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羅 丹 王亞方 任 燕
“多到村里看看,了解一下農村發展的全貌,咱干事創業的熱情更足了!”3月4日,在結束了電力雷鋒“小紅帽”志愿服務暨“百家市直單位包百村”人居環境整治活動后,國網安陽供電公司團委書記郝鍇不禁發出感嘆,頓時引起一眾青年的強烈共鳴。當天下午,該公司10余名“小紅帽”青年志愿者前往安陽縣柏莊鎮招賢村和花村店2個分包村,與村干部、黨員群眾一起治理“六亂”,開展“六清”,建設美麗鄉村宜居環境。
“我們的初衷就是‘崗位學雷鋒行業樹新風’,把青年員工團結到一起搞好電力事業。”國網安陽供電公司“小紅帽”志愿服務隊創始人李建國介紹道。這支隊伍始創于1990年,1993年獲評“全國學雷鋒先進集體”,2012年榮獲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身邊的榜樣”特別獎,2014年獲評河南省“文明使者志愿服務之星”優秀團隊,2020年榮獲“全國最美團青組織”稱號,2021年榮獲“河南省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稱號……榮譽的背后是32年的傳承堅守。從崗位建功到新時代精神文明實踐,“小紅帽”們揮灑著青年人的熱情和活力,綻放著青春光華。
安陽縣永和鎮郭奇村由于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有大量的留守兒童和老人。在了解到村里30多名學齡兒童每天要走1000余米的路到鄰村的王奇小學上學后,今年2月,國網安陽縣供電公司定向捐贈5萬元安裝50套太陽能路燈,守護孩子們求學與歸家的路,接續5年前的“圓夢行動”的火炬,讓孩子們的世界更加明亮。
2017年2月26日,在一次志愿服務活動中,小朋友無意中的一句“我想要一輛遙控汽車”讓志愿者們感慨萬千。于是他們組織孩子們把心愿寫下來,由該公司員工自發認領。5天后,志愿者們帶著禮物再次回到郭奇村給孩子們圓夢。“那次‘圓夢行動’完全在我們最初的計劃之外,但卻是最具意義的一次活動。”當時負責帶隊的國網安陽縣供電公司團委副書記呂翠萍談道。
近年來,國網安陽供電公司“小紅帽”志愿服務隊緊跟時代發展,多元化幫扶方向,細化服務類別,系統總結了3大類共15項志愿服務主題目錄,不斷完善主題、形式和內容,始終致力于讓志愿服務活動走深走實。
“隨著網絡普及,現在的青年人思維更活,觀念更新。我們引導廣大青年去觀察社會,體驗生活,從而更敏銳地捕捉信息,更好地策劃、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郝鍇說。
滑縣是中原經濟區糧食生產核心區、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其中,白馬坡是河南高標準糧田示范基地核心區域,50萬畝糧田是河南省最大高標準糧田成片區。2014年,國網滑縣供電公司成立白馬坡電力服務站,為當地農業發展提供優質的電力服務支撐。

志愿者到合澗鎮辛安村小學開展“愛心進校園”活動。蘇世一/攝

“小紅帽”隊員向群眾宣傳電力安全知識。張琳琳/攝
服務站剛成立,國網滑縣供電公司白道口供電所員工王建旗就主動申請到這里來。“建旗老是自家的活拖著,先來替我干活。有一年他家麥子一直拖到讓冰雹給打了,我這心里可過意不去。沒想到后來他還是回回都來。建旗是個好小伙子啊!”71歲高齡的孤寡老人馬修乾用微微發顫的嗓音說道。
8年來,王建旗始終堅守在此,帶領志愿青年義務為19個村莊的72個農井臺區、18個混合臺區提供用電及生活方面的服務。如今,白馬坡電力服務站成為萬畝方良田示范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不完全統計,自成立以來,白馬坡電力服務站累計開展志愿活動300余次,其中農業生產幫扶200余次。
“我們不斷深化志愿服務理念,力求志愿服務與民生需求合拍共振,持續提升電力‘小紅帽’品牌效應和社會影響力。”國網安陽供電公司黨委黨建部主任杜麗平說。目前,該公司共成立市、縣85個志愿服務站(點),遍布農田、景區、營業廳、社區等群眾需要的地方,依據不同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開展志愿服務,切實服務于地方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需求。
2月28日,安陽市殘疾人聯合會組織開展了“擁抱冬殘奧 一起向未來”主題活動,陪伴17名殘障兒童在人民公園和海洋公園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在50多名志愿者中,有一個熟悉的身影,那就是張瑞民。
張瑞民是國網安陽供電公司退休職工,也曾是該公司“小紅帽”志愿服務隊的領軍人物。2006年,她以“0018號”首批注冊加入安陽市義工聯合會,開啟了長達16年不間斷的志愿服務生涯。2013年,她又同步加入安陽市民間公益組織“8號公益”。截至目前,她的義工時長累計達到1610小時。
張瑞民十幾年來的無私奉獻默默引領著“小紅帽”志愿服務隊的發展。近年來該公司“小紅帽”志愿服務隊定期組織為特困家庭提供電氣設備檢修、線路更換改造、代繳電費等服務,累計4800名群眾受益;開展便民服務進社區,校園安全用電宣講、關愛弱勢群體等活動,累計發放宣傳材料10萬余份,現場講解16150余人次;配合安陽市文明辦籌建全市未成年人心理輔導中心,開展心理輔助工作200余次;開展飛線治理、文明交通、文明公約進社區宣傳、義務植樹等活動共1350余次。
在張瑞民的影響下,女兒門雪婭和女婿楊明明傳承她的心愿,成為該公司“小紅帽”的一分子。一個家庭的傳承映射出兩代人的接力。“志愿服務是一件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事情,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一個途徑。希望‘志愿’的種子能夠在每個人心中開花結果,讓社會有更多的溫暖。”張瑞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