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決議》中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沒有文化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他向大家提出了五點希望:“一是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二是堅守為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人民史詩;三是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四是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五是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中國是詩的國度。詩詞歷來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我國的一種文化名片,也是我們祖國和海外僑胞溝通的橋梁。習近平總書記還在上屆文代、作代會上提到“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共同鑄就了中國文藝歷史星河。”因此,文化自信,詩詞更應自信!中華詩詞優秀傳統,無論是從詩詞理論建樹上、還是創作成就上,都是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一棵仍在煥發勃勃生機的參天大樹。世上“四大文明古國”,而今唯獨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完好傳承下來。“對于文藝來講,思想和價值觀念是靈魂,一切表現形式都是表達一定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載體。”中華傳統優秀詩詞在“言志”“緣情”說的先導下,致力于“立象”(意象)、“創境”(意境)、“入神”(神韻),重在意象、意境的表現。攀登詩詞藝術的歷史高峰,閃耀在文藝歷史的星河中。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聲張民族大義,暢抒家國情懷,關注民生疾苦,贊美山川之美,彰顯天人合一。從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到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鮑照的“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身報明主,身死為國殤”(《代出自薊北行》),直到魯迅的“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嘲》),從詩詞中充分體現出氣壯山河的自信力。諸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上李邕》)、“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其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論詩》)、“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魯迅《無題》)、“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沁園春.雪》)、“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毛澤東《念奴嬌·昆侖》),此詞之境界與當今我們領袖提出的主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不是異曲同工么!凡此等等,皆舉不勝舉,讀之,誠令人蕩氣回腸,心潮澎湃。這與西方古典詩學理論迥然異趣。西方古典詩學理論,源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而這又是從盲詩人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等總結出來的關于史詩和悲劇的理論,即對現實世界重“模仿”和“再現”。直到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崛起,才開始動搖了它的地位。就在我們新詩百年向西方學習之時,西方的“意象派”,也在通過日本的俳句向我國古典詩詞學習意象表現手法的,并在西方盛極一時。不僅如此,中華詩詞優秀傳統,更以其獨一無二而又豐富多彩,臻于完美的詩、詞、曲表現形式和詩家語,以其獨具音樂美的聲韻調格律規格范式,和繪畫美的“詩中有畫”之美妙意境,令人百讀不厭、回味無窮。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要與時俱進,以新時代的新“四維”(即是: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來取代舊時代的舊“四維”(即:“禮義廉恥”)。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詩詞自信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在“不忘本來”的同時,還要虛心“吸收外來”(包括向新詩和民歌學習、向其他文藝學習、向外國優秀詩歌學習,等等),時刻不忘與時俱進,“面向未來”。當代中華詩詞要生存、要發展,就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舊;更要“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那就“只有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詩詞亦然——引者注)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要堅持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關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立志創作出在人民中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要在詩詞改革中加大“求正容變”的力度,盡可能多采納人民群眾中鮮活靈動的口語(涵括網絡新詞匯)入詩,盡量舍去陳詞濫調。新田園詩的興起,大大有力地促進了詩風的改進,值得提倡。還可以借鑒詞曲適當添加襯字的手法,讓語言鮮活起來。鑒于現代漢語發展趨勢:新語匯中多音詞、外來語不斷涌現,詩詞用韻宜乎相應地放寬,要適應它,才更能接地氣。就得依照魯迅所說的:押大致相近的韻(看來前后鼻韻也可屬其中了;還有“下三連”中的三仄聲,也可以放寬,不必苛求了),還有大量多音詞,也根據漢民族表達習慣、約定俗成、簡化濃縮為雙音節詞亦便于詩詞采用。當今詩詞界務須自覺提升詩詞創新創造能力。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爭取“創造出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
[注]文中引語皆出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次和此次文聯和作協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張其俊:教授、詩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共黨員。著有《詩詞創作與品賞百法》《詩藝縱橫》《詩趣百味》《詩藝管錐》《張其俊文選〈一〉·詩文創作選》《張其俊文選〈二〉·微觀詩藝學》《張其俊文選〈三〉·宏觀詩藝學》《張其俊文選〈四〉·詩美趣味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