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就是草牧業,青貯玉米產量高、生產周期短、投入也比普通玉米少,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推廣種植高產優質青貯玉米,是促進該地區草牧業轉型升級最切合實際的抓手。相比該地區傳統飼草,種植青貯玉米等高大型青貯飼用作物可直接提高土地使用率30%以上。
3.3 社會優勢 發展青貯玉米產業可以緩解川西北牧區普遍制約畜牧業發展的飼草短缺問題。在川西北地區推廣青貯玉米種植,能夠帶動農牧民種草養畜,促進勞動力就業,增加農牧民收入,調整川西北地區農業結構,促進集約化生產,推動節糧型畜牧業發展。
3.4 生態優勢 通過推動川西北地區種植利用青貯玉米,能夠有效滿足牲畜對于優質飼草料的需求,減少牲畜過度放牧,從而減輕草原載畜壓力,部分已退化草原可得以恢復。青貯玉米產業發展也能夠促進川西北高寒地區牲畜的集約化生產,牲畜產生的糞便通過沼氣池或堆糞池集中處理,糞便還田,可提高土地有機質含量,減少化肥的施用,牲畜糞便集中處理美化草原環境。
3.5 政策優勢 為推動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優化種植業結構調整,國家對草牧業的發展重視程度逐年提高。對飼料飼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我國種植業逐漸由“糧食-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向“糧食-飼料-經濟作物”的三元結構轉變。2021年財政部和農業農村部發布重點強農惠農政策,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繼續加大支農投入,從農機購置補貼、畜牧良種推廣、實施糧改飼、實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質行動等方面入手,強化項目統籌整合,推進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順利實施。
4.1 發展現況 2017年四川省草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從遼寧、內蒙、新疆、云南等地區引進耐寒、生長期相對較短的青貯玉米品種26個,于爐霍縣成功篩選出適合川西北地區的青貯玉米品種。近年來,川西北地區青貯玉米的種植面積逐年加大,目前已經累計種植30萬畝以上,為滿足該地區草食牲畜對于優質飼草的需求和草牧業轉型升級,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4.2 制約因素
4.2.1 土地 川西北地區生態條件脆弱,土層較薄,部分地區沙化嚴重。故在川南西北種植青貯玉米需選擇合適地塊,并配套基肥、追肥技術,前期投入較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青貯玉米產業在川西北地區的發展。
4.2.2 極端氣候和有效積溫 川西北地區海拔差異懸殊,北部高原與南部河谷海拔差異3 000 m以上,平均海拔3 500 m,無明顯春秋季,年平均氣溫1.1℃,極端最高氣溫25.6℃,極端最低氣溫-36.7 ℃,年均降雨量753 mm,相對濕度71%,晝夜溫差大,典型氣候特征為寒冷潮濕。青貯玉米成熟度5成以上所需積溫≥2 260.0 ℃,川西北≥10 ℃的有效積溫為2 224 ℃,較低的有效積溫限制了青貯玉米生長發育,難以保證成熟度。且有效積溫低可能出現冰雹、強降雨、大風、霜降等極端氣溫,容易造成青貯玉米的減產甚至大面積死亡。
4.2.3 機械化水平低 四川大部分青貯飼料收獲機械是使用舊機械改造,性能不穩定且故障多,使用過程中時常需要維修。川西北地區青貯玉米機械缺乏,現有設備性能不穩定,整體機械化水平低,導致青貯玉米生產難以實現規模化。
4.2.4 技術水平落后 玉米青貯制作過程的每個環節也可能影響到青貯產品品質。川西北地處高寒、邊遠、貧困地區,種植青貯玉米起步較晚,當地農牧民對青貯玉米的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和貯藏加工技術掌握不夠,技術人員對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專用青貯玉米品種選育和開發利用不夠重視,導致青貯玉米的優勢和潛力開發利用不足。
4.2.5 適生性品種少 在川西北高海拔地區種植飼用型玉米的相關研究較少,青貯玉米品種遺傳基礎日益狹窄、生產面積與產量增益下降、育種目標與市場需求脫節。由于川西北有效積溫低,種植玉米需要覆膜而且需要生育期較短的品種,目前適合川西北地區生長、抗寒性好、生育期短的品種較少,制約川西北地區青貯玉米產業進一步發展,需要進一步引種篩選新的青貯玉米品種。
4.2.6 認識程度不夠 川西北農牧民對種植青貯玉米的意義認識不足,傳統的自然放牧習慣一時難以扭轉,對種草養畜的新型生產模式接受程度低。同時青貯意愿也受到文化程度、收入來源、種植面積、預計收益、環保意識、優惠政策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缺少青貯玉米種植激勵機制,農牧民對于青貯玉米產業缺乏重視,認識程度不夠。
5.1 合理確定種植區域 川西北地區海拔差異懸殊,不同區域不可一概而論,需根據青貯玉米的生長發育要求和川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地劃分青貯玉米適宜種植區域。綜合考慮該區域的自然、經濟條件,確定青貯玉米主要分布范圍。通過在該區域對不同品種青貯玉米的試驗試點,能夠對該品種在該地區的適應性做準確評價,管理種植區域,保證青貯玉米適宜種植區域的準確界定。
5.2 引進篩選優良品種 篩選引進適合川西北自然條件且產量高、品質優的青貯玉米品種,能夠作為優質飼料滿足當地畜牧業缺草季節草食牲畜對飼草料的需求。加快優質青貯玉米產業建設,促進優質專用青貯玉米種植利用和草食牲畜的可持續發展。程明軍等通過對25 個飼用型玉米品種在四川高原藏區進行適種,明確了適宜的播種方式及玉米品種,為篩選川西北地區適宜青貯玉米品種提供了有力的參考價值。
5.3 加強機械化進程 通過項目支持、資金扶持、引進企業等方式多措并舉,提高川西北地區青貯玉米機械化進程,加快適用于該地區的大型、高效、大功率青貯玉米農用機械的開發與應用,使青貯玉米機械更符合川西北地理環境和農藝的要求,引導向集約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
5.4 研發高產高效配套種植技術 在青貯玉米栽培過程中需重視選地與基肥,選擇適宜的青貯玉米品種,確定適宜的種植密度、留茬高度與粉碎長度,增施氮肥并適時收獲。在川西北地區開展青貯玉米栽培試驗,研發科學合理的青貯玉米配套種植技術,能夠保障青貯玉米生物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促進川西北青貯玉米規模化、標準化種植。
5.5 推廣沼液浸種和沼渣追肥技術 通過厭氧消化產沼氣技術處理高寒牧區牦牛糞便,能夠有利于提高牦牛糞便資源化利用率,具有環保、經濟、節能和生態等諸多益處。同時沼液浸種和沼渣追肥技術已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合理使用有利于提高青貯玉米生產效率。
5.6 加強技術培訓和宣傳力度 在川西北地區加大青貯玉米新品種及配套種植利用技術培訓,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切實提高當地農牧民、種養大戶、技術人員對青貯玉米的認識和種草養畜技術水平,掌握合理的青貯玉米配套栽培技術,規范全株青貯玉米生產加工各個環節,從而實現農民增收。
5.7 加強項目扶持力度 現階段川西北地區青貯玉米產業發展仍面臨較多問題,政府對川西北青貯玉米產業的扶持力度仍需加強。青貯玉米產業發展一方面需要大范圍的技術推廣,增加農牧民對新品種和生產模式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也需要研發新型技術,保障高產優質品種的生產潛力充分發揮。推動青貯玉米產業在川西北地區的落地實施,建立相關試驗示范點,帶動當地農牧民積極種植青貯玉米,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5.8 加強加工飼喂技術研發 良好的青貯玉米加工技術可以使青貯玉米不易損壞,長期保持青鮮狀態,從根本上解決川西北地區冬春季節飼草供應不足和飼草質量不高的問題,滿足草食家畜的補飼需求,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促進養殖業集約規模化經營,促進畜牧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