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大賀

快消品行業今年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一是大行業的兩極。應對疫情的快消品類,增速迅猛,比如泡面行業從下滑趨勢轉為逆勢增長;有的品類卻整體下滑,比如飲料。二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兩極。經營好的企業如日中天,客戶催貨、逼貨,甚至恨不得給業務塞紅包,跑工廠去盯貨;生意不好的企業門可羅雀,甚至直接倒閉破產。
目前國內的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不容松懈。由于很多地方物流停滯,近來我們的電商退單率急速上升,受影響很大。線下更是艱難,受疫情以及電商、直播、社區團購等環境和渠道的影響,傳統經銷商也是如履薄冰。
今年的糖酒會又延期了。本想著經銷商會通過其他方式抓緊時間找品,可最近我們通過藍狙的招商工具幫快消品廠家招商,卻明顯發現經銷商對新品的熱情并沒有之前高。
“現在貨不好賣,什么產品都沒有之前動銷快,對于接新品,我們都很謹慎。”我拜訪了一位大商,他對我這樣說。這位朋友的產品基本上都是大品牌,每年也會優選新品賺取高利潤,可是由于這兩年新品賠錢的情況越來越多,他選品就有些畏首畏尾了。
其實,藍狙公司在快消品行業一直“不老實”,上下游的業務都做過。做過招商平臺、做過產品、做過食品策劃、做過品牌傳播、做過電商、做過經銷商……所以,對快消品各方面的變化,我們要比一般企業更敏感一些,看問題也會更系統一點。
這兩年我們明顯感覺到,我們的電商有增長的趨勢,盡管增速已經放緩。價格是電商非常明顯的衡量標準,常規品類的價格如果低不到一定程度,很難動銷,即使花錢做活動、做推廣,后續的復購和自然流量也不行。在電商平臺,常規品類都有明顯的價格杠桿,價格測試對了,流量自然就來了,動銷自然就快了。
傳統消費回歸本源,價格和品質成了最基礎的購物要求。所謂的創新新消費,往往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深坑,吸引著廠家不斷跳進去。其實,新消費的影響無非是不懂數據的廠家給自己找來的借口,生意不會做,產品賣不掉,還是應該去思考是不是價格成本和品質的問題。
對于廠家來說,自己做電商是最有優勢的。廠家直面消費者,具有成本優勢,價格優勢明顯。最核心是摸清主流價格帶,圍繞主流價格帶去策劃產品,只要后面電商配套好(主要是物流快遞),是很容易賺錢的。
但是很多廠家不懂電商,不懂數據,也沒有這樣的人才,生意差了就覺得是產品不對路,繼續研發更高端的產品,研發更貴的產品,研發更多功能的產品,忽略市場需求,忽略企業自身的實力,最后事倍功半。
我們在招商的過程中還發現,很多創新產品不是沒市場,而是沒找準適合的渠道。藍狙推出了一款六點輕氧葉黃素磷脂豆奶,價格比普通豆奶略高,但因為對孩子記憶力提升幫助大,能讓孩子遠離近視,在母嬰、社區團購、視力康復中心等渠道銷量很好。這款六點輕氧豆奶,也算是一款新消費產品,剛開始推廣也是非常難,后來找對了渠道,營銷變得非常容易。
任何時候,創新總是需要的。但是,創新要針對特定的人群,產品的銷售渠道也要選對,產品策劃、價盤更要符合目標人群的主流認知,否則產品就會被市場無情拋棄。
對于新消費,我的理解是只有滿足特定人群的產品,才是好產品。新消費往往是發現了人們消費中的空白點,創造了一款能夠滿足特定需求的產品。而這種產品,必須選準適合的渠道和場景,才能真正具備市場機會。盲目在固定渠道推廣不適合的產品,即使疫情不再、行情穩定也會快速失敗。傳統的營銷4P(產品、渠道、價格、促銷)永不過時。對于新消費,我認為還要加入一個特定的P,即People(人群)。人群即需求,特定的人群,新的消費需求,就是新消費。
開車的時候,人都會高度緊張,因為路況隨時在變化。如今的社會更是如此,全球疫情、國際環境、國家政策、消費理念、生活狀況、企業情況、競爭對手、供應鏈情況、原材料價格等,都會影響我們的生意,企業老板更需要像開車一樣保持高度緊張狀態,防范隨時可能出現的危機。
截至目前,依然有很多傳統企業連第一波新興渠道都沒有摸熟,不了解電商、不了解直播、不了解社區團購、不了解大數據,加之團隊不專業、營銷乏力、品牌不知名、成本沒優勢、客戶數量少,在巨大的變化面前,隨時都有被淘汰的危險。
疫情,其實是一場優勝劣汰的考驗,讓強者更強、弱者更弱。能夠在疫情之下逆勢增長,未來絕對可以在行業嶄露頭角。
與其到處去說是市場環境致使自己生意不好,還不如抓緊跑市場、摸需求、創新產品、廣開渠道、修煉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