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燁

摘要 公路路線設計中,設計人員必須始終以行車安全作為第一標準。文章通過分析公路路線設計中行車安全的影響因素,包含了平縱設計、交叉設計、速度設計、曲線半徑設計、視距設計、安保設計、景觀設計、超高設計。以某公路工程為例,從直線、平曲線、線性組合三個層面優化,設計出合理的線性指標,旨在保證設計結果符合經濟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關鍵詞 公路;路線設計;行車安全
中圖分類號 U4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2)07-0044-03
0 引言
科學合理的公路路線規劃能夠為人們安全出行夯實基礎,在公路路線設計環節中,設計人員必須結合現實情況,從地形選擇、曲線長度控制、變坡點等多個方面著手,優化路線設計方案,最大限度地保障車輛行駛安全,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減少風險隱患,確保車輛行駛順暢無阻。
1 公路路線設計中行車安全的影響因素
1.1 平縱設計
公路平縱設計的重點就在于公路的線形設計,尤其是針對個別平面半徑較小的陡坡區域設計來說,設計人員考慮因素不全面,設計方案不合理,容易發生交通安全事故。在平縱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還需要注意縱坡和公路平面線性的協調性,確保二者之間能夠形成較好的線性關系。線性組合效果不佳,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也會大大增加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1]。設計人員必須注意避免以下幾點:
(1)曲線的頂、底部插入小半徑曲線。
(2)將小半徑圓曲線的起訖點設在或接近豎曲線的頂部和底部。
(3)豎曲線頂、底部和反向平曲線的拐點重合。
(4)出現駝峰、暗凸、跳躍、斷背、折曲等使駕駛員視線中斷的線形。
(5)在長直線上設置陡坡或長度短、半徑小的豎曲線。
(6)急彎和陡坡的不利組合。
(7)小半徑的豎曲線和緩和曲線的重合。
注意平、縱線形相互對應,且平曲線宜比豎曲線長,以此提高駕駛員駕駛的安全性。通過優化平縱組合的幾何形,確保駕駛員的視野開闊、連續,達到降低交通事故發生概率的目的。
1.2 交叉設計
在公路路線設計中,一個難題便是交叉設計,常見于老路改擴建公路,原因是不同地區公路的延伸方向不一樣,會出現錯綜復雜的平面交叉口,是發生交通事故最多的地方。在交叉區域中,遇到車流量多、障礙物多,或是交叉合流的沖突點多,安全風險隱患也大大增加。必須充分考慮影響因素,采取有效的優化方案盡可能地降低車輛之間的互相干擾程度,減少障礙物的存在,保障各個車輛能夠平穩安全的駛過。結合實際選取交叉部位的主線以及被交路線平縱指標中的最高值,考慮視距的影響以及當地的車流量等因素,合理應用燈控、分隔、渠化等多種控制方法,盡可能減少交叉沖突點,確保車輛的行駛安全[2]。
1.3 速度設計
在公路路線設計中,還必須要考慮不同路段的車輛速度,在幾何設計時相關參數包含了設計速度和運行速度。其中,運行速度是建立在公路幾何線形設計基礎之上的,需要綜合公路建設標準及不同車型、車重、現場情況考慮,在設計速度無法滿足路段,采用運行速度進行檢驗,以改善技術指標,必要時進行限速處理,同時采用必要的交通安全技術、管理措施。在限速路段適當區域做好安全標志,以此警示駕駛員。相關交通部門還要加大對不同路段車輛行駛速度的監控力度,對違規違法的車輛進行懲處,確保車輛行駛速度低于限制行駛速度。在速度設計中,需重點考慮以下幾點:
(1)考慮公路路線的幾何線形、行駛車輛重量、車輛形狀、公路的地形、地質等,加大對現場的勘察力度,綜合多種參數進行設計優化。
(2)構建公路運行速度的預估模型,應用軟件對運行速度的規律進行規制,檢驗公路路線各個指標之間的相容性,進行虛擬實踐,判斷其是否滿足設計標準。
(3)要考慮公路路線的沿路障礙物,在夜間不同的燈光狀況以及周圍環境等,從多個方案中選擇最佳方案,為后續的路線設計做好鋪墊。
1.4 曲線半徑設計
設計公路路線曲線半徑時,參照相關技術規范,采用大曲線半徑,避免小曲線半徑的轉彎,減少車輛行駛中慣性造成的安全隱患??紤]車輛轉彎過程中相關力學知識,結合車輛的質量、速度等優化曲線半徑,針對計算結果得出極限半徑,并確保公路路線的曲線半徑應大于極限半徑[3]。將大的曲線半徑設置在直角轉彎處時,限制車輛的重量和行駛速度,在必要的路段安裝紅綠燈,在路段旁邊設置安全標識,以此降低車輛轉彎時發生側翻的概率,提高行駛安全性。
1.5 視距設計
視距主要是指駕駛員在行駛的過程中,肉眼能夠看到的最遠距離,其中還囊括了公路路標、障礙物、其他車輛、其他人員等,這些因素都影響駕駛員對周圍環境的判斷,若判斷錯誤,則可能會造成交通事故。大部分的交通事故都是因為駕駛員沒有注意到其他影響因素,或視距判斷錯誤等造成的。在設計公路路線的時候,必須考慮縱斷面上的凹凸曲線、平面上的暗彎等,對路線進行針對性優化。山區公路縱斷面的起伏通常都較大,路線設計大多數存在曲折爬坡的情況,下坡路段對車輛的制動距離影響也較大,要通過設置安全標志等方法避免。
1.6 安保設計
設計人員須考慮安保設施對行車安全的影響程度,通過合理的安保設施設置,呈現信息來源,為駕駛員提供參考借鑒,有效規范駕駛員的操作行為,減少道路阻塞及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推動公路順暢運行。公路設計均會設置交通標志、標牌、標線、護欄、輪廓標、誘導標,高等級公路還會設置隔離柵、防眩設施等等,應注重對這些設施的合理定位和清晰設計。公路上的安全標志、標牌不清楚,標線模糊,誘導標參考性不強,防撞護欄等級不足,甚至缺乏安保設計,都會給交通安全帶來極大的風險隱患。
1.7 景觀設計
優質的景觀設計提高駕駛員視覺和心情的舒適度,發揮綠色環保的功能,保障行駛安全,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在設計公路路線的時候,要注重對路邊景觀的設計,通過開闊的景觀設計,做好定期維護保養,延長景觀的使用期限,提高行車安全性。景觀設計不需要過于花哨,否則會造成駕駛員分心,增大交通事故發生幾率,起到相反的影響[4]。
1.8 超高設計
超高設計也是公路路線設計中的重要內容,主要是指公路路面設計成向內且具有一定傾斜度、單向橫坡的斷面形式。超高設計的目的是避免車輛打滑情況的發生,或者是在轉彎過程中產生的離心力引發安全隱患。需要在特殊的公路路段中,適當增加一些超高設計:
(1)公路的平曲線半徑小于標準值,設置超高,按照相關設計規范,綜合各項參數,結合公路周圍的情況進行考慮分析,以此來確定超高值[5]。
(2)《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 D20—2017)對不同的設計速度、路線最大縱坡都有明確要求。超高設計時,需要考慮路線縱坡與超高橫坡所組成的合成坡度是否符合相應要求,若在平縱線形受限時,設計人員要全方面展開考慮,綜合公路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路線超高設計方案,發揮超高橫坡度的應用價值,保障車輛行駛穩定性。
2 基于行車安全的公路路線設計
2.1 工程概況
某公路位于我國地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處于雪峰山東南麓,總體地勢西高東低,地形受構造和巖石控制,山脊走向與構造線基本一致,呈北北東—南南西向,地形起伏大。區內地貌形態為低山丘陵地貌,全線海拔在188.721~786.245 m之間。初步擬定線路總長度為141 km,路線走廊帶均以北東北北東向構造為主,南北向及北北西向構造次之。這類地質構造在自然力的強烈溶蝕作用下,促使區內灰巖巖體的巖溶發育和區內基巖裂隙水,特別是巖溶裂隙水發育,影響到路線走向的選擇。公路沿線地質條件較差,時有發生崩塌、滑坡、塌陷等情況。在對該項目進行總體方案確定時,須加大對現場環境的調研勘察力度,綜合多方面參考數據,充分分析調查資料,基于行車安全對公路路線進行設計。
2.2 公路路線設計的幾何要素
2.2.1 直線
首先,在選擇直線作為公路路線的時候,考慮到當地的自然因素,通過構建模型,錄入各個地段的地形、地質、地物、景觀等內容。考慮駕駛者的視覺感受和心理感受,從駕駛員的視角切入,保證路線設計的合理性。在設計高速公路時,直線的最大長度應低于設計速度的20倍(此處直線長度以m為單位,設計速度以km/h為單位)。采用超過20倍的設計速度設計直線路線時,要做好安全性的評價分析,結合運行速度,在公路兩側設置好安全標志及豐富的景觀帶,給駕駛員提供參考,有效避免駕駛員視覺疲勞。其次,公路的路形為兩個圓曲線間徑相連接時,適當延伸直線路線的長度,同向圓曲線間最小直線長度超出設計速度的6倍,反向曲線間最小直線長度超出設計速度的2倍(此處直線長度以m為單位,設計速度以km/h為單位)。因為地勢等原因,條件受到限制,反向曲線間直線長度超出按設計速度行駛3 s的行程長度,同向曲線間直線長度超出設計速度的3倍,實現線性的連續性,為行車安全夯實基礎[6]。兩同向圓曲線間直線長度如果存在不足的情況,則選用回旋線將兩同向圓曲線連接組合成為卵形曲線。
2.2.2 平曲線
(1)擬定最小長度。在公路路線設計中,設計人員應遵循連續、完整、均衡、協調的原則,對平面路線進行設計,充分考慮沿線地形、地質等影響因素,做好參考。依據《公路路線設計規范》的具體要求,保證回旋線、圓曲線、回旋線的長度比值為1∶1∶1,且三者都要處于同一個平曲線內。若無法達到這一比值,應使得數字比例無限接近。路線設計保證平曲線長度達到一般值。公路設計區域的地形條件特殊,受到條件限制可以選擇平曲線長度最小值。
(2)直線、圓曲線、回旋線的組合。這一組合又可以細化為三種類型。其一,基本形。即路線的順序設計按照直線——回旋線——圓曲線——回旋線。其二,S形。即選擇了回旋曲線連接兩個反向圓曲線,相鄰的兩個回旋線參數應該一樣。若相鄰兩個回旋線的參數不一樣,設計人員也需要將二者的比值控制在1.5以內,不能超出1.5。S形的組合模式對曲線半徑也有一定的要求,曲線半徑不能低于一般值或最小值。計算得知曲線半徑接近極限最小值時,則不應該選用S形組合模式,應考慮其他路線設計方法。其三,卵形。即用一個回旋線連接兩個同向圓曲線組合得到,這一平曲線組合呈卵狀。在該設計方法中,能夠解決單曲線在復雜地形下不易布設的問題,但是對回旋線的參數有嚴格要求,必須保證兩個同向圓曲線的半徑比值在0.2~0.8之間,并且曲線半徑的1/2不超過回旋線參數,回旋線參數不超過曲線半徑。
2.2.3 路線線形組合建議
在公路路線設計中,為了滿足技術層面的相關要求,設計人員可以采用高標準路線平面線形設計,這也是最佳的設計方案。由于公路建設項目所處地勢起伏較大,且地質條件復雜,周圍環境影響因素多,依高標準的路線平面線形設計無法滿足多方面要求,必須要切山填谷或深挖高填落實設計方案,不僅增加建設成本,提高建設難度,延長建設周期,還會影響自然環境。設計人員不單純的追求高標準,從安全、舒適的角度著手,減少土方開挖量及公路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促使組合線形和周圍地質地勢的相互協調。
在該項目設計中,采用線形指標為:設計2處平曲線最小半徑1 120 m(滿足最小行車視距要求),將平曲線半徑和地形結合起來,得知大部分采用值處于1 120~2 500 m,全線平曲線總長96.8 km。具體線形指標采用情況如表1所示。
3 結語
公路路線設計是保證行車安全的關鍵因素,應充分考慮多種影響因素,結合現場地形地貌、勘察報告、環境、氣候特點、車輛重量等,采用先進的設計理念,選擇最佳的路線設計方案,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在該案例設計中,平面線性指標的采用情況設計為:56個半徑區間在1 120~1 500 m,21個半徑區間在1 500~2 000 m,6個半徑區間在2 000~2 500 m,8個半徑區間超出2 500 m,設計結果滿足行車安全要求。
參考文獻
[1]李振海. 公路路線設計原則及注意要點[J]. 黑龍江交通科技, 2021(11): 45+47.
[2]王文國. 公路路線設計思路及選線方法研究[J]. 黑龍江交通科技, 2021(8): 44-45.
[3]趙品. 公路路線設計的常見問題與設計要點分析[J]. 交通世界, 2021(18): 112-113.
[4]冶子龍. 公路路線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分析[J]. 黑龍江交通科技, 2021(5): 41-42.
[5]艾力江·依布拉音. 高速公路路線總體線形設計與行車安全分析[J]. 交通世界, 2021(11): 22-23.
[6]方國華. 公路路線設計中一體化與可視化技術的應用[J]. 交通世界, 2020(22):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