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何璇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黨的十九大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美麗中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強化生態環保領域監督執紀。
生態文明建設始終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縱觀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從“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到“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從古代律法到詩詞,無不體現出豐富的生態文化。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40 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幅提升。但相應地,生態環境問題也逐漸凸顯。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已然成為廣大群眾的熱切期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和全局性的變化。
隨著生態環保工作越來越受重視,反腐工作持續深入,近年來多名環保領域干部因存在“干環保、吃環保”等問題而受到處理。
譬如利用職權為自己實際控制的公司謀取經濟利益的山西省生態環境廳原二級巡視員成鋼;又如在獲取環評資質、承攬工程項目等方面為他人謀取利益,并非法收受財物的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原黨組成員、省紀委監委駐省生態廳紀檢監察組原組長曾裕。2021 年3 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生態環境部紀檢監察組會同生態環境部黨組更是在全國生態環境系統下發通報,要求以原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案為鏡鑒,深入開展警示教育。另據生態環境部通報,第二輪第五批4 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于2021 年12 月3 日至5 日陸續進駐黑龍江、貴州、陜西、寧夏4 個省(區)開展督察。截至2022 年1 月5 日晚,全面完成督察進駐期間工作,各地已問責黨政領導干部478 人。
成鋼、曾裕、萬本太等人身為生態環境系統的領導干部,用權任性、無所顧忌,縱觀他們的貪腐軌跡,不難看出,“靠環保、吃環保”大多是以下幾類情況:為不法企業站臺充當“保護傘”,接受企業吃請或者直接利用職權“吃拿卡要”撈油水,漠視企業訴求,違背管理和服務承諾,搞壟斷服務、捆綁服務、指定服務等。毋庸諱言,他們的腐化墮落不僅影響了個人事業的發展,更是對環保領域的風氣凈化和干部隊伍建設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方面,成鋼、曾裕、萬本太之流,身為環保干部,在其位卻不謀其政,對環境污染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甚至充當環境污染的“保護傘”。其本質是因為其思想滑坡,忘記初心和使命,以至于為了一己之私甘愿被“圍獵”。
而另一方面,由于環保是技術性很強、專業分工極細的領域,因此具有一定的封閉性,業內循環特征明顯,老同學、老同事、老熟人等關系千絲萬縷,黨員干部自身不正、自身不硬,就容易發生說情請托、優親厚友、搞小圈子、干環保吃環保、與環保企業親清不分等問題,從而產生腐敗。
事實上,除了個人原因與領域特點,生態環境部門行使行政審批權、執法處罰權、政策制定權、評價排名權等權力,具有權力相對集中的特性,也帶來了一定的廉政風險。中紀委國家監委駐生態環境部紀檢監察組組長吳海英就曾表示,“環保審批、固廢危廢管理、督察執法、環境監測等重要業務領域被‘圍獵’風險大,容易滋生腐敗”。
其中,環保部門真正的、最大的權力是環境影響評價(以下簡稱環評)。如果一個項目在環評環節過不了關,那么其后面的手續都將無法辦理。如此一來,個別環保干部手握決定企業能否上馬的“生殺大權”,自然成為相關企業的“公關”重點。一些別有用心的不法企業千方百計結交生態環境系統的官員干部,試圖通過“圍獵”“腐蝕”官員干部謀取不正當競爭利益,以獲取巨大利益。
環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是環保干部手握的另一項“重權”。環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是指環保部門在查處環境違法行為時,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酌情決定對違法行為人是否處罰、處罰種類和處罰幅度的權限。在行政處罰工作中,個別地方不同程度存在著濫用自由裁量權的問題。比如個別執法人員為了規避自身的“執法風險”,往往對“可罰、可不罰”的事項選擇處罰,對“可重罰、可輕罰”的事項選擇重罰,“一罰了之”“以罰代管”,甚至使相關市場主體產生“罰了就不再有事”的錯覺。同時,個別企業為了規避、減少處罰,而刻意利用各種手段籠絡執法人員,不僅容易滋生權力尋租、執法腐敗等現象,而且嚴重影響了公平正義與市場秩序,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影響。
2021 年4 月3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近年來,黨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之高,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之高,可謂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越被重視、越受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者手握的權力越大、肩負的責任越大,就越要牢牢樹立為民情懷,紀律作風就越要過硬,全面從嚴治黨就越要抓緊抓實。各級紀委監委應該深入實踐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充分運用約談、提醒談話、警示談話、誡勉談話等手段,對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堅持“一案雙查”“一案雙問責”,既查處當事人,又對負有主體責任、監督責任、領導責任的領導干部嚴肅追責。同時對查處的影響惡劣的案件堅持點名道姓通報曝光,形成強大震懾。
但腐敗的發生,從來不是一廂情愿的事,往往一頭是權力的變質與尋租,另一頭則是不法分子的“圍獵”與誘惑。回看成鋼、曾裕、萬本太的貪腐事跡,其中亦不乏尋求他們充當“保護傘”的不法企業。2021 年,中央紀委國家監委與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的意見》,對進一步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工作做出部署。對行賄者進行嚴懲,是理所應當、人心所向,也是反腐敗劍鋒所指。要確保環保領域政治生態風清氣正、海晏河清,既要對政府機關和工作人員加以約束,同時也要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推動企業自覺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嚴格遵守市場規則,營造良好的政商關系。
我們也應該看到,環保工作涉及的領域很廣,牽扯的問題很多,一味要求環保部門和相關人員做到全覆蓋、零誤差顯然并非易事。同時,環境就是民生,保護生態環境既非一部門之責,也非一人之力能完成。因此,發動群眾的力量,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充分發揮群眾來電、來信、來訪等信訪主渠道作用,積極利用網絡、微信等現代信息技術及舉報投訴電話,重點受理生態環保領域失職失責、違紀違法等問題的舉報投訴,讓每個人都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通過公眾參與和公眾監督減少生態環境系統違法違紀行為,將是對環保工作的有力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