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余志強,王海明
(宜城市劉猴鎮人民政府,湖北宜城 441400)
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初便高度承襲古代治理傳統和治理智慧,不斷探索將馬克思主義文明觀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鄉風文明建設之路[1]。在國家改革開放40 年帶來社會長足變革的影響下,中國農村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也在不斷從內容到形式的演變,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更具重大意義,對其建設目標相應地提出了更高要求。
鄉風文明建設對鄉村全面振興有積極助推作用[2]。一是鄉風文明建設為鄉村經濟發展增添內生動力,鄉風文明建設好,利于提高村民思想素質,培養勤勞努力的品質,砥礪向美好生活奮斗的決心。二是鄉風文明的發展能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水平,人居環境建設好,強有力提升村容村貌。三是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村民道德規范、法制意識增強,助力早日建成“善治村”,切實有效提高鄉村治理能力。鄉風文明建設至少能從村民素質、經濟發展、人居環境、鄉村治理等方面為全面鄉村振興注入潤滑劑、膨化劑。
鄉風文明是農民在道德規范、素質修養、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所呈現出的一種文明、積極、健康的精神風貌[3]。鄉風文明的核心要義或本質就是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內容涉及文化、法制、風俗、社會治安等多個方面。全面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風文明建設將有更高的要求,是在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過程中具有發展階段性、兼進性的鄉風文明建設,是立足于更高經濟水平、更高村級文化硬件設施、更高規格文化陣地建設基礎上的高水平鄉風文明建設。
湖北省襄陽市宜城市L 鎮地處宜城市西南邊陲,屬丘陵地區,自然生態優美,“霧靄絕壁環山叢,靈山秀水托梯云。古洞飛瀑遙相吟,晚鐘古剎畫中靈”是該地景色的真實寫照。該地民風淳樸,優秀傳統文化及古跡保存完好。2018 年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鄉風文明建設的工作部署,持續特色推進文明鄉風建設。
自2018 年以來,L 鎮黨委政府切實將鄉風文明建設擺在治理基層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在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活動開展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績。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啟動,美麗鄉村建設“補短板、強弱項”建設過程中,鄉風文明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提檔升級;制定“活動年事表”,督促各村舉辦文藝、文化活動成了規定動作;開展鎮級文明鄉風系列評比活動,努力實現鄉村文化振興。
L 鎮先后在不同批次的美麗鄉村建設推進過程中,有所側重、因村致宜地進行文化活動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八個一”即“一村一標、一路一名、一村一景、一戶一牌”以及文化墻、健身小廣場建設等增添鄉村文化新氣象;在土地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將H 村騰退后無償捐贈的農房保護起來,改建為民俗博物館,供村民及游客參觀;溯源革命歷史遺跡,復建紅軍街、紅軍井、紅軍營房等紅色建筑,賡續傳遞紅色血脈,復述賀龍將軍與段德昌師長會師紅色故事。鎮域局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明顯提升。
近年,L 鎮在在鄉村文化活動舉辦、活動載體搭建上下了不少功夫,鎮級大型歌舞、文藝鄉村文化活動每年平均舉辦2~3 次,但是村級活動舉行頻次較低、形式單一,未形成執行有效的文化活動督導辦法。村級文化載體如“新時代文明時間站”“紅白理事會”的效能較為軟弱。村級鄉風文明建設板塊缺乏行之有效、有力的制度引導,文明鄉風屬精神文明范疇,是地區歷史人文滋養形成的,重在培育和引導,但是基于建設文明鄉風的目的導向,相應的制度規范引導極其重要。
從L 鎮域全局看,全鎮呈現鄉風文明建設各村發展不平衡、整體建設成果不充分的情況。在美麗鄉村“補短板強弱項”建設階段性推進過程中,建設示范村及其環線村莊的文化基礎設施提檔升級較為顯著,文娛設施、文化宣傳較其他村莊有顯著區別,尤其是部分村莊充分利用小廣場等聚集性活動場地開展系列文化民俗活動頻次增高,豐富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整體而言,鎮域局部鄉風文明建設基礎設施和文化活動發展有明顯進步,但是整體建設成果不充分,呈現一點紅、一線紅、難以一團紅的現狀。
要建設農民的美好生活,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將農民組織起來。以農民為主體,讓農民自己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前提與條件[4]。鄉村振興前期工作的實質是國家出錢為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國家資源轉移到農村進行建設效益的最重要之處在于要與農民組織能力提升結合起來,即逐漸培育農民群眾自我造血能力,在國家資源下鄉環境下,增強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長期以來,圍繞鄉村進行的各項建設向來是強調以群眾為核心,但從組織和引導效果方面看效果不太理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隨著改革開放紅利的深度釋放,國家加快建設,農民快速適應非農業的各種崗位的技術要求,如農民工等,農民的生產經營方式和生活交往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對于基層組織的依賴性顯著降低,導致向心力不足;二是近年在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沖擊下,鄉村部分農民像是看透了一切,自我道德要求不高,鄉風逐漸失序;三是部分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不力,在群眾中公信力、組織力、號召力逐漸下降。
2019 年中央農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該文件對文明鄉風建設工作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安排,強調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推動部門協同聯動,爭取通過3 至5 年的努力,全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在該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廣大農村地區如火如荼開始進行鄉風文明建設,但目前來看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制度還不夠細致、完善。存在執行過程中力度不強,執行效力低下的情況。缺乏執行依據,力度不強是鄉村文明建設最大的攔路虎,難以調動群眾參與,鄉村文明建設就沒有意義。
鄉村文化建設、百姓精神文明建設,都需要有載體,需要實物載體、形式載體。目前鄉村文明建設缺乏高效載體。一是缺乏系列基礎文化設施,鄉村美環境佳是鄉風文明的外在形式,部分鄉村環境較差,基礎設施短板明顯,尤其是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小廣場等設施缺失,削弱了鄉風文明建設的基礎底蘊。二是活動形式固化、活動陣地較少。從各鄉鎮文藝節目來看,多為老一套舞蹈、唱歌類,形式單調,缺乏創新性。鄉風文明核心要義不在于形式,但是鄉村文化建設的創新性、有效性需要活動形式的多樣性體現。
考評從來都是推動工作的最有效手段,尤其是文化建設工作,由于標準不同導致難以量化考評,進而影響鄉風文明工作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包括基礎設施和百姓精神文明、村風村貌建設等,涵蓋內容較多,考評較為復雜,故當前少有切實有效的針對該項工作的考評手段或方案,缺少有效監督,鄉風文明工作的既定目標、推動程序就顯得蒼白無力。
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家庭為最基本單元。人民日報關于最好的家風的表述:大事商量,小事原諒,不爭高低,不翻舊賬,家,不是戰場,不需要搖旗吶喊,論誰勝敗;家,不是棋盤,不需要小心翼翼、處處提防。優良家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人民的集體意識,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鄉村振興需要每一個農村群眾的共同參與,融洽舒適、怡然自得的鄉村社會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客觀環境保證[5]。融合良好家風傳承建設,發揮良好家風輻射效應,能夠有效助推文明鄉風形成。
4.1.1 充分挖掘傳統優良家風資源,探索優良家風的培育路徑 積極響應習總書記“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號召,做實良好家風建設。一是多手段挖掘優良家風資源,從家庭品格、鄰里相處、后代教育等方面,以群眾反映、入戶調查、家庭評比等手段來挖掘優良家風。二是積極探索優良家風培育路徑,以馬克思主義揚棄觀為指導,既要繼承傳統優良家風的積極內容,又要克服傳統家風中的消極因素,努力探索新時代優良家風培育路徑。
4.1.2 創新傳承家風方式方法,以良好家風輻射效應助推鄉風文明建設 一是用現代話語體系闡述傳統優良家風的文化精髓,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進行家風價值意義宣揚,讓優良家風價值觀念深入人心;二是創新傳統優良家風傳播媒介,實現傳播形式多樣化,革新點對點、點對線的局部家風傳播形式,利用現代技術設備,搭配短視頻平臺,擴大優良家風輻射效應,形成家風影響點對面傳播格局。三是充分發揮、利用好優良家風的輻射效應產生的有利氛圍,大力推動鄉風文明建設。
鄉村振興大背景對集體鄉風文明建設有很大助推作用,也提出了更高標準。除了延續原有的優秀的文明鄉風之外,還要結合新時代、新背景的要求,努力構建可以提高人們法律和道德素養的鄉風文明,增強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充分發揮連接鄉村和城市文化的作用[6]。新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對硬件和軟件都有了高標準,接下來主要從建設制度引領和執行保障、統籌新建開發和舊居保護、文化陣地建設和活動舉行三方面探索集體鄉風文明建設主體路徑。
4.2.1 規范執行村規民約要求,健全民主決策程序,完善鄉風文明制度保障 制定共商、協商制度,健全村級事務民主決策程序,完善鄉風文明建設制度保障。一是多形式做好民主協商主題宣傳活動,烘托民主協商氛圍,深入貫徹共商、共治、共享思想;二是完善協商、共治制度建設,倡導群眾廣開言路,引導民眾積極為集體建言獻策,重大事項決策邀請村民代表共同商議,增強群眾參與感、獲得感。對已成決議之定案,一律上村務公開欄,設立復議時限,為村級事務民主決策提供有效監督渠道,健全民主決策程序,完善鄉風文明建設制度保障。
與時俱進完善村規民約,完善村規民約執行保障。針對過去部分村規民約同質化較為嚴重、執行度不高的情況,必須堅持與時俱進更新制定村規民約。一是要結合鄉村實際,基于現實情況制定符合時宜、契合實際接地氣的村規民約;二是健全村規民約更新保障。年度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對村規民約進行修訂,廣泛聽取村民代表對村規民約更新意見;三是提高執行強制力,強化村規民約執行保障。村規民約的執行要圍繞其制定宗旨展開,遵循共同商議、共同決定、共同監督的流程,全民督導執行過程,形成村民督導統一戰線,強有力保障村規民約的執行。
4.2.2 保護和開發并重,推進鄉村文化設施建設,保護歷史特色提升村容村貌 注重特色舊居保護,開發系列鄉村古跡。一是對現有鄉村文化設施進行再宣傳、建設,錨定其鄉村文化傳承載體的功能定位,進行功能升級和轉化;二是建立鄉鎮傳統自然村落保護名錄,深度挖掘富有年代感的鄉村舊居,納入保護名錄,進行政策性保護、經營性觀光。同時,再度收集相關涉農老物件,充實文化博物館,進行集中展示,留住鄉愁記憶。
持續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提升新時代村容村貌。一是牢牢把握新時代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核心要義,以鄉村特色文化為主題,統籌鎮域內鄉村高標準完成“一村一標、一戶一牌、一組一景、一路一名”建設。二是牢牢堅持“拆暢通、碼整齊、掃干凈、保常態”的目標建立常態化保持的鎮、村兩級監督管理機制,監督管理年度評估結果與鎮域撥付鄉村相關費用掛鉤,有效監督鄉村環境治理,提升新時代村容村貌。
4.2.3 推動鄉風民俗文化陣地建設,多元化開展鄉風文明系列活動,煥發群眾精神風貌 聚力推動高質量文化陣地建設,為鄉村文化生活提供形式多樣活動載體。一是新時代文明實踐做實做細,強調村委牽頭組織,群眾廣泛參與,以人民為中心、鄉村文明正能量為主題打造文明實踐站,制定活動統分記錄制度,做好系列活動臺賬;二是完善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其鄉村綜合性活動載體功效。對照建設標準,進行硬件設備提檔升級,為群眾活動提供場所。
基于文化主題陣地建設,多形式開展鄉村文化活動。一是堅持鄉村文明活動導向,加強活動全過程的文化宣傳,保障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先進性;二是改革最美公婆、最美媳婦評選、志愿者在行動等活動形式,充分考慮群眾的主體地位,緊緊圍繞群眾、為了群眾來主導舉行符合時代特征、契合大眾興趣、充滿社會正能量的多樣活動;三是加強活動經費補貼、宣傳部署,保障鄉村活動提質增效。利用多種手段進行宣傳,擴大活動影響力,有效實現活動目的,進一步提升鄉村文化氛圍。較大型村級文化活動,適當撥付相關設備租賃、人員場地等費用,保障活動高質量進行。
4.2.4 量化考評機制的建立 建立鄉風文明建設量化考評體系。以持續提升居民群眾文明程度和文明素養為目的、督導考評為主要手段,建立量化考評體系。一是按照制度執行、基礎設施建設、活動舉行等板塊進行評價指標細化。二是確定各項指標滿分標準,各項指標進行百分制打分,給出評定分級等次。三是全鎮綜合評比,劃定整改負責人。考評體系的結果與鄉村文化事業經費掛鉤,以促進鄉風文明事業提質增效。
基于對鄉風文明建設路徑的思考、探索,搭建系統的鄉風文明建設體系,保障鄉風文明建設穩固推進。該體系的搭建,核心要義在于把握好家庭單元與集體鄉風建設之間促進和反調節的關系,遵循“家庭單元為基,制度引領,硬軟件兼進”的布局(圖1)。以相關制度保障為引領,以家庭為基礎建設單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特色舊居保護等硬件提升,高質量推進文化陣地和系列活動建設,量化考評機制作最后保障,提升鄉風文明建設水平。

圖1 鄉風文明建設體系
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黨中央對鄉風文明建設從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4 個方面提出要求[7],充分強調了群眾參與下的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須深刻認識到農民是實施農村振興戰略的主體,其綜合素質水平直接影響著農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8]。鄉風文明建設需要融合當地民風民俗,適應經濟現狀,在一定體系規劃中、在堅強制度引領下、在有效考核監督下逐步推進,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