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晉察冀軍區成立,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他率3000人的武裝,在晉察冀三省邊界創建了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并立即著手擴大人民武裝力量。
1939年5月,聶榮臻發布通令,嘉勉平山團作戰英勇,屢立戰功,是“捍衛民族、捍衛邊區和捍衛家鄉的優秀的平山子弟兵”。這是“子弟兵”一詞首次用于稱呼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
1939年底,晉察冀軍區冬季反“掃蕩”斗爭取得勝利,社會各界發來祝賀函電。聶榮臻在《抗敵報》上復信指出,晉察冀成為敵后抗戰的堅固長城,是“全邊區父老和子弟兵的血肉所創造出來的”。晉察冀軍區創辦的《抗敵三日刊》也改名為《子弟兵》。這樣,“子弟兵”這個稱呼就把部隊擔負的任務和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了。
(眾舟摘自《國家人文歷史》2021年第18期,黃金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