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示

編者按:
忠誠、干凈、擔當,是對共產黨人為官從政、干事創業、立德做人的要求,全國各地涌現了大量這樣優秀的領導干部,湖南省委原副書記、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鄭培民就是其中之一。鄭培民的先進事跡體現了當代共產黨人的崇高精神風貌。時值鄭培民逝世20周年之際,我們深切緬懷他,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學習他忠誠干凈擔當的精神,以汲取繼續奮勇前進的力量,努力做新時代的開創者、建設者、奮斗者。
2022年3月11日,是領導干部的好榜樣鄭培民同志逝世20周年忌日。這個特別的日子,使我特別懷念培民同志。我與培民同志是老熟人、老戰友。在他逝世20周年之際,我與培民同志的家屬,以及他生前工作時的部分下屬相聚在一起,追思往事,深切緬懷培民同志。
1943年7月23日,培民同志出生于吉林省海龍縣,196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2年3月11日不幸逝世。他用一生杰出的工作業績、奮斗精神和高尚人格,為黨旗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培民同志的一生,是為黨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他不僅是各級領導干部的楷模,也值得廣大人民群眾持久深入緬懷與學習。
一
回憶我與培民同志的親切交往,往事仍然歷歷在目。我與培民同志的交情,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我們志同道合的友情與奮斗往事,可以講上幾天幾夜。
培民同志留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他親切隨和、心系群眾,是我黨的一名優秀領導干部。感謝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以及《湖南日報》《湘潮》雜志等媒體對培民同志的優秀事跡做了詳細報道,我至今還保存著這些報道,它讓廣大干部群眾熟悉了培民同志感人的事跡。
我與培民同志共事,始于1986年。那一年,我從廣西邊防部隊調任湘潭軍分區政委,進入湘潭市委領導班子。一直到培民同志不幸去世,我倆都保持著密切交往,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在多年的交往中,我對培民同志的人品、官德都由衷敬佩。
培民同志在湘潭主政期間,對湘潭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巨大。培民同志在處理一些重大事件時,總是帶領我們一班人始終站在第一線。那時,培民同志是“班長”,我是“戰士”。由于他心系群眾、深入群眾,為群眾辦事,為群眾分憂解難,所以在湘潭干部群眾中樹立起了很高的威信。
1990年4月,湖南省委調培民同志到吉首出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書記。上任前一天,培民同志向我談了他去湘西后的打算:一是抓民族團結,二是抓振興經濟,三是抓班子團結。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認為他抓住了這三大問題,就抓住了核心,抓住了根本。
培民同志去吉首履職一個多月后,到長沙開會。我和他見面后,他談了在吉首的工作情況,我得知他很快進入工作狀態,真為他高興。
后來,我由湘潭軍分區調任湖南省軍區副政委。培民同志也于1992年10月升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負責聯系軍隊方面的工作,后來擔任省委副書記,分管黨群、教育,并聯系軍隊。我與培民同志的接觸自然就更多了。他對軍隊的老領導、老紅軍充滿了感情,認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許許多多的老紅軍、老領導奮斗出來的。
在與培民同志打交道十多年的過程中,我發現他特別善于學習、善于研究問題。我知道培民同志有記日記的習慣,他每天把重要的事記下來,尤其是黨內一些重大事件他都有記錄。他又是一個勤于思考的人,所以講話很實在,沒有假大空,他大多數的講話都是即興講話,很少念稿子,聽得人心服口服。
培民同志的成長,離不開當時我國的改革開放大背景。改革開放伊始,我國各行各業都急需一大批新型干部接力奮斗。培民同志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成長起來的。
1979年七八月間,鄧小平同志提出“選拔接班人問題,必須選懂行的和比較年輕的”;1980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使我們的干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來加以保證。提出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這三個條件,當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說要以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為前提。”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干部“四化”標準寫入大會通過的新黨章。
回顧培民同志的成長歷程,充分體現了當時我黨對干部要求“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四化”標準和要求。黨對干部“四化”的標準和要求,在他身上得到充分體現。他成為當時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四化”干部典型之一。
“革命化”。培民同志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和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在政治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一致,黨性強,從不以權謀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風正派等。
“年輕化”。培民同志出任湘潭市委副書記時,離40周歲還差1個月。自此至1992年10月,培民同志先后擔任湘潭市委副書記、書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書記。1992年10月培民同志履職副省長,也僅僅49歲,是省部級中最年輕的干部之一。
“知識化”。培民同志的文化知識功底較為深厚,是20世紀60年代初吉林大學物理系畢業生,在校期間擔任系學生會主席,工作后又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工程系經濟管理研究班學習,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培民同志的實踐知識更是在多年的工作中大幅度提升,他養成了邊工作邊寫日記、邊總結邊自我提升的習慣,具有豐富的領導經驗和扎實的理論功底與專業知識。
“專業化”。培民同志在湘潭電機廠工作期間,運用大學所學專業知識,心系企業,為企業黨的建設和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從政期間,他從實際出發,在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防汛救災、水利建設、扶貧減負、作風建設、法規建設、依法治省等方面頗有建樹,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與培民同志的最后一次見面,是在他去北京工作之前。2002年農歷正月初五,我帶著傷痛去培民同志家,兩人談了很多。在談到黨風黨紀和干部使用問題時,他認為,現在我們很多工作做得好,就是因為干部使用得好;我們的工作還有做得不夠的地方,是因為干部使用上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他說,黨的干部絕大多數是好的,是經得起考驗的,他提到了很多這樣的人。
我怎么也沒想到,這一次見面,竟成永別!
二
2002年,培民同志被抽調到中央工作。他在參加十六大“兩委”人選考察工作時,因心臟病突發,于3月11日不幸在北京逝世,年僅59歲。
得知培民同志逝世的噩耗,我一夜沒合眼。
培民同志的不幸逝世,使我痛失了一位好“戰友”,黨組織痛失了一名好同志。那段時間,我天天盯著電視看,我看到在培民同志的追悼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等時任中央領導同志出席了追悼會。
培民同志逝世后,胡錦濤等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給予他高度評價,說他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模范行為,實踐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重要思想的本質要求。新華社對培民同志的評價是:“鄭培民在大是大非面前經得起考驗,在小節上同樣能固守節操……從不讓自己有半點腐敗的念頭,始終做到防微杜漸。”
培民同志雖已逝世20年,但他的思想作風、高尚品格、他的官德,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一是學習他牢記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
我們學習培民同志,懷念培民同志,就是要像培民同志那樣始終牢記宗旨,執政為民。培民同志在擔任領導職務的近20年里,心系人民群眾,始終把“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來湘西‘三生有幸’,在湘西‘埋頭苦干’。”時隔多年,培民同志在湘西自治州干部大會上講的這句話仍被很多人銘記。
在培民同志工作過的地方,人民群眾送給他一個外號——“三民書記”,贊揚他愛民、親民、為民,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將人民群眾的冷暖記掛在心上。
二是學習他聯系群眾、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
培民同志始終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擺在第一位。培民同志在湘西工作時,為了盡快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帶領群眾奔小康,他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走訪廣大農戶,大力推廣糧食新品種新技術,并且經常下田示范。有人說,他爬過湘西最難爬的山,走過湘西最難走的路,去過湘西最窮的村子,住過湘西最窮的人家。這話一點都不假。在湘西工作兩年多時間,培民同志跑遍了湘西全州218個鄉鎮,住過30多個鄉鎮,用一串串腳印詮釋了什么叫魚水之情。
培民同志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培民同志的車里常備一床棉被,有時候下鄉半夜也回不到吉首,就在車里湊合一夜。凡是群眾寫給他的信,培民同志總是堅持自己拆看。下農村,他總要到農民家去,掀開鍋蓋,瞧瞧農民吃的是什么飯;撩開蚊帳,摸摸床上的被褥是否厚實。
三是學習他服從組織、維護團結的大局意識。
在3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多次變動工作崗位,每次都堅決服從黨組織的安排。眾所周知,湘西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全國知名的少數民族貧困山區,在湘西工作,充滿艱苦和挑戰。但培民同志在接到組織的通知后,欣然赴任,沒有半句怨言。在組織調他去湘西吉首履職之前,他曾和我有過一番暢談,他說這是組織對他的信任,他完全服從組織的決定。
大局為重,不畏艱險,是培民同志一以貫之的精神。1998年夏天,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常德安鄉縣安造垸在特大暴雨中潰垸。時任省委副書記的培民同志,在安鄉指揮了三大戰役:趕在洪水撲到之前,搶修了一條11公里長的隔堤,保住了安鄉縣城;指揮堵塞書院洲潰口,扼住了洪水之喉;指揮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北大堤保衛戰,拒千里洪峰于湖南重鎮常德市之外。他堅持靠前指揮,甚至上前線搬麻袋搶險。400公里的長堤他踏過不止一遍。回到家里,累得消瘦了許多的他對妻子楊力求說:“這次抗洪,是對我生命極限的挑戰!”
四是學習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高尚品德。
“情濃錢淡,永葆清白。”堅持操守、廉潔自律是培民同志身上閃現的另一種高貴品格。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工作時,培民同志的一段日記中這樣寫道:“這次回湘潭度春節,我謝絕了辦公室派車送我的盛情,同時謝絕了辦公室要為我報銷路費的好意。堅持自費返家,往返火車票近80元,自己掏腰包。有人講我太古板,我想,寧肯自己吃虧,也不能放松嚴格要求,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應當自覺做到的。”
培民同志逝世20年來,我始終以培民同志為榜樣,以培民同志的精神激勵自己,在退休后繼續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盡到綿薄之力。這些年來,我在家鄉湘潭市韶山長湖村修路打井、扶貧幫困、養牛釀酒、建黨史教育基地,不遺余力地宣傳黨的政策,宣傳包括彭公達、林蔚烈士及培民同志等在內的先進事跡和廉潔文化精神。接過培民同志的接力棒,我始終以一腔熱血情懷報效家鄉,為此,我還被評為湖南省首屆“最美新鄉賢”之一。
三
俯仰之間,無愧于天地。培民同志雖然走了,但他擎起來的,卻是精神上的火炬!
2002年,培民同志被評為當年“感動中國人物”,說他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他以“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為自己的行為標準,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經許下的諾言。他樹立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品德風范,他在人民心里樹立起一座公正廉潔為民服務的豐碑。
2004年9月13日,原國家廣電總局、中共湖南省委聯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了故事影片《鄭培民》的首映式。中紀委、中組部、中宣部等有關方面的領導同志和首都近1000名領導干部及各界群眾觀摩了這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2019年9月25日,全國“最美奮斗者”名單出爐,培民同志的名字閃耀其中。“這枚沉甸甸的獎章既是對父親一生奉獻的巨大褒獎,也是對后來人的莫大激勵,要繼承父輩的遺志和精神財富,努力做新時代忠誠干凈擔當的‘奮斗者’。”2019年9月25日,培民同志的兒子鄭海龍在人民大會堂為父親領取“最美奮斗者”獎章后,流著淚在社交軟件寫下了這一段話。
時隔20年,在我心中,培民同志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仍然那么清晰。培民同志的妻子楊力求,我們都親切地稱她為“楊大姐”。培民同志逝世后,楊大姐主編了《永遠的培民》一書,以沉痛的心情記錄了培民同志生前的點點滴滴。這些年來,來自組織的關懷和親朋好友、社會各界的關心,更是讓楊大姐深深地感動。這樣的感動,無時無刻不在溫暖著楊大姐的心。
楊大姐還有一個心愿:在培民同志逝世20周年之際,向湖南省黨史館捐獻培民同志的“最美奮斗者”獎牌及后續有關資料,并計劃在培民同志到湖南工作的起點——湘潭電機中學設立獎學基金。“希望培民的奮斗精神能繼續激勵后來人!”楊大姐動情地說。
如今,培民同志雖已離開我們20年,但他的精神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在新時代的前進路上,繼續激勵著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奮勇前行。
如今,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湖南將“三高四新”作為引領湖南未來發展的戰略。實現“三高四新”的目標,需要大量具有新作為、新當擔、開拓進取、不懈奮斗精神的各級領導干部有所作為。湖南省委書記張慶偉指出,新一屆省委將團結帶領全省干部群眾,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奮力把習近平總書記為湖南擘畫的藍圖變成美好現實。實現“三高四新”,同樣需要培民同志這樣的人!
斯人已逝,來者可追!新時代的黨員和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無疑都應該接過培民同志的接力棒,持續學習他這種忠誠、責任、擔當、廉潔、實干、為民的優秀品格,汲取在新時代奮勇向前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湖南省軍區原副政委、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