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 蘇琦霞 魏琳 錢丹 果磊
摘要: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各行各業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尤其是學術期刊出版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推動數字化變革。文章首先分析了出版業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后學術期刊在人工智能時代面臨的困境,并提出數字化出版概念,然后從變傳統理念、創新學術期刊業與人工智能融合的思維、構建學術期刊業網絡智能化平臺等方面提出學術期刊出版的變革措施,以實現學術期刊出版業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學術期刊;人工智能時代;出版;數字化
中圖法分類號:TP18
文獻標識碼: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 publishing in era of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AN Xue, SU Qixia, WEI Iin , QIAN Dan, GUO Ie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ese Journal of Endocrine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Chongqing Medical Uniy, Chongqing 400016 . China)
Abstract:ln the context of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development of all walks of life is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academicjournal publishing can promot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dilemma faced by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fter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s affected by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digital publishing , and then changes the traditionalconcept, innovates the thinking of integrating the academic journal industry and artificialintelligence, and builds an academic journal industry network. Intelligent platforms, etc. put forwardreform measures for academic journal publishing to realiz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journal publishing industry.
Key words : academic journal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ra , publishing, digitization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新一輪技術革命拉開帷幕。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人們可以減少高風險、重復性、枯燥乏味的工作,從傳統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為決策提供有效幫助,從而順利解決相關問題。但是,在人工智能時代到來的同時,傳統期刊業也面臨產能過剩、供需不平衡等諸多問題,如何擺脫這一現狀,是傳統學術期刊發展轉型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前,國外期刊吸引了一部分國內優秀稿源,增加了我國科研學者查找高質量期刊的難度,同時我國各大期刊也受到外刊的沖擊。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學術期刊業逐漸應用大數據、超級計算機以及“互聯網”等技術,對其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1]。同時,學術期刊業通過自主智能系統、大數據技術等加強知識的灌輸和學習,可以使人們對學術知識的需求得到滿足,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探討學術期刊出版的變革和發展尤為重要。
1 出版業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
1.1 人工智能對內容的影響
從內容生產層面來看,人工智能可以對作者研究用戶和分析資料提供幫助,有助于作者順利進行創作;從內容傳播層面來看,人工智能通過分析海量的數據,可以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的解決和推薦方案:從內容消費層面來看,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多種先進技術,如人工智能體驗、語音閱讀以及全息投影等,提高讀者的閱讀體驗。例如,在2016年日本舉辦的“星新一文學獎”中,有人利用4篇人工智能創作的小說參加比賽并通過初審,但在實際上,作者只是對故事框架和主要任務進行了設定,并沒有創作相關內容。同時,從新聞傳播領域層面來看,消息寫作可被機器人代替,其原因與新聞消息體裁的自身特點有關。此外,機器人寫作能夠24小時待命,一旦出現突發事件,其能夠在第一時間對數據進行收集,然后經過算法處理后生成稿件并且及時向用戶傳遞,從而充分發揮新聞的時效性作用。
1.2人工智能對學術期刊質量的影響
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與傳統的紙質印刷模式相比,在作者寫作、投稿、專家審稿、編輯加工和出版發行等流程巾,不管是編校質量還是出版效率都明顯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為數據庫的建立奠定了基礎[2]。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有助于讀者快速在海量的學術信息中獲取相關內容,學術期刊應用的網絡出版和數據庫屬于“大數據+互聯網搜索”范疇。
在學術信息數字化的發展初期,若數據量較小,則能滿足專業用戶的需求,但是隨著數據量不斷增加,交叉學科也越來越多,從而細分了學科專業,僅基于海量數據的檢索就存在錯誤結果增加、檢索結果過多等問題,檢測軟件不能識別文中的公式、圖表等,該結果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例如,將數學類論文在“中國知網”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中進行測試,大多數稿件的測試結果為“文字復制比過高”,這是因為檢測系統將數學公式識別為“重復文字”,實際上文字在數學類論文中的占比較低。由于數學公式表達嚴謹,通過應用人工智能程序就能證明和推導公式,從而對數學類論文中是否存在剽竊和錯誤內容進行準確識別。同時,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識別圖片和文字,可以初步判斷相關文章的學術價值,能夠減少學術不端行為,從而提高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和質量。
1.3人工智能對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流程的影響
研究發現,若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用于傳統綜合性學術期刊編輯出版工作流程中,一方面能夠將投稿內容、關鍵詞、摘要以及題目等信息作為基本依據,門動進行審核和鑒定,剔除內容定位不合適的稿件。另一方面可以將個性化組織和邏輯化排序作為基本依據,將稿件自動選擇并發送給適合的專家,并且為編輯人員加工校對提供幫助等[3]。
從投稿層面來看,對于作者而言,首先需要在眾多的學術期刊中選擇符合自己論文水平和科研方向的刊物,其耗費的時間較多,若投稿的期刊不符合自己的論文研究需求,或者由于欄目設置、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影響,則會導致稿件多次被拒,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從而錯過公開學術信息的最佳時機。
對于學術期刊編輯部而言,利用互聯網平臺雖然能夠收到大量的投稿,但是稿件不符合本刊特色欄目或者發文方向,即使采用數據庫進行自動對比,也僅儀是對來稿的文字重復率、摘要、關鍵詞以及標題等進行簡單檢測,還是會出現誤報的情況,需要編輯人員逐條進行分析和審核,對是否加入稿件庫進行判斷,從而導致編輯人員在碎片化信息的整合和篩選上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通過應用人工智能的搜索引擎,能夠將作者的要求和上傳稿件的內容作為基本依據,對數據庫中已有的學術信息,如引用情況、刊物影響力、作者所在機構、研究趨勢以及相關論文的研究熱點等進行邏輯判斷和智能分析,將符合要求的刊物推薦給作者,讓作者決定最終的投稿期刊,甚至還能將期刊的格式和投稿要求作為基本依據,自動對所投稿件進行引用文獻、格式排版等處理,對投稿流程進行簡化,從而節省作者的投稿時問。同時,學術期刊編輯人員在篩選投稿時,應用人工智能稿件處理平臺,能夠在現有的學術信息數據庫中進行初步的智能分析,一方面能夠對文字復制比進行判斷,另一方面還能智能分析和判斷關鍵信息,如引用文獻是否合理、論文內容與已有成果是否類似、公式證明和推導是否正確、實驗數據是否符合邏輯、圖表是否規范以及論文研究內容是否新穎等,可以為編輯人員初審稿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從而切斷學術不端行為的源頭。
2 人工智能時代學術期刊面臨的困境
2.1 辦刊模式封閉落后
目前,我國多數學術期刊在出版模式方面還停留在上一個時代,即刊物“小而全”,且有雷同現象。我國學術期刊往往由各類學會、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等主辦,整體上存在嚴重的條塊分割現象,辦刊理念比較落后,甚至還有一些主辦方故步自封,沒有與人工智能時代的特征相結合,末對出版模式進行創新,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學術期刊的出版。
2.2 辦刊經費短缺
因為學術期刊的專業性較強、受眾較少,所以其發行量和銷售收入不佳。由于學術期刊的發行量不大,對廣告商投資的吸引力較小,不能帶來大量的廣告收入。所以,大多數學術期刊財務赤字,其辦刊經費多以期刊主辦或主管單位補貼為主。此外,對于學術期刊出版,相關部門提供的經費不多,使我國學術期刊的辦刊呈現出經費短缺的情況,從而對其出版產生直接影響。
2.3 人工智能導致的版權和收益問題
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資源,導致學術期刊的收益降低和出現版權問題。雖然人工智能具有傳播效率高、受眾多的特征,但是刈+于學術期刊來說,則會增加盜版風險,并且追責難度較大。同時,在網絡版權保護方面,我國還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這也是導致盜版泛濫的一個主要因素。
3 數字化出版技術的應用
通常情況下,數字化出版主要指的是信息提供者將他人或者自己創作的內容,經過數字化和編輯制作,登載在互聯網上,可供多人同時下載或者在線閱讀的一種傳播行為。一直以來,技術進步都影響著出版業的發展,其中數字化出版的興起也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而數字化出版作為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一個產物,對出版的每一個環節產生著深刻影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數字化出版首次納入國家的五年發展規劃,數字創業行業是我國“十三五”時期重點培育的一個戰略性產業,尤其是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數字化出版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在數字化出版中,計算機標記語言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技術,其可以快速識別XML文件的相關數據,大幅度減低了轉換格式的成本。同時,利用數字化編輯流程,能夠簡化組稿、準確定位選題,可以縮短編輯人員在選題上花費的時間,并且編輯人員能夠與作者隨時進行溝通,從而降低成本。此外,數字化出版主要應用的是云計算技術,目前我國的云計算產業處于發展階段,相關部門要結合云計算技術的創新點,促進數字化出版與云計算技術優化融合,推進數字化出版業的整體發展。
4 人工智能時代學術期刊出版的有效路徑
4.1 轉變傳統理念
學術期刊業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其出版形態比較獨特,為了使其出版形態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應該將大數據、人工智能化以及數字化作為推動力,使傳統學術期刊出版形態得到改善[4]。對于辦刊人員而言,要不斷開拓視野,具備新時代的發展思想,提高智能出版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符合人工智能化時代提出的各項要求,提出人工智能化的運營和創新模式,從而提高智能出版創造力[5]。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出刊者要增強面對智能化時代的信心,積極應對人工智能化期刊的轉型,學術期刊通過深入報道文章內容后,可以提高其學術價值[6]。所以,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學術期刊在利用新媒體傳播知識時,應該及時轉變態度,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對出版路徑進行創新,從而體現出多元化、專業化的特點。
4.2 創新學術期刊業與人工智能融合的思維
在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中,人工智能作為一個比較重要的工具,不僅對傳統行業的轉型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還改變了文化、經濟等領域,為新聞出版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7]。近年來,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新聞出版業,為其轉型和創新提供支持,推動了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并且新聞出版業密切融合新型媒體,不僅提高了多終端、多平臺的采編能力,也創造出了與時代發展趨勢相符的新業態。比如,新華社推出的“快筆小新”,能夠獨立收集資料和寫作文稿,對新聞出版業的工作模式和思維方式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轉變,也促進了我國新聞出版業的長遠發展。但還有很多學術期刊的智能化水平較低,這些傳統媒體行業想要實現全流程向智能化的轉型具有較大難度。所以,學術期刊業應該轉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對于人丁智能帶來的挑戰保持積極、平和的心態,積極創新思維模式和轉變觀念,加快與人工智能的融合速度,在學術期刊業中全面應用人工智能,從而有效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其中,保障人工智能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應重點研究人工智能的社會、倫理及法律問題,從而提高人工智能編寫文章的法律效應[8]。
4.3 構建學術期刊業網絡智能化平臺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十三五”時代發展規劃》提出,相關部門要對新聞出版行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建設3-5個國家學術出版基地,搭建國家學術出版網絡平臺。對于學術出版業而言,相關部門還應完善評價機制,實施獎勵計劃,從而提高學術出版質量。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學術期刊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時,要堅持一體化發展和深度融合的原則,幫助傳統學術期刊業走出困境,即轉變落后的思想,促進學術期刊業從傳統媒體轉變為新媒體融合,構建學術期刊網絡智能化平臺,實現讀者、作者和期刊之間的有效交流。同時,智能化網絡平臺應該包括以下內容:(l)確保上傳學術期刊的公開性和真實性;(2)確保學術期刊信息的全面性,如期刊應擁有專家團隊、特色欄日、研究方向以及辦刊宗旨等;(3)健全人工智能技術,如自主學習、人臉識別以及語音輸入等技術;(4)構建讀者互相交流的平臺,如通過微博、微信或者QQ等平臺與讀者進行交流,有助于讀者和編輯進行溝通,從而充分體現自媒體的優勢和特色;(5)構建人工智能客服交互系統,并確保讀者可以通過該系統進行互動交流[9]。
4.4 增強編輯人員的智能化意識
通常情況下,學術期刊的整體質量與編輯工作密不可分。所以,學術期刊內容要具備較深的含義和指導性,這與編輯人員的知識掌握能力和眼界有關。編輯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要確保文章的質量和深度,以此體現出學術期刊的內涵和價值。學術期刊行業要將網絡特征作為基本依據,在組織編輯活動時,充分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互相整合平臺、產業以及內容,提高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程序的智能化水準,從而確保編輯工作的高效性[IO]。在欄目設置或選題策劃方面,為確保稿件質量,應該對稿件進行適當修改,避免出現學術不端行為,并且應該積極推進編輯流程的智能化,增強學術期刊編輯的創新性,從而提高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的自動化水平。總之,學術期刊編輯人員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主動涉獵智能化知識,強化智能化意識。
5 結束語
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的趨勢不可逆。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學術期刊出版面臨著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相關人員應該積極轉變思想,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構建人工智能平臺,并且選擇符合自身發展的相關策略,從而促進學術期刊業數字化出版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許龍,劉淵,人工智能時代助推圖書編輯工匠精神提升的師徒制項目探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21(1):150-153.
[2]邵林.后疫情時代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教育出版[J].傳媒觀察,2020(10):94-99.
[3]鄭翠云.人工智能時代出版業新態勢的審思[J].出版參考,2020(10):31-33.
[4]趙鑫瑩,任曉敏.人工智能時代編輯出版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傳播與版權,2020(6):62-64.
[5]陳進才,人工智能時代出版流程再造的機遇與挑戰[J].現代出版,2020(2):89-91.
[6]高一帆,王霞.人工智能時代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轉變與創新[J].科技傳播,2019,11( 19):1-3.
[7]李曉鴆.淺析5G時代數字出版的展望——以人工智能與教育出版融合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3):192-193.
[8]李華君,張智鵬.人工智能時代數字出版的用戶新體驗:場景感知、場景生產與入口把控[J].出版發行研究,2019(5):17-21.
[9]劉愛生.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變革——解讀《不懼機器人: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J].現代大學教育,2019( 1):46-52+112.
[10]丁誠,人工智能時代科技圖書出版機構轉型發展之道[J].科技傳播,2018,10(10):160-161.
作者簡介:
潘雪(1984-),碩士,責任編輯,研究方向:編輯出版、人工智能。
果磊(1968-),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期刊管理與策劃(通信作者)。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 202101395068);2020年重慶市高校期刊研究會“渝編.仁和基金”資助項目(COYB2020-2);2020年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科研項目(CQKJQKXH2020004);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管理科研基金項目(GLJJ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