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生,湯加龍,吳 凡,游 紅
(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重慶 400030)
2019年末開始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是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本文以實際項目為例,提出了應急醫院相關設計理念與思考。
項目位于重慶市非人流密集的地級市郊區農村,項目建設地塊北側、東側、南側為較高,西側為已竣工尚未使用的省級快速公路。用地距萬州北站約2.5km,毗鄰城區,交通便捷,便于利用城市基礎設施。場地內主要風向為東北風,與東南風,其余方向影響可忽略(圖1)。場地由較為平整的山坳及高差較大的山體組成,場地的主要風向,由山頭吹向谷地,由高到低。場地外道路標高由400~420,而內部場地最高有70m高差。場地南北較平整,東西陡峭。最陡處坡度大約45%。

圖1 場地內風向
項目醫療定位為承擔渝東北片區公共衛生應急任務,建設目的為渝東北片區疫情期應對突發傳染病暴發,滿足大批量病人醫療救治的需求。平時作為普通傳染病醫院,并作為應急醫療物資、設備、藥品等戰備倉庫。
為解決場地人員及物資交通問題,本項目為連接應急醫院與快速公路通道設置簡易立交,立交等級為立B類一般立交,共設置A、B兩個匝道,匝道有效總長度約780m,為單向單車道和單向雙車道匝道,設計速度30km/h,標準寬度8.5~10.5m,主要結構物有地下車行通道一處,長約130m。立交設計為半互通立交,醫院修建于快速通道東側,城區車輛由南至北從快速路流出進入醫院設置A匝道,醫院車輛經B匝道掉頭設置車行地下通道下穿快速路返回城區;城區由北進入醫院則需向南行駛約1.8km至城區,再掉頭經A匝道進入醫院,繞行約3.6km,醫院車輛返回快速路則通過A匝道北側進入快速路。醫院在匝道上設置進口、出口、進出口各一處,A匝道沿醫院長面設置,A、B匝道均采用單車道流出、流入快速路,A匝道從快速路流出后則漸變為雙車道,滿足病情高峰時車輛行駛及臨停等待需求,如圖2所示。

圖2 場地交通平疫設計
項目根據平疫期的使用特點,將功能區分設為醫療區、保障區、生活區、醫廢區4大板塊,如圖3所示。

圖3 功能分區設計及清潔度劃分
場地內部有高壓線及其保護區,地塊被場地東西向的500kV高壓線分為了南北兩個地塊。根據場地風向和場地內的已有的高壓管線,場地內建筑分為南北區。根據場地風向,疫情分區控制要求,項目南區設計為醫療區,主要用于建設門診綜合樓及相應的配套的醫療輔助用房,含污物、垃圾暫存庫房,污水處理配套用房及正負壓站房,并預留部分臨時病房建設需求。北區設計為生活區,主要建設永久300床所配的醫護人員公寓,考慮疫情暴發期封閉化管理要求,預留醫護人員臨時宿舍。清潔區和污染區利用高壓線區域完全分離,避免污染[1]。同時,利用高壓管線區作為平時期的停車區及人員活動區,如圖4所示。

圖4 場地功能分區設計
項目設計中,依據主導風向及病毒特性,合理布局總平面分區,將清潔區(生活區)放在北側,污染區往南側放,門診區,醫技住院區放在污染區的中間,兩側預留出臨時住院區,節約用地,便于管理。同時兼顧交通運輸流線,車行沿快速路東側匝道分別可以進入場地內醫療區及生活區,醫院醫療區、生活區車行出口需回萬州方向的車輛需通過本次修建的快速路下穿通道掉頭回快速公路回城區方向。場地的醫廢區布置在下風下水的最南側,并設置單獨的污物出口,通過鄉村道路獨立運出,進一步降低了院區內交叉感染的概率。門診區,醫技住院區放在污染區的中間,兩側預留出臨時住院區,節約用地,便于管理。在非疫情期,交通匝道的合理設計使得醫院的使用更為便利。合理的分區更具備標識性,更能節約患者的就醫時間[2],如圖5和圖6所示。

圖5 場地內人員流線設計

圖6 場地內物資流線設計
醫院綠化設計結合醫院安靜無噪聲、空氣清新濕潤、殺菌滯塵的環境需求,以療愈隔離、因地制宜為設計原則,在醫廢區及市政道路一側形成綠化隔離帶,效降低噪聲、保護醫院環境。并對醫院周圍高邊坡進行綠化處理,形成生態護坡。綠化主要采用香樟、叢生樸樹、水杉、桂花、雞爪槭、紫薇等喬木,禁止采用有飛絮、有毒、帶刺植物;植物設計注重植物季向變化,落葉喬木與常綠喬木按照4:6的比例合理搭配,在形成分區隔離的同時營造“春花、夏蔭、秋彩、東青”的四季景觀。并在生活區附近布置健身器材、健康步道等設施,為疫情期醫護人員強健體魄提供充足的條件[3]。
非疫情期,采用開放式管理,打造花園式醫院,為醫院復合型使用創造充足條件,如圖7所示。

圖7 建筑布局與景觀設計
本項目設計過程中,為各樓棟平疫結合設計功能預設如表1所示。

表1 三峽公共衛生應急醫院平疫結合設計功能預設
考慮到2#配套用房在非疫情期的適變性使用功能,2#樓設置無障礙電梯,首層設置專用接待門廳、閱讀中心、活動室等多種用途房間。在疫情期,接待門廳和活動室考慮兼做健身房。
綜合項目特征,項目地下室設計為消毒供應中心、藥庫、洗衣房及車庫,主要考慮為醫護及主要后勤人員使用功能,不考慮平疫轉換。但為降低疫情期感染風量,流線設計結合疫情期物資運送通道做合理優化。
門診綜合樓一至三層主要功能為檢查科室、藥房、發熱門診、手術室、ICU,平時作為常規醫院使用。考慮到醫院的定位,疫情期關閉門診樓二層腸道科,三層腸道、艾滋、心理診室等門診,保留一二層發熱門診和一層腸道科作為疫情期間接待門診,優先將ICU病房轉換為負壓病房。疫情暴發期,醫院轉化為疫情期大規模集中救治??漆t院。
四到七層為病房區,為滿足后疫情時期疫情常態化的需求,四層病區一和病區二及三層ICU部分做為負壓病房,封閉式管理,應對平時突發小范圍疫情使用需求。本項目平時考慮為季節性流行性傳染病院,為降低醫患交叉感染,四到七層所有病區土建通道均按照三區兩通道需求配置,可滿足多種傳染疾病的使用需求[4]。同時各病區的相對獨立性更有利于醫院在呼吸道疾病疫情期通過門禁系統實現建筑布局功能上的轉化要求。
醫院系統平疫設計需結合醫院自身特性,本應急醫院定位為渝東北片的應急性定點醫院,故在本項目交通組織設計中采用物資與人流流線可相互結合又可相互獨立的設計理念。本項目在平疫結合設計中,充分考慮到了風向的重要性,建筑布局有效的利用風向進行了細致分析研究,降低污染物在院區內聚集或流向醫護區的風險。建筑布局改造設計需結合建筑實際使用功能,本項目為應急類傳染病院,土建的設計嚴格遵循三區兩通道的分區隔離方案,不經過任何改造就可以隨時承擔各類傳染性疾病的救治。